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磅礴走泥丸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6W

烏蒙磅礴走泥丸出自《七律·長征》,是作者懷着巨大的詩的激情,按照寫詩的藝術規律,運用形象思維創造出來的。這句詩的意思是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裏也不過是小小泥丸在滾動。

烏蒙磅礴走泥丸是什麼意思

1、全詩

《七律·長征》的全詩爲: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2、賞析

其中“烏蒙磅礴走泥丸。” 詩人通過“烏蒙”“泥丸”這組極大與極小的對立關係,充分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七律·長征》中的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裏不過像翻騰着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

出自《毛澤東詩詞集》

原詩: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文:

紅軍不怕遠征的艱難險阻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裏不過像翻騰着的細小波浪;

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腳下滾動的泥丸;金沙江兩岸懸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擊着兩岸高聳入雲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受;

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讓紅軍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翻過了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爲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爲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爲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參考資料:《七律長征》——百度百科

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是什麼

烏蒙山綿延在貴州、雲南兩省之間,氣勢雄偉(“磅礴”),在紅軍看來也只像滾動着的泥丸.磅礴”極言山之綿亙高大,這是客觀的山,真實的山,可紅軍不怕艱難險阻,蔑視一切困難,於是在紅軍眼中,這些山猶如“騰細浪”“走泥丸”那樣渺小.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出自當代詩人毛澤東的古詩作品《七律·長征》之中,其古詩全文如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註釋】

①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亙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②逶迤: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③烏蒙:山名。烏蒙山,在貴州西部與雲南東北部的交界處,北臨金沙江,山勢陡峭。1935年4月,紅軍長征經過此地。

④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說險峻的烏蒙山在紅軍戰士的腳下,就像是一個小泥球一樣。

【翻譯】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萬水千山在紅軍的眼裏只不過是平常事。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裏只不過像翻騰着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腳下滾動的小泥球。

【賞析】

《七律長征》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56個字,負載着長征路上的千種艱難險阻,飽含着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它是中國革命的壯烈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無論對革命史而言,亦或對詩歌史而論,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長征如此偉大複雜的題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濃縮了它的景觀,其中包括了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詩人就長征的題材寫過《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這些詩都是寫一景一地,並以此來表達心情,着重在於側寫。而這首《七律長征》,從題目就可看出,是寫整個長征的經過與感受,詩人從正面挺身而出,運酣暢之筆朝四面八方抒寫,景緻轉換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擔當了二萬五千裏,擔當了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主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首聯開門見山讚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閒”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着全篇,也籠罩着全詩。“只等閒”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視自然之敵若梯米,玩社會之敵於股掌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首聯是全詩的總領,以下三聯則緊扣首聯展開。

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閒”。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理名稱,它們都是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在毛澤東詩詞中,有很多直書地理名稱,且大多是用來表示行軍的路線。例如《清平樂蔣桂戰爭》“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蝶戀花從汀洲向長沙》有“百萬工農齊努力,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等等。這些都是工農紅軍軍事活動的真實記錄。那麼,由此可看出毛澤東詩詞是怎樣與中國革命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與其他詩詞相比,以地名入詩的作法在該篇更爲集中,所顯示的空間距離也更大。尤爲不同的是:上面所例舉的四句詞,要強調的是紅軍行軍速度迅猛,氣勢不可阻擋,紅軍在畫面中具有強烈的動感;而在該詞中詩人則是圍繞“紅軍不怕遠征難”這個中心思想展開,強調紅軍對困難的蔑視,是紅軍指戰員內心世界的呈現,所以描寫紅軍是隱態的,借山水來反襯紅軍的壯舉。“騰”、“走”兩個動詞使山化靜爲動,是紅軍精神的外顯。一般說來,以地名入詩很難,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現敗筆。但毛澤東卻運用得很成功,這不僅是他具備挫萬物於筆端的詩才,更具備吐磅礴於寸心的詩情,同時也反映出毛澤東對祖國語言文字錘鍊的功底。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卻將其戲稱爲“泥丸”這也是寫紅軍萬里遠征,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氣擬物的手法。前兩句是全詩的總綱,由三、四句開始是分述,也是對前兩句的具體描寫。五嶺、烏蒙本是客觀的存在物,但當它進入詩人的視野,也就成了審美的對象。所以它不再是單純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對象。五嶺山脈彎彎曲曲,高高矮矮,綿延千里,逶迤”、“磅礴”極言山之高大綿亙,在紅軍看來,也不過是騰躍着的細小的波浪。高大的烏蒙山脈也不過是往後滾動的小泥球。這是多麼新穎的比喻!把起伏綿延的五嶺山脈這樣的龐然大物也爲翻騰着的細小的波浪,把那佯高大的烏蒙山脈比作在腳下滾動的小泥球。想象奇特,誇張已極。通過兩組極大於極小的對立關係,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概。從藝術手法上說,這是誇張和對比。寫山是明線,寫紅軍是暗線,動靜結合,明暗結合,反襯對比,十分巧妙。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是五嶺山脈綿延不絕,但是在紅軍眼裏不過像翻騰着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高大雄偉,在紅軍眼裏也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

詩中的“五嶺”是大庾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越城嶺。“逶迤”的意思是山脈、河流彎彎曲曲、延續不絕的樣子。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出自《長征》。全詩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首詩是對紅軍長征中艱難困苦的寫照,更是對紅軍戰士特別能吃苦、能戰鬥、具有樂觀主義精神的寫照。這種能吃苦,能戰鬥的樂觀主義精神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精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