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歷史淵源有哪些

來源:趣味百科館 5.79K
驚蟄歷史淵源有哪些

1、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自然節律變化有着密切的關係。現行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定節氣,即在一個爲360度圓周的“黃道”上劃分爲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爲0度起點,按黃經度數編排。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西漢戴德《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啓蟄,言發蟄也。

2、萬物出乎震,震爲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元代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爲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爲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纔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3、“驚蟄”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爲“啓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啓蟄”這個名稱。相傳是漢朝時期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爲“啓”,爲了避諱而將“啓”改爲了意思相近的“驚”字。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歷。因此,“啓蟄”的名稱便在日本保留了下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