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半徑約多少米

來源:趣味百科館 1.52W

地球的半徑約多少米的答案是:6371.004千米

地球的半徑約多少米

地球(英文名:Earth;拉丁文:Terra)是距離太陽的第三顆行星,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體。地球表面的大約 29.2% 是由大陸和島嶼組成的陸地。剩餘的 70.8% 被水覆蓋,大部分被海洋、海灣和其他鹹水體覆蓋,也被湖泊、河流和其他淡水覆蓋,它們共同構成了水圈。地球的大部分極地地區都被冰覆蓋。地球外層分爲幾個剛性構造板塊,它們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裏在地表遷移,而其內部仍然保持活躍,有一個固體鐵內核、一個產生地球磁場的液體外核,以及一個驅動板塊構造的對流地幔。

地球的大氣主要由氮和氧組成。熱帶地區接收的太陽能多於極地地區,並通過大氣和海洋環流重新分配。溫室氣體在調節地表溫度方面也發揮着重要作用。一個地區的氣候不僅由緯度決定,還由海拔和與該地區和海洋的接近程度等因素決定。熱帶氣旋、雷暴、熱浪等惡劣天氣多發於廣大地區,對生活影響較大。

1、星雲形成說

德國哲學家康德1755年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原理,提出一個太陽系形成的假說,認爲太陽系中的太陽、行星和衛星等是由星雲(一種稀薄的雲霧狀微粒物質)逐漸演化形成的。這是關於地球起源的第一個假說,儘管今天已失去科學意義。法國數學家、天文學家拉普拉斯1796年提出行星由圍繞自己的軸旋轉的氣體狀星雲形成說。

“星雲因旋轉而體積縮小,其赤道部分沿半徑方向擴大而成扁平狀,之後從星雲分離出去而成一個環、頗象土星的光環。環的性質是不均一的,物質可聚集成凝雲,發展爲行星。按相同的原理和過程,從行星脫離出來的物質形成衛星。拉普拉斯的假說既簡單動人,又解釋了當時所認識的太陽系的許多特點,以至竟統治了整個19世紀。”以康德和拉普拉斯代表的“星雲形成說”企圖解釋一些天文現象,但並不能解釋所有的觀測事實。

2、太陽拋出假說

前蘇聯的天文學家費森柯夫認爲形成行星的物質全部是從太陽上拋射出來的,由於原來的太陽質量大、含氫量高,自轉速度快而且不穩定,因此拋射出粒子羣形成行星和彗星(一部分成了流星和隕星)。

英國天文學家金斯也主張地球是由太陽拋出的,拋出的機制,在於某個恆星從太陽旁邊經過,兩者間的引力在太陽上拉出了雪茄狀的氣流,氣流內部冷卻,塵埃物質集中,凝聚成隕石塊,逐步凝聚成行星。由於被拉出的氣流是中間粗兩頭細(雪茄狀),故大行星在中間,小行星在兩端。

3、宇宙撞擊和爆炸假說

人類進入宇宙時代以來,發現行星和衛星上有大量的撞擊坑。1977年,肖梅克提出:固態物體的撞擊是發生在類地行星上所有過程中最基本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宇宙撞擊和爆炸的假說。

這種撞擊是分等級的,第四級的撞擊形成月亮這樣的衛星。具體過程是:一個撞擊體衝擊原始地球,引起爆炸,圍繞地球形成一個氣體、液體、塵埃和“濺”出來的固態物質組成的帶,最初是碟狀的,因旋轉的向心力作用而成球狀,失去了部分物質的地球也重新成爲球狀。

關於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還有很多其他形形色色的假說。地球的天文時期,也就是地球的原始形成期,還是一個需要人類不斷探索的階段 。隨科學的發展,地球起源之謎一定會被解開。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一個未揭開的迷題,就和地球起源一樣。隨着時間推移科學家很難揭開其中的奧祕,只能根據現有的證據來進行推測它的起源說法。

4、科學家認爲

在地球誕生初期,隕石轟炸地球,給地球帶來的豐富的水資源。水蒸汽與礦物質和氣體產生了化學反應形成了氨基酸和蛋白質,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然後蛋白質與其他化學物質結合形成了單細胞細菌,這就是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我們知道地球上生物是碳基生物,因此都是以蛋白質構成的。隨着幾億年時間的流逝這些單細胞細菌進化成了複雜的多細胞生物,由低級進化到高級的過程。之後地球上便有了許許多多的生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