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前三名叫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2.88W

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前三名叫什麼的答案是:狀元;榜眼;探花

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前三名叫什麼

中狀元是第一名,榜眼是第二名,探花第三名。古代科舉制度本質上可分爲六個等級,從下至上爲童生;豺舉人;貢士;進士,

最後進行殿試分出前三名。科舉制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選拔制度,就算到了今天,中外官員選拔也是在科舉制度上所改進。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爲“元”, 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涌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而作爲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羣體之巔峯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

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爲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從中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年)廢除,歷經近1300年。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儒客文人都把科舉作爲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勵多少學子臥薪嚐膽;懸樑刺股;死鑽八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爲“大魁天下”,爲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爲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但古時的狀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試第一名。唐鄭谷及第後,作《宿平康里》詩“好是五更殘酒醒,耳邊聞喚狀元聲。”但是鄭谷當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五代時南漢《十國春秋》雲“劉龑(yǎn)定例,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故羅履先《南漢宮詞》曰:“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

榜眼,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bang yan,是科舉時代的一種名次稱號。 即在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殿試中,取得進士考試第二名的名稱, 與第一名狀元; 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榜眼之名始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爲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如北宋初年的王禹僻在《送第三人朱嚴先輩從事和州》詩中雲:“貨船東下歷陽湖,榜眼科名釋褐初。”據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狀元榜眼探花》會考證:“北宋時第三人亦呼爲榜眼。蓋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謂之榜眼,其後以第三人爲探花,遂專以第二人爲榜眼耳。”

"探花作爲第三人的代稱確立於北宋晚期。時至今日,“探花”的稱呼仍歷久不衰。"探花"最早

出現在唐朝,但當時並非是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

“探花”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當時並非是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

唐代進士及第後有隆重的慶典。活動之一便是在杏花園舉行探花宴。事先選擇同榜進士中最年輕且英俊的兩人爲探花使。遍遊名園,沿途採摘鮮花。然後在瓊林苑賦詩,並用鮮花迎接狀元。這項活動一直延續到唐末。

唐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寫道:“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爲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