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中誰說的對

來源:趣味百科館 2.28W

都是不對的。兩小兒的說法都是不對的。

理由如下:早晨的太陽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爲早晨陽光進入大氣層折射角比較大,我們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陽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陽大很多。

兩小兒辯日中誰說的對

中午時比早晨熱,是因爲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裏、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比早晨時熱。因此,若不考慮地平線上大氣折射的影響,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其大小也是相同的。這則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有兩個小孩問當時的大學問家孔子:“太陽究竟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他們兩個,一個認爲太陽早晨時比在中午時看起來大,所以太陽在早晨時離我們近.另一個認爲中午太陽比在早晨時溫暖,所以中午時太陽離我們近,他們兩個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得出兩個完全不同的結論,而且說得都很有道理,連孔子也不知道哪個是對的。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禦寇所編的《列子·湯問》,是一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文言文。文章講述了春秋時期,孔子游歷途中,遇到兩個小孩子爲太陽離地球(地面)遠近問題而爭論,不能判斷是否的故事。全文7句話,第1句爲起,爲故事作鋪墊,第5句順承而下,第7句急轉而後合,抑揚頓挫,生氣鬱勃。

文章說明了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會有不同的結果,世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而不妄加決斷,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以及謙虛謹慎的教育與學習態度。還表明了就連孔子也有不知道的事,所以知識是學無止境的。

列子,漢族,本名列禦寇(“列子”是世人對他的尊稱),中國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2] 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宗教影響深遠。

著有《列子》。《列子》中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等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唐玄宗於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爲“沖虛真人”。他一生安貧樂道,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列子一向低調,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歷史上的事蹟也很少。

《兩小兒辯日》中誰說的對?理由?

兩小兒的說法都是不對的。理由如下:早晨的太陽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爲早晨陽光進入大氣層折射角比較大,我們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陽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陽大很多。

中午時比早晨熱,是因爲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裏、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

所以中午比早晨時熱。因此,若不考慮地平線上大氣折射的影響,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兩小兒辯日》中誰的觀點對?科學解釋

《兩小兒辯日》中,兩小兒的觀點都不對。關於太陽離人在不同時間的遠近和氣溫問題,科學的解釋是這樣: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與人的距離的確有一些變化,但微乎其微,憑肉眼難以覺察。

這種情況對於氣溫的影響也是微不足道的。

第一個小孩用面積大小相比,帶有直觀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個小孩比較了人對太陽在不同時間冷和熱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但他們的認識畢竟都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只能各執已見而不能獲得正確的答案。兩個小孩爲什麼觀點不同,那是因爲他們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個從視覺出發,用“如車蓋”和“如盤盂”的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太陽形狀的大小;另一個從觸覺出發,用“如探湯”的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太陽在中午時的灼熱。

由於中午的照射角大,地球表面獲得的熱能多,因而氣溫高;早晨照射角小,因而氣溫低。至於太陽“早晨大,中午小”,則完全是人視覺上的錯覺,由於早晨背景小而暗,因此覺得太陽大一些,而中午則有廣闊而明亮的天空做太陽的背景,看起來就覺得它小一點了。從故事本身看,兩小兒敢於探討艱深問題,不管多麼幼稚和膚淺,卻反映了古人渴望認識自然現象的強烈願望,這種探求精神是值得讚許的。

孔子作爲大學問家,也不能通曉各科知識,況且當時人類認識自然現象的水平還很低。孔子“不能決”承認自己無知,這種態度是對的,不該受到譏諷。

《兩小兒辯日》中到底誰說的對?爲什麼

兩個小孩觀點都是錯的。原因:早晨的太陽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爲早晨陽光進入大氣層折射角比較大,我們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陽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陽大很多。

中午時比早晨熱,是因爲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比早晨時熱。

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課文《兩小兒辯日》中,哪個小孩說對了?

《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的一篇散文,放在現在就是一篇關於天體物理學的提問,難怪孔子都當場蒙圈了。原文如下: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辯鬥 一作:辯日)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文中兩個小孩採取不同的論據,得出了兩個相反的論點,不僅讓孔子當場蒙圈了,而且幾千年來也爲難了無數人,一直到現在。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大氣層應該是越接近地球表面,密度就越大;又因爲地球的曲率,使得大氣層構成一個凸透鏡:大氣引力透鏡,透過它看到的物體會放大。

這也可以理解爲是一種“光滲作用”,之所以在早晨的太陽肉眼看上去要比中午大,這與早晨陽光進入大氣層後折射角度有關,我們肉眼看到的是被大氣引力透鏡放大後的太陽像,看上去確實比中午的太陽要大一些。那爲什麼中午的太陽沒有被大氣引力透鏡放大呢?那是因爲太陽光直射到大氣層中,已經沒有了折射角度,無法放大太陽,地面上的人看到的太陽,是太陽的本來面目,那麼就會出現“太陽離地球近,而太陽看上去比早晨要小”的現象。根據以上這種解釋,第二個小孩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這種解釋是基於經典的光學理論,似乎看上去沒有什麼問題了,然而用量子力學來解釋,卻又是另外一個說法。薛定諤當初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後,在頒獎典禮致辭中,曾經用費馬原理解釋過《兩小兒辯日》中爭論的問題,他認爲這並不是光學上折射角或者大氣引力透鏡造成的,而可能是量子力學上的時空彎曲所導致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