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辰是幾個小時?

來源:趣味百科館 8.18K

2小時。

在西周時,使用的是十二時辰制,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後來,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子時爲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爲,丑時爲一至三點爲,寅時爲三至五點,依次遞推。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將曆法上的十二月名稱應用到天文方位上。東南西北分別爲卯位、午位、酉位、子位。所以人們便用太陽在天空的方位來確定時間。且在鐘錶剛傳入中國時,時辰被稱爲“大時”,鐘錶上的鐘點叫“小時”,後來,隨着鐘錶的普及,“大時”慢慢消失,“小時”卻留傳了下來。

時辰是古代計時單位,古代人把一天劃分爲十二個時辰,因此古時候的每個時辰就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在古代,古人是根據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一個時辰是幾個小時?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爲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

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爲子時,一點到三點爲丑時,三點到五點爲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

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所以,當鐘錶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鐘點叫做“小時”。

以後,隨着鐘錶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十二時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將曆法上的12月名稱應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爲子位,南方爲午位,東方爲卯位,西方爲酉位,一晝夜太陽運行12個方位回到原處,這樣便產生了太陽位於一個辰位爲一個時辰的概念,一晝夜爲12個時辰,人們便可以用太陽在天空所處的方位來確定時間。

漢書·翼奉傳》中載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爲太陽位於申的時刻,後又進一步簡化爲“午時”等,用十二地支單獨命名。此外,人們還用“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這樣更加形象的別稱,分別對應子時、丑時、寅時等十二時辰。

一天有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鼠)(午夜23時至1時)
在一日中,子時一天的最後時刻,也是新一天的開始。在十二生肖中屬於鼠。
醜(牛)(凌晨1時至3時)
丑時指的是黎明前的黑暗階段。據說是牛開始日出耕田的時刻。在十二生肖中屬於牛。
寅(虎)(凌晨3時至5時)
在一日中, 天方大白之時,正是老虎開始活動的時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屬於老虎。
卯(兔)(清晨5時至7時)
卯時是太陽已東昇,開始放萬丈光芒的時候。在十二生肖中屬於兔。
辰(龍)(清晨7時至9時)
辰時太陽光熱增強時刻,據說是羣龍行西的時刻,因此在十二生肖中屬於龍。
巳(蛇)(上午9時至11時)
巳時太陽光熱更強了,在十二生肖中屬於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