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是什麼時期

來源:趣味百科館 1.73W

東漢時期。《古詩十九首》產生於南朝。

《古詩十九首》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

古詩十九首是什麼時期

這十九首詩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爲:《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採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雲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和《明月何皎皎》。《古詩十九首》大多篇章產生於東漢時期,非一人一時之作。但其作者羣體基本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外遊學、遊宦或羈絆的“遊子”。

“遊子”形象在中國歷史上早已有之。其所抒發的羈旅之思是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一大主題,早在《詩經》中就有這類詩作。如:《詩經·王風·君子于役》就是寫女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的詩篇,從思婦的角度描寫征戰之苦,以富有情感色彩的景物烘托出思婦懷人的心思。

《詩經·豳風·東山》是“遊子”思鄉之作,寫了一位久戍在外、一旦獲歸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複雜感情,其思鄉之情正是多數“遊子”的心靈呼喚。此外還有《小雅·采薇》、《小雅·何草不黃》、《邶風·擊鼓》,等等。在中國古代社會,各種徵役、徭役一直不斷,所以客居在外、羈旅之思自古有之。

但是,其所思、所想的內容卻有所不同。《詩經》中的“遊子”大多是在外服役的人。此時的相思更多的是表達對故鄉和親人的懷念。

在《楚辭》中,屈原放逐也有“懷乎故都”口的幽思,如《九歌》就是屈原放逐後背井離鄉、思君念國的作品,一腔愁苦與憂心昭然可見。此時此刻,屈原的相思更多的是對故土的愛戀,對故國命運的關心,對自己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感嘆。漢代樂府詩歌中有不少表達羈旅之思的篇章,其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有反映徭役之苦的,有寫思鄉之情的。有感嘆人生短促無常的,有抒發個人苦悶的,也有遊子思婦之感,等等。

此時,“遊子”的情思大大豐富了起來,這種多樣風格與兩漢時代社會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關。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讀經、習經成爲了社會風尚。歷代統治者通過興太學及設立五經博士,向下層的知識分子敞開了一扇讀書仕進的大門。“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衆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漢書·儒林傳》)在這種情況之下,遊學、遊宦成了多數文人的生活狀態,“遊子”階層也由此而生。他們紛紛涌向朝廷,走上了借讀經以仕進的道路,以此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這條道路也並非是一帆風順的,他們也不同程度地碰到了“不遇”的情況,因而也時常抒發“不遇”之感。如賈誼有《吊屈原賦》、《惜誓》,董仲舒有《士不遇賦》,淮南小山有《招隱士》,司馬遷有《悲士不遇賦》,等等,都是這類作品。

他們雖然抒發了自己不被重用的牢騷,但卻沒有失去信心,此時的他們對大一統的政權依然抱有極大的熱情。但是,自東漢和帝之後,權移外戚、寵被豎宦的政治格局一直綿延到漢末。當時文人士子希望通過察舉和明經科考進入仕途,然而仕進之門卻被權貴豪強把持,“恩澤不速於單門”,(趙壹《刺世嫉邪賦》)寒門子弟仕進無望,權貴親信卻居要職。

此時此刻,濫舉成風,“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後漢桓靈時歌謠)“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詠懷》)的不合理現象隨處可見。

再加上當時公私學校廣招生徒,不但太學生“結髮人學。自首空歸”,(《後漢書·獻帝紀》)其他學生也只能四處飄零、奔競風塵了。此時的“遊子”與落魄的農民、奔走的商賈一樣,流浪四方。在“涼風率已厲,遊子寒無衣”(《凜凜歲雲暮》)的蕭索境況中,在“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明月何皎皎》)的悽苦心情下,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思想脫離浮亂騷動的都市。

但是,“思還故里聞,欲歸道無因”,(《去者日以疏》)仕進無門,時代擾攘,安定的生活在這時其實成了幻想,正當的職業無處尋覓,從而使得這些脫離生產的知識分子陷於了有家無法歸的悲慘境地。這批以流浪爲生的知識分子抒發愁苦之聲,於是就產生了情真意切的文人五言抒情詩――《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是哪個時代的作品

《古詩十九首》是一部由南朝蕭統編錄的五言組詩作品集。作品內容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人的彷徨失意。

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

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

《古詩十九首》大致是哪個時期的作品

關於《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有多種說法,《昭明文選·雜詩·古詩一十九首》題下注曾釋之甚明:“並雲古詩,蓋不知作者”。曾有說法認爲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創作,例如其中八首《玉臺新詠》題爲漢枚乘作,後人多疑其不確。

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情感傾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情狀以及它純熟的藝術技巧,一般認爲它並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它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間。

《古詩十九首》是什麼?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這十九首詩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爲:《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採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雲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和《明月何皎皎》。

擴展資料:《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文選》,爲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政治混亂。下層文士漂泊蹉跎,遊宦無門。《古詩十九首》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表述着同類的境遇和感受。《古詩十九首》是在漢代漢族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內容多寫離愁別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極,情調低沉。

古詩19首的創作年代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這十九首詩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爲:《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採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雲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和《明月何皎皎》。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抒發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

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儒家的哲學意境,被劉勰稱爲“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龍》)。

古詩十九首產生的時代

古詩十九首 是一組中國五言古詩的統稱。這些詩共有十九首,一般認爲是漢朝的一些無名詩人所作。

最早由樑代昭明太子蕭統編入《昭明文選》,並命名「古詩十九首」。

歷代都對古詩十九首有很高的評價,對後世的詩歌創作有巨大影響。古詩十九首不是一個人的作品,作者不可考,大抵成於東漢文人之手。最初收入《文選》時,沒有著錄作者的名字。劉勰首倡「兩漢」,又說《冉冉孤生竹》一篇是傅毅所作,王世貞猜測「雜有枚生或張衡、蔡邕作」,徐陵《玉臺新詠》以爲其中八首爲漢初枚乘所作,但是後人多認爲這種說法不可信。

現在一般認爲這不是一個人的作品,也不是一個時期的作品。人們根據詩歌內容題材和語言風格方面的特徵,推測它們產生於東漢末期前後。儘管沒有確切的證據,人們仍然對這些詩歌的作者有許多猜測和爭論。

鄭賓於《中國文學流變史》推測「十九首」最晚的作於西晉,但僅是推測,缺乏實證。例如,有些人認爲這些詩歌都出自文人之手,理由是他們認爲這些詩歌的語言顯然是經過錘鍊的,不像典型的民歌;但也有人認爲古詩十九首有鮮明的民歌特色,理由是他們認爲這些詩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寫一般人的感受和境遇。鍾嶸《詩品》:「古詩其體源於國風」,王士禎《漁洋詩話》雲:「風雅後有楚騷,楚騷後有十九首,風會變遷,非緣人力,然其源流則一而已矣。

古詩十九首產生的時代背景

《古詩十九首》標誌着文人五言詩創作的成熟,在我國詩歌史上佔着重要地位。“古詩“本來是後代人對古代詩歌的一種稱呼。

東漢後期產生了一批五言詩,作者已不可考,後來人們就統稱爲“古詩”。

南北朝時樑昭明太子蕭統編輯《文選》,選錄了古詩十九首,從此《古詩十九首》成了專名。過去有人推測這些古詩可能是西漢的枚乘、傅毅或建安的曹植、王集所作,部是不可信的。正如我們在上一節所說,西漢時五言詩極少見,從詩歌發展上看,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成就。而曹植、王集又生活在獲卓之亂以後,洛陽已.遭焚燬破壞。

《十九首》巾·的洛陽卻仍然是“長衙羅夾巷,王侯多第宅,兩宮遙相望,雙間百餘尺。”(《青青陵上柏》)經過研究,大多數人認爲這些詩產生在東漢末年,其作者也並非一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