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作者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1.72W

岳飛。【作者】岳飛 【朝代】宋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作者是誰

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爲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鳴,夢迴故鄉,千里燃戰火,被驚醒,已是三更時分。

站起身,獨繞臺階踽踽行。四周靜悄悄,簾外,一輪淡月正朦朧。爲國建功留青史,未老滿頭霜星星。

家山松竹蒼然老,無奈議和聲起、阻斷了歸程。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琴彈一曲。知音稀少,縱然弦彈斷,又有誰來聽?“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此時已是三更,獨自圍繞庭院而行,身心之大孤獨於此得以體現。世人皆已沉沉入睡四周逐漸悄無聲息了,夜靜更深時分,能聽得清楚自己心臟跳動的聲音;窗外,月色如水,如水的月色正好映襯着人如水的愁緒。

在這個特定的場景,嶽武穆之寂寞惆悵,內心的孤寂,抑鬱的心境,被此情此景充分的表現出來。“白首爲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多年的奮戰結果弄到如今是這樣不堪,中原故土已淪陷金人之手,想要回鄉養老已是不可能的了,多麼無奈的意緒!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詞,壯志不已,是膾灸人口的愛國佳作。這首《小重山》詞,改用藝術手法表達他抗金報國的壯志雄懷。

岳飛抗金的偉業,不但受到趙構、秦檜君臣的迫害,而同時其他的將領如張俊、楊沂中、劉光世等,亦各不信任互相拆臺,故岳飛有知音難遇之嘆。《小重山》詞抒寫了這種感慨。此詞上半闋寫出憂深思遠之情,與阮籍《詠懷》詩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意境相似。下半闋“白首”二句,表面低沉消極,但實際上正是壯志難酬的孤憤。

“欲將”三句,用比興手法點出“知音”難遇的淒涼的情懷,甚爲悲傷憂鬱。岳飛(1103—1142),字鵬舉,南宋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程崗村)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爲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

①“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這是宋代名將嶽鵬舉發出的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是魯迅先生送給知己瞿秋白同志的聯語。

可見,知音難覓,知音可貴,自古而然。(陳本德《知音——記農藝師葉孟賢、汪宜蕙夫婦》)②只有兩個“善”湊在一起,纔會產生“高山流水”那樣的效應。記得岳飛在他著名的《小重山》詞裏就曾非常寂寞地慨嘆過:“知音少,絃斷有誰聽?”(何西來《知音·知心·諍友》)③世間如伯牙與子期的知音着實太少,因此就有岳飛無眠之夜“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的感慨,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的辛酸。

(崔玲等《我的那些小夥伴》)④有人說,寂寞是文人墨客的通行證,孤獨是天才偉人的墓誌銘。並不是文人喜歡寂寞,也不是天才偏愛孤獨,只是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無人聽。(鄧玉珍《寂寞如歌》)⑤英雄志士在臨死時大義凜然,慷慨悲歌,令人敬佩,如荊軻素衣赴秦,高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是視死如歸。

岳飛將金牌納入懷中,仰天長嘆“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是壯志未酬的無可奈何。

岳飛的詞,有一句是“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求全詞。

南宋·岳飛《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街行。

人悄悄,窗外月朧明。白首爲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作者簡介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南宋愛國軍事家,著名抗金將領,盡忠報國百戰名將,漢族英雄。

河北(宋時指黃河以北,而非今河南河北之省界,下同)相州湯陰(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孝悌裏永和鄉人 賞析 這是岳飛的第一首詞,始見於岳飛的孫子岳珂(1183—1234)所編《金陀粹編》,自宋朝以後便一直流傳。但對詞中嶽飛發出“舊山松竹老,阻歸程”的嘆息當作何解?他爲什麼會有“知音少,絃斷有誰聽”的感慨?他的滿腹“心事”到底是什麼?這些,人們則見仁見智,其說不一。

筆者帶着疑問閱讀古人篇札,見《宋史·岳飛傳》說,岳飛北伐打到朱仙鎮,“大功垂成”,卻“一日奉十二金字牌”,皇上要他退兵;他“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南宋陳鬱《藏一腴話》又載:“岳飛《謝收復河南赦》及《罷兵表》中有云:‘莫守金石之約,難充豀壑之求’。”就是說:退了兵的他依舊反對和約,力主抗戰。

而《宋史·秦檜傳》也說:岳飛“以恢復爲己任,不肯附和議”,“屢言和議失計”。據此,筆者認爲,岳飛此詞當作於退兵之後。其中“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是指他的故鄉河南湯陰已成爲淪陷的地區,他即使解甲歸田,也“無家可歸”。

“知音少,絃斷有誰聽”,就是感嘆投降主和派佔上風,他身爲主戰派少了知音.朋友,報國無門。而他的“心事 ”,就是北伐中原,光復舊物,“還我河山”。清代初年沈雄編《古今詞話》,所持的也是這種觀點,他說:岳飛“故作”《小重山》,隨後又作了《滿江紅》,忠憤可見,其不欲“等閒白了少年頭”,可以 明其心事。” 一個充滿熱情的夢,就這樣被打破了。

一腔嘯嘆難盡的心事,是隻有借琴音來傾訴的了——那是這位抗金志士"還我河山"的血脈之噴張!然而,在"議和"聲浪甚囂塵上之中,誰又是這聲裂絃索的真正知音?故園的山竹老了,壯士的鬢髮白了,此刻充斥詞境的,便只有朦朧月光下蟋蟀的悽苦悲吟…… 所以,此詞是在投降勢力壓迫下所抒發的滿腔抗戰愛國忠憤,而並非日常生活的感受。譯文:前三句寫作者夢見自己率部轉戰千里,收復故土,勝利挺進,實現“還我河山”的偉大抱負,興奮不已。 後三句夢醒後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以景物描寫來烘托內心的孤寂,顯得曲折委婉,寄寓壯志未酬的憂憤。

下闕抒寫收復失地受阻、心事無人理解的苦悶。 前三句感嘆歲月流逝,歸鄉無望。“阻歸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難以歸去,實際暗喻着對趙構、秦檜等屈辱求和、阻撓抗金斗爭的不滿和譴責。 後三句用俞伯牙與鍾子期的典故,表達自己處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詞表現了作者不滿“和議”,反對投降,以及受掣肘時惆悵。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知音少,絃斷有誰聽,出自哪裏?

出自宋代岳飛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相關原文: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爲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絃斷有誰聽。譯文: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鳴,夢迴故鄉,千里燃戰火,被驚醒,已是三更時分。站起身,獨繞臺階踽踽行。

四周靜悄悄,簾外,一輪淡月正朦朧。爲國建功留青史,未老滿頭霜星星。家山松竹蒼然老,無奈議和聲起、阻斷了歸程。

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琴彈一曲。知音稀少,縱然弦彈斷,又有誰來聽。擴展資料《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詞的上闋寫深夜夢迴的押鬱心情。

寒蛩的鳴叫,蒙朧的月色;夢迴三更,獨繞階行。時間、景色、環境、行動。含蓄曲折、情景交融。這首《小重山》是元帥帳內夜深人靜時岳飛訴說自己內心的苦悶,他反對妥協投降,他相信抗金事業能成功,他已以取得了多少重大戰役的勝利,這時宋高宗和秦檜力主召開和議,和金國談判議和。

使他無法反抗的命令,這就是紹興八年(1138)宋金“議和”而不準動兵的歷史時期。知音少,絃斷有誰聽”,這裏化用善於操琴的俞伯牙和知音鍾子期的典故寄託作者的一腔憤懣和無處言說的沉痛,來表達苦悶的心情,將自己的心事寄託於琴絃,可是卻沒有知音,就是把琴絃彈斷了也沒有人來聽。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什麼意思

意思是: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琴彈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縱然琴絃彈斷,又有誰來聽?原文: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爲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出自: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作者:岳飛朝代:宋翻譯:昨天秋夜的蟋蟀止不住的鳴叫聲將我從遙遠的夢境中驚醒,已是三更時分。

起來獨自繞着臺階踽踽行。四周靜悄悄沒有人聲,簾外一輪淡月正朦朧。爲國建功留青史,未老已白頭。

家鄉的山上松竹已長大變老,無奈議和聲起、阻斷了歸程。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琴彈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縱然琴絃彈斷,又有誰來聽?擴展資料:這首《小重山》雖然沒有《滿江紅》家喻戶曉,但是通過不同的風格特點和藝術手法表達了作者隱憂時事的愛國情懷。

上片着重寫景。下片抒寫收復失地受阻、心事無人理解的苦悶。從寫作手法說,《滿江紅·怒髮衝冠》多用賦體,直陳其事,慷慨激昂,凝聚着岳飛忠貞報國的豪邁精神和戰鬥雄姿。這首《小重山》則多用比喻,曲折地道出心事,含蓄委婉,抑揚頓挫,情景交融,藝術手法是很高超的。

這首詞雖然短小。但含蓄雋永,明麗婉轉,寓情於景,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和憂國憂民的悲苦心境。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絃斷有誰聽的意思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絃斷有誰聽的原文

1、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翻譯: 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琴彈一曲。

知音稀少,縱然弦彈斷,又有誰來聽? 2、原文:《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作者】岳飛 【朝代】宋譯文對照 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爲功名。

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3、翻譯: 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鳴,夢迴故鄉,千里燃戰火,被驚醒,已是三更時分。站起身,獨繞臺階踽踽行。四周靜悄悄,簾外,一輪淡月正朦朧。

爲國建功留青史,未老滿頭霜星星。家山松竹蒼然老,無奈議和聲起、阻斷了歸程。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琴彈一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