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木,高於岑樓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49W

意思是:方寸:比喻小;岑:尖頂高樓。一寸高的方木放在高樓的尖頂上其高度高於高樓。比喻類比不當

方寸之木,高於岑樓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方寸之木,高於岑樓

成語發音:fāng cùn zhī mù,gāo yú cén lóu

成語解釋:方寸:比喻小;岑:尖頂高樓。一寸高的方木放在高樓的尖頂上其高度高於高樓。比喻類比不當

成語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成語繁體:方寸之木,高於岑樓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比較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寸木岑樓是什麼意思?

【拼音】 cùn mù cén lóu

【解釋】 一寸長的木材同尖頂的高樓比。原意是起點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輕重相比必須標準一樣。後也比喻差距極大。

【出處】 《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例子】

【相關】百度“寸木岑樓”

寸木岑樓詩詞典故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典故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寸木岑樓詩詞典故,歡迎閱讀與收藏。岑樓: 尖而高的樓。一寸長的木材同尖頂的高樓相比。出自《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一位任國人問孟子的學生屋廬子:“禮與食哪個重要?”屋廬子隨口答道:“禮重要。”任國人又問道:“娶妻與禮哪個重要?”屋廬子答道:“還是禮重要。”

任國人窮追不捨,繼續問道:“要是按着禮節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捱餓,甚至會餓死如果不按着禮節去找吃的,可能就會有吃的。在這種情況下,難道還要按着禮節去辦事嗎?又比如,假如按照禮儀迎親,就討不到老婆要是不按禮儀迎親,就能討到老婆,還一定要按禮儀迎親嗎?”這一問,屋廬子答不出來。第二天,他便去鄒國向孟子請教這些問題。

孟子聽後說道:“回答這個問題有什麼困難的?如果不估計根基的高低是否一致,那麼一寸長的小木頭也可能比尖頂的高樓還要高。可以說金子比羽毛重,但能夠說三錢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車羽毛還要重嗎?拿吃的重要與禮的細節相比較,當然是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與禮的細節相比較,當然是娶妻重要。”你去這樣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奪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着吃的,那麼他會去扭折嗎?越過東邊鄰居家的牆去摟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摟抱,便得不到妻子,那麼他會去摟抱嗎?”

“寸木岑樓”即由“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變化而來,用來比喻類比或判斷事物,由於標準和基礎不一樣,會得出差別很大甚至錯誤的結論。

寸木岑樓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這裏你不僅可以學習歷史人物的智慧,吸取歷史故事的經驗,還可以收穫許多學習生活上的小哲理,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快樂學習,成長爲一個更加睿智的人,整理了許多富有哲理的成語典故,以下是:寸木岑樓 。

“寸木岑樓”成語由“方寸之木可高於岑樓”變化來,出自《孟子·告子下》。

有一位任國的人向孟子的學生屋廬子問禮與食哪個重要的問題,屋廬子隨口答道“禮重要”。任人又問道:“娶妻與禮哪個重要?”屋廬子答道:“還是禮重要。”

隨後,這位任人便一本正經地說道:“要是按着那些禮節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捱餓、甚至餓死;如果不按着那些禮節去找吃的,可能就會有吃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難道還要按着禮節去行事嗎?再有,假如按照親迎禮,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親迎禮,就能得到妻子,還一定要行親迎禮嗎?”

這一問,屋廬子沒有答出來。第二天,便去鄒國,轉告了老師孟子。

孟子聽後,說道:“回答這個問題有什麼困難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麼一寸長的小木頭也可能比頂端的高樓還要高。說金子比羽毛重,但是,豈能說三錢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車的羽毛還要重?拿吃的重要與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於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與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於娶妻重要?你去這樣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奪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着吃的,那麼他會去扭折嗎?越過東鄰的牆去摟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摟抱,便得不着妻子,那麼他會去摟抱嗎?”

後人用“寸木岑樓”成語來比喻差距懸殊。

《孟子.告子下》的翻譯

《孟子.告子下》的翻譯:

有個任國人問屋廬子說:“禮和食哪樣重要?”屋廬子說:“禮重要。”那人問:“娶妻和禮哪樣重要?”屋廬子說:“禮重要。”那人又問:“如果非要按照禮節才吃,就只有餓死;不按照禮節而吃,就可以得到吃的,那還是一定要按照禮節嗎?

如果非要按照‘親迎’的禮節娶妻,就娶不到妻子;不按照‘親迎’的禮節娶妻,就可以娶到妻子,那還是一定要‘親迎’嗎?”屋廬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鄒國,把這話告訴了孟子。

孟子說:“回答這個問題有什麼困難呢?如果不比較基礎的高低是否一致,只比較頂端,那麼,一塊一寸見方的木頭可以使它高過尖頂高樓。我們說金屬比羽毛重,難道是說一個衣帶鉤的金屬比一車羽毛還重嗎?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於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禮的細節相比較,何止於娶妻重要?

你去這樣答覆他:扭折哥哥的胳膊,搶奪他的食物,就可以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那會去扭嗎?爬過東邊人家的牆壁去摟抱人家的處女,就可以得到妻子;不去摟抱,便得不到妻子,那會去摟抱嗎?”

《孟子.告子下》的原文: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色與禮孰重?”曰:“禮重。”曰:“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親迎乎?”

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摟。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往應之曰:‘紾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紾,則不得食,則將紾之乎?逾東家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東南部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孫子)的門人(門人指學習於某人的弟子)。

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武力的手段實現統一。而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爲“仁政”思想,被稱爲“亞聖”。

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爲性善論,主張德治。

文章簡介:

以詭辯對詭辯,以極端對極端。這是孟子在這裏所採用論辯方法。任國人採取詭辯的方式,把食與色的問題推到極端的地步來和禮的細節相比較,提出哪個重要的問題,企圖迫使孟子的學生屋廬子回答食、色比禮更重要。

屋廬子當然不會這樣回答,但由於他落入了對方的圈套而不能夠跳出來,所以就只好語塞而求助於老師了。孟子一聽就識破了對方的詭辯手段,並且生動而一針見血地指出:“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接着從金屬與羽毛的比重問題過渡到分析任國人詭辯的癥結所在。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比較的方法問題。

孟子的意思很明確,比較應該讓以較的對象雙方在同一水平線上,同一基準上,而不應該把一個對象推到極端來和另一個對象的細節相比較。這樣比較出來的結果,當然是錯誤而荒謬的了。所以,孟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教給學生以詭辯對詭辯的說法,從而戰勝論辯的對方。

“寸木岑樓”這個成語爲什麼得出的比喻義

寸木岑樓 [ cùn mù cén lóu ]

【解釋】:一寸長的木材同尖頂的高樓比。原意是起點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輕重相比必須標準一樣。後也比喻差距極大。

【出自】:《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指類比不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