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3W

孫臏的主要思想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勢造勢”;“強兵”必先“富國”;“以戰止戰”等。孫臏的代表作品爲《孫子兵法》,這本書詳細的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戰略思想、戰爭認識、軍隊管理及建設等諸多內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孫臏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

孫臏簡介

孫臏出生於阿、鄄之間,華夏族,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爲同窗,因受龐涓陷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爲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爲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爲“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孫臏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是什麼?

孫臏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軍事家,他的主要思想就是自己的強度去攻擊對方的弱處,代表作品是孫子兵法.

孫臏(生卒年不詳),本名不詳(山東孫氏族譜稱其爲孫伯靈),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華夏族,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爲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爲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爲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爲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擴展資料

衛公子惠孫之後,以字爲氏。衛有陶叔,爲司徒後有,陶叔氏、司徒氏。 武公生季釁,採於寧爲寧氏。 孫權號吳,而四世亡於晉,又有厲氏(孫皓以秀奔魏改姓厲。) 《唐幽州內衙副將、中散大夫、試殿中監樂安郡孫府君神道碑》與《唐故魏州昌樂縣令孫君墓誌銘》等碑文,孫武源出衛國姬姓孫乙。唐代孫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記載孫臏是衛武公的後代。

孫臏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是什麼

孫臏青年時曾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任魏國將軍,嫉妒孫臏的才能,設法把孫臏騙至魏國,藉故處以臏刑。孫臏身殘志堅,受辱不屈,暗自準備逃走。當齊國使臣來魏時,孫臏往見使臣,訴說自習的遭遇與見解,深爲齊使所賞識,就祕密將他帶回齊國,在齊將田忌家作門客。後“田忌賽馬”事件後,被薦於齊威王,成爲齊國的軍師。

一、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

齊威王三年(公元前354年),魏將龐涓率軍八萬包圍了趙都邯鄲。次年,齊威王派將軍田忌率軍八萬救趙。田忌本欲直趨趙國,孫臏勸阻他說:“解亂麻不能生拉硬扯,勸鬥毆豈能自己捲入。魏軍主力精兵盡在趙國,國內多是老弱之軍,在此情況下,應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向魏都進軍,以調動在趙魏軍回師自救,而於其歸途中與以截擊,既可解趙之圍,又可誘殲魏軍,一舉兩得。”並建議“南攻平陵(河南雎縣西)”。

平陵是魏國東部平原地區的軍事重鎮,較難攻取,且有受魏軍夾擊被切斷後方聯絡的危險。孫臏對此本來也很瞭解。他之所以決定向平陵進攻,就是爲了使龐涓產生齊將指揮無能的錯覺。田忌採納了他的建議,揮軍南進。當齊軍接近平陵時,孫擯又建議只派一部兵力佯攻平陵,並指示他們,如果遭到魏軍的夾擊,就假裝敗退下來,進一步使龐涓產生齊軍戰鬥力很差的錯覺。此外,還另派一部輕車部隊及少量步兵“西馳樑郊”,佯示襲擊大梁(河南開封),以激怒龐涓,誘其急速回救,而將主力埋伏在判定魏軍必經的桂陵(河南長垣北)附近。

龐涓果然中計,盡撤邯鄲之圍,晝夜兼程南下,在柱陵遭到齊軍主力攻擊。經過在邯鄲與趙軍的長期對峙,魏軍實力已大爲削弱,加以長途跋涉,已成疲憊之師,突然遭到以逸待勞的齊生力軍的截擊,倉皇應戰,終於櫻敗,遭到殲滅性的打擊。

二、減竈誘敵的馬陵之戰

齊威王十四年(公元前343年),魏軍攻韓,戰於南樑(河南汝州南)。韓向齊求救。次年,齊派田盻與孫臏率軍救韓,直趨大梁(魏國都河南開封)。“魏將龐涓聞之,卻韓而歸。”魏惠王命太子申、龐涓率軍十萬,經宋國邊邑外黃(河南民權西北)北進迎擊。孫臏對田盻說:“魏軍素悍勇而輕齊,”正應利用其輕敵心理,“因其勢而利導之”。於是採用了示弱誘敵、設伏聚殲的方針,由齊西境凜丘(山東鄆城西北)地區進入魏境後,第一天做十萬入飯竈,第天做五萬人飯竈,第三天只做三萬入飯竈。

進至煮棗(山東荷澤西南)一帶時,知魏軍已東進至外黃即僞示不敢與魏軍決戰而退走。龐涓進至濟陽(河南蘭考東北),得知齊軍撒退和逐日減竈的情報,向太子說:“吾固知齊軍怯,人吾地三日,士卒即亡過半矣。遂率輕銳以一日走兩日路程的急行軍追擊齊軍。齊軍退至齊邊境之馬陵(東範縣西南)時,孫臏據魏軍行軍速度預計當晚追至馬陵。

馬陵道狹地險,兩旁樹木茂密便於設伏。孫臏把主力隱蔽於預定伏擊地域兩側並在伏擊地域的前方用戰車、大盾蒺藜等構成野成壁壘以截斷敵之進路;又派出萬名弩兵,隱蔽於道路兩側森林中,按規定信號發起攻擊。不出所料,魏軍於孫臏預計時間進入設伏地域,陷入重圉。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亂,龐滑憤愧自殺,主帥太子申被俘,從此魏國一蹶不振,“諸侯東而朝齊”孫臏也因之名揚天下。

馬陵之戰後,齊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始終支持孫臏的田忌,在內部鬥爭中失敗,被迫逃去楚國,孫臏從此也不知所終,僅有所著《孫臏兵法傳世》

三、《孫臏兵法》及其軍事思想

《孫臏兵法》是繼《孫子兵法》之後,我國古代的一部重要軍事理論著作,它是孫臏及其後學所著。《漢書·藝文志》稱之爲《齊孫子》。據說原書共八十九篇,附圖四卷。大約在東漢以後散失,直到1972年,纔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葬中重新出土。一部竹書可惜僅存三十篇,而且殘缺不全。

《孫臏兵法》不僅繼承了《孫子兵法》光輝的軍事思想而且結合戰國時期的戰爭特點,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是先秦時期戰爭實踐的總結,是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珍貴遺產。

通過《孫臏兵法》,可以看出孫臏的軍事思想。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孫臏的戰爭觀

孫臏繼承了孫武的慎戰思想,反對窮兵黔武和好戰喜功。他告誠說:“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還認爲不好戰喜功纔是用兵的最高原則。他說:“惡戰者,兵之王器也”。他說:“夫兵者,非士(侍)恆勢也”“不得已而後戰”,也就是說,戰爭並不是可以永久恃仗的和經常使用的手段只有在不得已時,才使用它。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孫臏又認爲戰爭是統治者不能不用的於段。他以大量歷史事實,說明自古以來,不論是“五帝”還是“三王”,都是通過戰爭禁暴亂止爭奪的,總之,他既反對急功好戰,也反對“責仁義、式禮樂、垂衣裳,以禁爭奪”的幻想。他明確地指出:戰爭是強制敵人服從我的意志的暴力手段。“戰勝而強立,故天下顯矣”它既不可溢用,也不可不用,必須“事備而後動”。

“事備而後動”的實質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不無把握之仗。他所謂“事備”指的是委(物資儲備)和義(戰爭的正義性).他認爲這兩項條件,是取得勝利最根本的條件。他說:“夫守而無委,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這說明孫臏當時已看出戰爭的勝利,取決於物質與精神(經濟與政治)這兩個最基本的條件。

孫臏主要思想

戰爭觀:重戰、慎戰、備戰思想,強調戰爭勝負關係社稷安危,“不可不察”;“樂兵者亡”、“利勝者辱”,不能不慎 ;必須做到“有義” 、“有委”、“事備而後動 ”。另一方面 ,針對戰國中期七雄並立、諸侯割據、混戰不已的現實,充分肯定統一戰爭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明確提出“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的思想,主張用戰爭手段實現國家的統一。它分析了黃帝戰蚩尤、武王伐紂、周公東征等歷史經驗,認爲在割據混戰的情況下,依靠仁義禮樂無法“禁爭奪”,只有“舉兵繩之”才能解決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