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合歡樹》讀後感怎麼寫

來源:趣味百科館 3.02W
史鐵生《合歡樹》讀後感怎麼寫

史鐵生《合歡樹》讀後感怎麼寫文章以母親生前和死後分爲兩個段落。在回憶母親生前場景時,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寫母子的生活細節:10歲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親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躍然紙上;20歲那年"我"雙腿殘疾,母親因此勞累奔波,但終究無濟於事,絕望與希望的交替出現將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涼;30歲了,"我"在寫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親已經乘鶴西去,這裏作者將"我"對母親的懷念與感激描繪得不動聲色。母愛的博大與厚重在前部分篇幅裏處處可見。

"合歡樹"由母親的逝世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

合歡樹是母親生前種下的樹,在母子全心全意與病魔抗爭時,合歡樹是無暇被關注的;只有當母親的離去使這個世界突兀地呈現出作者難以承受的空白,合歡樹被恰到好處地引入作者悲傷而尋覓的視線。

無疑,在作者眼裏,合歡樹是上天對他思念母親的安慰,是母愛的一種象徵。

也因爲這樣,作者不斷地流露出"欲罷不能"的情緒。

()他既渴望重溫昔日與母親相親相愛的一幕,也清醒地認識到母親畢竟早已離去。

這樣的矛盾,也使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被渲染到極致。

文末的昇華無疑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作者將自己對人生的希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

"有那麼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

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麼種的"。

在這個孩子的設計上,我們明顯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蒼涼,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筆帶過,所以這裏表現出的消極和頹廢反而能爲全文增添一種滄桑感;倘若作者此處筆墨過多,我想一定顛覆了母親對兒子的希望。

從史鐵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給"合歡樹"賦予積極的意義。

它不僅是死後母親的象徵,而且是作者趨於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見證。

《合歡樹》是讚揚母愛的文章,儘管全文開篇就確定下了憂傷與懷念的基調,但是其對獨特人生的獨特感悟,依舊耐人尋味……我的感受最深的莫過於這句話:我搖着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裏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點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裏吹過。

史鐵生《合歡樹》讀後感怎麼寫合歡樹曲中音符如行雲流水般演繹着,敲擊着每一位讀者的心靈。

款款文字滲透着對母親去世的悲傷之情,跳動着對母親的真切懷念之心。

乍一看去,覺得文章應是狀物類散文,因爲題爲《合歡樹》;然而,初讀文章,有心生奇異:怎麼是寫人敘事文章?通讀全篇,纔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構思巧妙。

文章以第六段“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作爲過渡段,乘轉結合,非常自然。

前部分是追憶母親,後部分是思索合歡樹。

對母親的回憶爲合歡樹的意義作好了鋪墊,打下了感情基調。

兩部分銜接流暢,渾然一體。

作者在前部分沿着回憶的路徑重現定格了母親身影的兩個鏡頭,以時間爲序,信筆而書,筆觸所至。

無不滲透深情,行文如水流成溪,質樸中顯風采,平淡中藏深味。

第一個鏡頭是:10歲時,“我”作文獲獎,母親很高興,說自己當年的作文寫得還要好。

“我”不服氣,故意氣她。

年幼的“我”想來是還沒讀懂一位母親對自己的良好稟賦能傳給兒子的那份喜悅與自豪的。

最後兩句話“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底白花的裙子。

”體現出“我”重新回首這件事時,內心充滿對母親的敬意與眷戀。

第二個鏡頭是:20歲時,“我”兩腿殘廢後,母親爲了讓“我”重新站起來,不辭勞苦,“全副心思放在給我治病上”。

當時,醫院放棄了“我”,“我”也“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這是一位母親對兒子最深沉的愛。

生命是可貴的,母親把兒子帶到了這個世界,兒子成了她另一個生命,她又怎能眼睜睜地看着一個鮮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中說到“我的胯上被薰成燙傷”,醫院的大夫說“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着我,一換藥就說:‘怎麼會燙了呢?我還總是在留神呀!’幸虧傷口好起來,不然她非瘋了不可。

”人生在世,能爲自己瘋,爲自己痛的人有幾個?無論何時何地,母親都是兒子忠實而堅定的支持者。

當母親發現“我”想寫小說時,鼓勵幫助“我”。

“她到處給忘我借書,頂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

”當一個人受到如此厚重的堅持時,怎能不燃起希望之火?終於,30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