胡服騎射是誰的典故?

來源:趣味百科館 2.02W

胡服騎射是誰的典故?的答案是: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是誰的典故?

“胡服騎射”是指戰國時趙武靈王爲了國家的強大,推行“胡服”、教練“騎射”的故事,表現出趙武靈王注重實用、勇於改革的形象。

據《戰國策·趙策二》記載:“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也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是說趙武靈王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後決定推行胡服、教練騎射,勵行改革。

當時所謂的“胡服”,是指類似於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裝,同中原華夏族人的寬衣博帶長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稱“胡服”;“騎射”指周邊遊牧部族的“馬射”(騎在馬上射箭),有別於中原地區傳統的“步射”(徒步射箭)。從此,使軍隊中寬袖長衣的正規軍裝,逐漸改進爲後來的衣短袖窄的裝備。從而順應了戰爭方式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趨勢,爲國家的穩固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戰國時趙武靈王即位的時候,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就連中山那樣的鄰界小國也經常來侵擾。而在和一些大國的戰爭中,趙國常吃敗仗,大將被擒,城邑被佔。趙國眼看着被別國兼併。特別是趙國在地理位置上,東北同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爲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爲界。這些部落都是以遊牧爲生,長於騎馬射箭,他們常以騎兵進犯趙國邊境。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都比較方便;作戰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他對手下說:“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來如飛鳥,去如絕弦,是當今之快速反應部隊,帶着這樣的部隊馳騁疆場哪有不取勝的道理。”

胸有大志使趙國強盛的武靈王,對胡人騎兵的優越性,認識真切。他認爲以騎射改裝軍隊是強兵的道路,就對將軍樓緩說:我國處在強敵包圍之中,怎麼辦?“吾欲胡服”。

因此,爲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邯鄲城提出“着胡服”“習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趙武靈王(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趙國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人。戰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先秦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趙肅侯的兒子。

趙武靈王在位的時候,軍事上推行“胡服騎射”,不斷推動趙國軍力日益強盛,成爲戰國中後期的強國,甚至可以和秦國相抗衡。後來吞滅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築了“趙長城”。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趙武靈王在趙國鼎盛的時候爲了專注于軍國大事,把王位禪讓給兒子趙惠文王,自己被尊稱爲“主父”。

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趙武靈王遭遇沙丘之亂,他被包圍達三個月,在宮中得不到飲食,終於餓死在沙丘宮中,終年45歲。死後大臣追諡“武靈”,後人尊稱趙武靈王,從他奠定趙國強盛之後趙國君主正式稱王。

趙武靈王被梁啓超稱爲“黃帝之後的第一偉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