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

來源:趣味百科館 3.26W

典故出處: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推”字,煉之未定,於驢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行至第三節,尚爲手勢未已。俄爲左右擁止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爲布衣之交。 白話小故事:有一次,詩人賈島有一次騎着跛驢去拜訪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詩句,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推敲的典故

閒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反覆吟誦了幾遍,又想將“推”改爲“敲”,他猶豫不決,於是在驢背上做推敲的姿勢,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驚訝。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時候,跛驢衝撞了時任長安最高長官的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車騎。

韓愈問賈島爲什麼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也加入了思索,良久之後,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讚。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爲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仔細斟酌。



推敲的典故

推敲的來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爲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麼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着毛驢在長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時正是深秋時分,金風一吹,落葉飄飄,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島一高興,吟出一句"落葉滿長安"來。但一琢磨,這是下一句,還得有個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來了,一邊騎驢往前走,一邊念念叨叨。對面有個官員過來,不住地鳴鑼開道。那鑼敲得山響,賈島愣是沒聽見。那官員不是別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職務來說就是長安市市長。他叫劉棲楚,見賈島闖了過來,非常生氣。賈島忽然來了靈感,大叫一聲:“秋風生渭水。”劉棲楚嚇了一跳,以爲他是個瘋子,叫人把他抓了起來,關了一夜。賈島雖然吃了不少苦頭,卻吟成了一首詩《憶江上吳處士》:

“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此處聚會夕,當時雷雨寒。

蘭猱橈未返,消息海雲端。”

賈島吃了一回虧,還是不長記性。沒過多久,他又一次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詩,那就是“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着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裏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覺地,就騎着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裏。

韓愈比劉棲楚有涵養,他問賈島爲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詩,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着的,推怎麼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各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爲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

“推敲”這個詞語的典故出自哪篇文章?

唐代詩人賈島所作的著名詩篇:《題李凝幽居》,是著名的文學典故“推敲”的出處: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傳說賈島年輕時去長安應考,有一天騎驢到郊外,觸景生情,吟出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時候,賈島的腦海中浮現一幅畫:月夜幽靜的山林,飛鳥在池邊的樹林裏棲息了,萬籟無聲,一個和尚匆匆而歸,來到門前,是“推”還是“敲”呢?賈島覺得詩中用“敲”用“推”兩字都恰當,但一時不知用哪個字更好。就一邊思考,一邊做着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不料衝撞了時任京都長官的韓愈的車隊,賈島連忙賠禮,並將因“推”“敲”二字專心思考而不及迴避的情形講了。韓愈聽了深思後便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顯得夜深人靜”

。賈島連連拜謝,把詩句定爲“僧敲月下門”。“推敲”的典故由此而來,引申意爲斟酌文字,反覆琢磨。

我們仔細研究一下“推”和

“敲”,假如此處用“推”,從實情上講也許更爲合理,因爲門是鎖還是閉,回家的僧人應該知道。而且僧人半夜三更回家,怕影響別人休息,怕影響樹上的鳥,一般只會輕輕地推門。由於古寺的寂寞,少有人來,與世無爭,也沒有多少錢財,大門多半也是不會緊閉的。作爲大文學家的韓愈,不會不知道“推”與“敲”的區別,但爲什麼韓愈最終選擇一個“敲”字呢?

原因只有一個,韓愈選擇“敲”,是爲了突出“靜”,用“敲”聲來渲染詩所描繪的“幽靜”的意境。而如果用“推”,可能更符合實情,也就是相對於“意境”的“實境”。況且,門是鎖還是閉,僧人應該知道。就是不知道,先推一下也就知道了,根本不用去費心思索是“推”門還是“敲”門。因此,韓愈思考的並不是在實境中的簡單的“推”與“敲”門前動作的取捨,而是在整個詩作的意境中的“推”與“敲”之不同“聲響”效果的選擇。前面已經用“鳥宿”的靜感,映襯了環境的寂寞與寧靜,這裏再用“敲”字,以聲制寂,用“敲”的動感,進一步突出月夜的寧靜。

詩言情,而情從境。作爲一首詩的“境”,意境是藝術化了的實境,是詩所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也是詩人思想感情與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的結果。所以,詩作所描述的對象,畢竟不是生活本身的反映,容許,而且必須做某種恰當的藝術加工。由此可見,詩人賈島和韓愈所琢磨“推敲”的問題,與其說是從詩作的細微方面講,是“推”還是“敲”的文字斟酌,不如說是從詩作的宏觀方面講,該詩之寫作,應主從實境還是主從意境的思索。這纔是“推敲”這個典故的實質所在。

推敲這個詞的來源是什麼典故?

“推敲”這一詞源自於唐朝詩人賈島在創作詩文時在“推”與“敲”兩字之間猶豫不決,還因想得太過投入而衝撞到韓愈的儀仗隊。賈島從小便出家,法號無本。有一日賈島騎着一頭毛驢慢慢悠悠地在路上走着,期間突然詩興大發,於是便隨口說道:“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其實一開始這句詩後半句中並沒有“敲”字,賈島一開始屬意的是“推”字。

秉着精益求精念頭的賈島在“推”與“敲”之間猶豫不決,一時不知道究竟用哪個字比較好。爲此賈島開始反覆重複這兩個動作,手指一會兒“敲”一會兒“推”的。由於太過沉迷於思索,賈島任由身下毛驢自己走動,周圍人見狀都感到非常驚奇。就這樣走了好一會兒之後,前方迎面走來一支儀仗隊,沒有主人指揮的毛驢全然不知避讓,直直走到了該儀仗隊中間。

該儀仗隊中的隨從見狀便將賈島從毛驢上拉下,並將他帶至大人面前。賈島這時才從思緒中脫離出來,也才得知自己面前的大人是韓愈。原來這支儀仗隊其實是身任京兆尹的韓愈出城巡視的隊伍。韓愈詢問賈島何故如此沉迷於思緒,賈島便將自己的糾結之處告知韓愈。韓愈聽完之後思索了一陣,回答說:“敲字更好。”於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句詩才會是“敲”字。

因爲賈島這件事情,人們開始使用“推敲”一詞來形容寫詩作文時反覆斟酌字句的狀態。話說賈島創作詩文時的嚴謹態度引得韓愈十分欣賞,所以他們二人在定下“敲”字之後還結伴同遊了好幾天,期間經常交流寫詩之心得。後來賈島還俗並參加科舉,可惜參加了幾次都未能進士及第。不過他的詩頗受肯定,還被人以“詩奴”相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