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理解等號的方法

來源:趣味百科館 2.96W

讓孩子理解等號的方法

等號,是數學中最重要的符合之一,當一個數值與另一個數值相等時,用等號(=)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讓孩子直觀的理解爲天平或蹺蹺板,只有兩邊重量一樣,才能平衡。

1、 等號兩邊是相等的,把握這一個原則,無論出現多少個“=”,都不用怕,一個一個來。

2、 等號的右邊可以是數,比如2+5=7 ;也可以是式子和計算關係, 比如2+5=5+2,不要固化思維。

3、 等號兩邊是可以互換的,比如3+5=8 8=3+,不要換下順序就不會了。

4、 等號具有傳遞性,比如1個西瓜=4個蘋果,1個蘋果=2個橘子,1個西瓜=8個橘子。

5、等號兩邊進行相同的運算,依然相等,比如1+2=3; 1+2+3=3+3 ,兩邊都加3依然相等,注意不限於數字,式子等均可。

擴展知識:

相等是數學中最重要的關係之一,當一個數值與另一個數值相等時,用等號(=)來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

在15、16世紀的數學書中,還用單詞代表兩個量的相等關係。例如在當時一些公式裏,常常寫着aequ或aequaliter這種單詞,其含義是“相等”的意思。1557年,英國數學家列科爾德,在其論文《智慧的磨刀石》中說:“爲了避免枯燥地重複isaequalleto(等於)這個單詞,我認真地比較了許多的圖形和記號,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兩條平行而又等長的線段,意義更相同了。”於是,列科爾德有創見性地用兩條平行且相等的線段“=”表示“相等”,“=”叫做等號。用“=”替換了單詞表示相等是數學上的一個進步。由於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列科爾德發明的等號,並沒有馬上爲大家所採用。 歷史上也有人用其它符號表示過相等。例如數學家笛卡兒在1637年出版的《幾何學》一書中,曾用“∞”表示過“相等”。直到17世紀,德國的數學家萊布尼茲,在各種場合下大力倡導使用“=”,由於他在數學界頗負盛名,等號漸漸被世人所公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