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子是誰寫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2.4W

張志和。張志和,唐代詞人,原名龜齡,字子同,自號玄真子,婺州(今浙江金華)人,生卒年月不詳。

他自幼聰明好學,年紀不大就明經及第。

漁歌子是誰寫的

唐肅宗即位後,因向肅宗獻策,被授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賜名“志和”。後因事遭貶,不再復出,到處漂泊,四海爲家。著有《玄真子》12卷和《述大易》15卷,均已散佚。他的詞僅存《漁歌子》五首。

至德二年(757年),張志和由外官擢至內官,奉上皇還西京,封(吏部)金紫光祿大夫,仍享正三品待遇。然而肅宗爲了急於收復京師,掌控內外局勢主動力,答應了回紇苛刻的條件,張志和力諫肅宗收回成命,納陳時事,於是,張志和“坐事貶南浦尉”。同年,張志和父張遊朝卒。

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張志和以“親喪”爲由脫離官場。張志和雖受貶任南浦尉的處分,但肅宗爲了樹立自己的親信,籠絡人才,加上張志和母新喪,經量移後,赦張志和無罪,並贈奴、婢各一個給張志和,同時敕加贈張志和母親爲秦國賢德夫人,賜表白四段、白銀二千四百兩,以榮葬之資,意欲讓張志和守孝三年期滿後再回朝廷效力,暫回原籍,以資待用。張志和回老家後,葬母於祁門赤山鎮西五里之潤田,親自負土崇壙,並結廬於墓側,植柏成林,朝夕拜哭,克盡孝道。

上元二年(761年),張志和在祁門潤田守孝三週年期滿,妻程氏又卒,遂無復宦意。爲了逃避唐肅宗的尋訪,只帶了漁童、樵青,告別親朋好友,遊黃山、績溪等地。然後復遊吳楚山水,最後來到湖州城西西塞山漁隱,自稱煙波釣徒。

在此,寫下了著名的詞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寶應元年(762年),張志和在湖州西塞山漁隱第二年。結識在苕溪隱居的茶聖陸羽和在與西塞山毗鄰的杼山隱居的詩僧皎然等,開始撰寫《玄真子》著作。廣德二年(764年),張志和在湖州隱居第四年,《玄真子》撰寫完成,遂改自稱煙波釣徒爲玄真子。

廣德三年永泰元年(765年),張志和在湖州隱居第五年。家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祖基因赤山鎮改縣治,被朝廷佔領用來做縣置,家中李夫人又新逝,加之以前被貶,促成他的意志更消極薄弱,使他的人生觀世界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張志和兄張鬆齡恐怕志和浪跡不歸,在會稽東郡山陰縣築茅齋,作《漁父詞》招勸張志和回家。張志和作《平原留題》詩,到會稽東郭開始陸地隱居生活。

大曆二年(767年),張志和在會稽東郭隱居第三年。開始撰寫《大易》十五卷,並作《太寥歌》。大曆四年(769年),張志和在會稽隱居第五年。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在會稽完成《大易》十五卷的撰述工作,《大易》共十五卷三百六十五卦。

《漁歌子》寫這首古詩的作者是誰

《漁歌子》,詞牌名。此調最早見於唐朝詩人爲張志和的。

後來李珣、孫光憲等詩人用過此調。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唐代: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譯文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着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公元772年(唐代宗大曆七年)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作者是一位山水畫家,據說他曾將《漁歌子》畫成圖畫。

確實,這首詞是富於畫意的。蒼巖,白鷺,鮮豔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黃褐色的鱖魚,青色的斗笠,綠色的蓑衣,色彩多麼鮮明,構思也很巧妙,意境優美,使人讀作品時,彷彿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鄉春汛圖。詞中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悅性的漁人形象:春江水綠、煙雨迷濛,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岸畔桃紅,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青箬笠,綠蓑衣,漁人醉垂忘歸時。

全詞着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漁歌子》作者的簡介

《漁歌子》作者的是唐代詩人張志和,具體簡介如下:1、少年成名開元二十年(732年)正月七年級,張志和在京城長安行館誕生,因娠前其母夢見有神仙獻靈龜吞服,取名龜齡。張志和童年聰明伶俐,三歲就能讀書,六歲就能做文章,且過目成誦。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張志和跟隨父親在翰林院遊玩。

翰林院宋學士以錦林文集戲之,張志和過目成誦,傳爲佳話。唐玄宗聽說後親自出題試考,張志和對答如流,玄宗甚感奇異,賜優養翰林院。天寶六年(747年),16歲的張志和因在道術方面的一技之長,被李亨賞重,增補京兆戶籍,遊歷太學。2、平步青雲天寶十年(751年)張志和弱冠之年,太學結業,太子李亨爲張志和親賜御名,改名志和,取字子同。

以其之聰明能幹,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事,留在翰林待用,供奉東宮,享受八品(上)待遇,掌受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給紙筆。天寶十一年(752年),張志和恩准回家省親時,協助地方官吏除奸滅盜,功績顯著,譽爲“神張”。天寶十二年(753年),張志和外擢杭州,候補杭州刺史,除土豪惡霸李保。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陷洛陽。張志和隨太子李享轉戰靈武一帶,擢除朔方招討使。天寶十五年至德元年(756年),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享即位於靈武,是爲肅宗。

張志和與舅李泌時常獻計於肅宗,徵調回紇兵,謀“三地禁四將計”,敗安祿山於河上,取得了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略性勝利。擢授張志和爲左金吾衛大將軍,享正三品待遇。3、歸隱田園至德二年(757年),張志和由外官擢至內官,奉上皇還西京,封(吏部)金紫光祿大夫,仍享正三品待遇。

然而肅宗爲了急於收復京師,掌控內外局勢主動力,答應了回紇苛刻的條件,張志和力諫肅宗收回成命,納陳時事,於是,張志和“坐事貶南浦尉”。同年,張志和父張遊朝卒。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張志和以“親喪”爲由脫離官場。張志和雖受貶任南浦尉的處分,但肅宗爲了樹立自己的親信,籠絡人才,加上張志和母新喪,經量移後,赦張志和無罪,並贈奴、婢各一個給張志和,同時敕加贈張志和母親爲秦國賢德夫人。

賜表白四段、白銀二千四百兩,以榮葬之資,意欲讓張志和守孝三年期滿後再回朝廷效力,暫回原籍,以資待用。張志和回老家後,葬母於祁門赤山鎮西五里之潤田,親自負土崇壙,並結廬於墓側,植柏成林,朝夕拜哭,克盡孝道。上元二年(761年),張志和在祁門潤田守孝三週年期滿,妻程氏又卒,遂無復宦意。爲了逃避唐肅宗的尋訪,只帶了漁童、樵青,告別親朋好友,遊黃山、績溪等地。

然後復遊吳楚山水,最後來到湖州城西西塞山漁隱,自稱煙波釣徒。寶應元年(762年),張志和在湖州西塞山漁隱第二年。結識在苕溪隱居的茶聖陸羽和在與西塞山毗鄰的杼山隱居的詩僧皎然等,開始撰寫《玄真子》著作。廣德二年(764年),張志和在湖州隱居第四年,《玄真子》撰寫完成,遂改自稱煙波釣徒爲玄真子。

廣德三年永泰元年(765年),張志和在湖州隱居第五年。家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祖基因赤山鎮改縣治,被朝廷佔領用來做縣置,家中李夫人又新逝,加之以前被貶,促成他的意志更消極薄弱,使他的人生觀世界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張志和兄張鬆齡恐怕志和浪跡不歸,在會稽東郡山陰縣築茅齋,作《漁父詞》招勸張志和回家。

張志和作《平原留題》詩,到會稽東郭開始陸地隱居生活。大曆二年(767年),張志和在會稽東郭隱居第三年。開始撰寫《大易》十五卷,並作《太寥歌》。

大曆四年(769年),張志和在會稽隱居第五年。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在會稽完成《大易》十五卷的撰述工作,《大易》共十五卷三百六十五卦。4、溺水身亡大曆九年(774年)冬十二月,張志和在湖州東平望驛鶯脰湖,因酒醉溺水而逝,年四十二歲。擴展資料:1、《漁歌子》原文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唐代: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2、譯文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春水初漲,水中鱖魚肥美。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着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3、賞析詞中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悅性的漁人形象:春江水綠、煙雨迷濛,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岸畔桃紅,江水猛漲,鱖魚正肥時;青箬笠,綠蓑衣,漁人醉垂忘歸時。全詞着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這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這是一首色彩明優意萬千,脫離塵俗釣湖煙。思深韻遠情融景,生活任行樂自然的抒情詩。

漁歌子的作者是誰

漁歌子,詞牌名,詞也叫“長短句”,“小令”.可以唱,分爲上下兩段,兩段之間有空格.漁歌子①?【唐】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②桃花流水鱖魚肥.③青箬笠,④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作者】(730~810) 張志和,字子同,初名龜齡.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唐朝肅宗時待詔翰林.後因事貶官,赦還,不復仕進,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叟.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詩》錄其九首詩詞.漁歌子,詞調名,又名漁父歌.本爲唐朝教坊曲.分單雙調兩種,單調27字,五句,四平韻;雙調50字,仄聲.張志和《漁歌子》共有五首.《南華象說》十卷、《沖虛白馬非馬證》八卷,未行於世(此據唐顏真卿撰《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按,顏乃張之友善,《唐書·張志和傳》及《玄品錄》、《續仙傳》所記張志和事,均依此《碑》).張志和少有才學,年十六擢明經第,以策幹唐肅宗,深受賞識,得待詔翰林,授左金吾錄事參軍.於是改名志和.此後不久,因繫獄事,貶南浦尉,會赦還,以親喪不復仕.離宮後,常居於江湖之上,自稱 “煙波釣徒”.大概是仿姜尚故事,每垂釣不設誘餌,其志不在魚也. 下述幾事,以見張志和之行狀.雖然張志和曾爲朝官,但退隱後,縣令使浚渠,他竟能 “執畚就役,曾無忤色”(顏《碑》).又,張志和嘗以大布制褐裘,及其嫂聞之,乃手爲織纊,及成,一衣十年,雖暑不解.唐肅宗賜奴婢各一,張志和遂配爲夫婦,號曰漁僮、樵青,人或問其故,答曰:“漁僮使捧釣收綸,蘆中鼓枻,樵青使蘇蘭薪桂,竹裏煎茶.”又有竟陵子陸羽、校書郎裴修問“孰爲往來者”,張志和慨然對曰:“太虛作室而共居,夜月爲燈以同照,與四海諸公未嘗離別,有何往來?”其豁達如此,大有莊叟遺風.但張志和生性孤峻,“不可得而親疏,率誠澹然,人莫窺其喜慍.視軒裳如草芥,屏嗜慾若泥沙.”(顏《碑》) 張志和還善圖山水,酒酣之際,隨着擊鼓吹笛的樂聲,舞筆飛墨,應節而成,嘗撰漁歌,唐憲宗求之不能致.又爲御史李萼寫圖幛,千變萬化,觀者愕眙,在坐六十餘人各暑姓名爵裏於其下,張志和乃以兩言目之,潛皆屬對,舉席嘆駭.李德裕讚歎張志和 “隱而有名,顯而無事,不窮不達,嚴光之比”,躋身江湖而又美名遠揚,這種生活竟令身居朝廷要位的李德裕也羨慕不已. 大曆七年 (公元772年)秋八月,顏真卿爲湖州刺史,張志和來謁.顏真卿以舟敞漏,請更之,張志和答曰:“儻惠漁舟,願以爲浮家泛宅,沿溯江湖之上,往來苕霎之間,野夫之幸矣.”遂爲水戲(《續仙傳》載張志和“守真養氣,臥雪不寒,入水不濡”),忽焉去.關於張志和卒時情景,顏《碑》只有一句朦朧的記載,“忽焉去我”.《新唐書·張志和傳》可能因其意不明,不雲其事.《續仙傳·玄真子》則藉此遂雲“尋於水上揮手以謝真卿,上升而去”,故神其事,不可信.

《漁歌子》全詩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唐代 · 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開,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游來游去。

漁翁頭戴青色斗笠,身披綠色蓑衣,冒着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連下了雨都不回家。註釋:漁歌子:詞牌名。此調原爲唐教坊名曲。分單調、雙調二體。

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爲著名。雙調,五十字,仄韻。《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

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刺史顏真卿,因爲船破舊了,請顏真卿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詞牌《漁歌子》即始於張志和寫的《漁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簡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