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和嬪的區別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W

區別一:原意不同,妃的原意爲僅次於後的帝王配偶,而嬪原意指宮廷女官;區別二:地位不同,在古代後宮制度排位中,妃的地位等級比嬪高一級;區別三:待遇不同,妃的俸祿、服飾以及配備的宮女數量都比嬪多。

妃和嬪的區別

古時後宮的 “妃”和“嬪”有什麼區別?是怎樣的等級?

古時後宮的妃嬪,是一種用來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總括之稱,不論她們之間的地位和級別。不只在古代中國,歷史上只要有過後宮制度的國家之君主,他們所有的妾都可以廣泛的被稱做嬪御,這樣的代稱之詞比較常使用在東方國家。

主要區別只有如下兩點:

1、妃,原意爲配偶,亦指次於後的帝王配偶。嬪,原意爲宮廷女官;亦可作動詞,帝王女兒出嫁之意。

2、妃嬪都屬於中階地位,妃比嬪高一等級。清朝後宮制度排位依次是高階皇貴妃、貴妃;中階妃、嬪   ;低階貴人、常在、答應。

擴展資料:

一、妃

妃,本意是中國古代皇族太子、王、侯的正室。後來延伸泛指皇帝側室。另有此單獨位號存在。同時用於東亞諸多地區,如古代的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等。上古時期,妃是用來稱呼君主之正室(如正妃),因當時後字的使用是用於稱呼君主而非君主的正室。

周朝設一後三夫人六宮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後,皇帝正室爲後,當時側室有名號者皆稱夫人,低位或無名號者爲姬。

漢初,妃僅指皇太子正妻,西漢後期,諸侯王正妻也改稱爲妃,具體又分爲太子妃、王妃等,後世沿用,如魏明帝平原王時期的妻虞妃,吳南陽王妃張妃,唐廣平王妻崔妃等。除“妃妾”一詞以外,妃通常不用於指代皇帝之妾。

曹魏首次將妃一詞用在稱呼帝王妃嬪中,曹叡設淑妃,爲后妃第四等,位次於皇后、夫人和貴嬪。晉武帝時,淑妃爲九嬪之首,位在三夫人之下。南朝宋首次設貴妃,位列三夫人之首,僅在皇后之下。

唐宋兩朝時,改三夫人爲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等爲正一品,位在皇后之下。唐玄宗時改爲惠妃,麗妃,華妃。

金朝:元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等爲正一品且僅次於皇后。金宣宗貞祐年間改爲:貴妃、真妃、淑妃、麗妃、柔妃等。

明朝時,後宮位號分別不嚴密,以貴妃(後期爲皇貴妃)爲衆妃之首並僅次於皇后,其餘宮妃以寓意吉祥或美德之字作爲妃的徽號。

清朝後宮,前期變化較大且有較大隨意性。關外努爾哈赤時期還沒有後妃制度。這時妻妾沒有名號。努爾哈赤的16個妻子都叫“福晉”(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晉姑且依後來的制度稱爲皇后,其他稱妃子)。

皇太極時期,有了后妃之別,建立了五宮: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

二、嬪

嬪,古代婦女的統稱,本義爲帝王的女兒出嫁,亦是對婦人的美稱,如:嬪婦(國中婦人有德行者);嬪德(婦德);嬪儷(指妻);嬪則(爲婦的準則);嬪息(妻與子女)。歷史上有八嬪臨御,指“僖嬪、端嬪、穆嬪、熙嬪、道嬪、通嬪、襄嬪、靜嬪”。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妃

百度百科-嬪

百度百科-妃嬪

古代宮中皇帝的女人總是有妃和嬪的區別,她們究竟在哪些方面不同?

古代宮中皇帝的女人總是有妃和嬪的區別,她們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吃穿用度上和權力不同。

妃子的位份比嬪的位份要高一些,嬪妾見了妃子需要行禮問好,而妃子見了嬪妾一般不用正式的禮儀。妃子在飲食上面,要比嬪妾好一些。在《甄嬛傳》中,妃子每月可以在御膳房領取4只母雞做蔘湯保養身體,但是嬪妾只能在御膳房領取2只母雞。妃子在穿衣上比嬪妃的顏色選擇要多一些,妃子可以穿黃顏色,嬪妃只能除黃顏色以外的顏色,也就是說嬪妃是不可以穿黃顏色的。除此之外,衣服的材質也是有區別的。妃子的材質會比嬪妃的材質好一些,可選擇的布料也多一些。對於少數地區進貢來的材料,妃子可以優先選擇,而嬪妃甚至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

妃和嬪在化妝方面也是有所區別的。比如妃子是可以用青黛,但是嬪妃就不可以用。在古代青黛是比較少見的,高級的化妝品品,嬪妃的位置比較低,所以她們是沒有機會享用的。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妃 子每個月的例銀比嬪妃的例銀要高,妃子每月可以領200錢的例銀,而嬪妃只能領取100錢的例銀。

古代宮中皇宮中妃和嬪是一種女官制度,在封建王朝不斷髮展的過程中,不斷演化,成爲後宮負皇帝三宮六院的媳婦的區別稱呼。這種制度源於中國古代秦朝,它的等級制度才越來越明顯,稱呼堵也有所區別。到了清朝,後宮形成了以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子、答應等等級制度,其中皇后和皇貴妃只有一名,貴妃四名,以此類推,地位越低,它的數量越多。妃和嬪的相同之處就是可以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身邊撫養,在後宮可以依靠孩子養老送終。妃和嬪以下的宮女都是沒有機會的,他們只能聽證別人的擺佈,甚至在皇帝去世以後,他們是需要去陪葬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