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了哪裏

來源:趣味百科館 1.91W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了哪裏的答案是:紅海沿岸與非洲東海岸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了哪裏

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1407年7月也就是永樂三年,明成祖命令鄭和率領大部隊乘坐海船出海遠航。鄭和下西洋前後共進行了七次,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也就是1433年。

鄭和下西洋共有二百四十多條官船,跟隨的人員大致就有兩萬多名。訪問的國家也有三十多個,這些國家分佈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

一、正面影響:

1、促進海外貿易擴大,帶動了中外經濟交流與發展。

鄭和下西洋期間,通過多種形式與當地開展雙邊貿易,平等互利,互通有無,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麝香、金屬製品和書籍等運往國外,換回當地的香料、藥材、動植物、珠寶及生產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種貨物。這種貿易活動,推動了中國和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2、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共同進步。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鄭和下西洋,向海外傳播科學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禮儀、宗教藝術等中華文明,將中國在建築、繪畫、雕刻、服飾、醫學等領域的精湛技術帶入亞非國家,向當地人民傳授鑿井、築路、捕魚技術,推廣農業技術和農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貨幣、曆法、度量衡等。同時,亞非國家的文明成果也傳入中國。鄭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3、推行親仁善鄰,鞏固和發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係。

明朝中期的中國,是一個綜合實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強國。但中國人沒有恃強凌弱,鄭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認的和平之旅;28年間,鄭和船隊始終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對外政策,發展與各國的友好關係,在中國與亞非國家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樑,進一步樹立了中國的和平友好形象。

4、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開放進取、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爲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600年前,面對人類還知之不多的廣闊無垠的海洋,面對險象環生的長途遠航和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鄭和與他的船隊沒有退縮,以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一往無前,百折不撓,繼漢、唐、宋、元各代與世界各國人民陸上交往的不斷擴大,又開闢了中華民族從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紀元,將中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負面影響:

鄭和下西洋不以貿易獲利爲目的,沒有爲國內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沒有刺激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沒有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倒是強化了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基礎。而且這種貿易,對國計民生關係不大,因爲輸入的商品多爲香料、珍寶等高檔消費奢侈品。

同時也助長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不思進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於中國的政治經濟革新。鄭和下西洋所進行的對外貿易,並不是一種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交易。

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貿易堅持的是“厚往薄來”的原則,即高價收購外來番貨,而低價出售中國的貨物,其目的僅僅是爲了顯示中國的富強與富有,從而加深了中國人的自我虛驕心理和以自我爲中心的世界觀。這種貿易產生的後果只能是給國內經濟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貿易背後巨大的耗費給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負擔,從長遠來看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