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爲刀俎,我爲魚肉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06W

意思是: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裏,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成語發音:rén wéi dāo zǔ,wǒ wéi yú ròu

成語解釋: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裏,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成語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

成語繁體: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複句式;作定語、分句;含貶義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任人宰割 查看更多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朱道南《在大革命的洪流中》:“還不是人爲刀俎,我爲魚肉,寄人籬下的日子究竟到了什麼時候爲止?”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什麼意思啊?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裏,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擴展資料:

本句話出自典故《鴻門宴》(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原句是: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之後演變爲成語"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這句話,形象地揭示了鴻門宴前和鴻門宴上劉邦與項羽懸殊的實力。當時,劉邦的處境是何其被動,甚至於是危在旦夕。劉邦和項羽受楚懷王之命,兵分兩路伐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劉邦語)。項羽先殺宋義,後敗章邯,使"百二秦關終屬楚",威震諸侯,功高蓋世劉邦則先破咸陽,後降子嬰,同樣功莫大焉。楚懷王曾事先與諸將有約--"先破秦入關者王之",照理說劉邦在關中稱王也無可厚非。

但是,此時的項羽自恃兵強馬壯,而他本人又"力拔山兮氣蓋世",哪會把區區劉邦放在眼裏--根本就不管有什麼約定,只要有人敢和他爭奪關中這塊肥肉,就會像踩死一隻蟲子一樣讓其滅亡。說實話,當時的劉邦確實夠倒黴,不僅好不容易奪到的肥肉無法享用,反而還給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再看項羽,一聽到曹無傷告密"沛公欲王關中"就勃然大怒,立馬下令 "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

當時,項羽有四十萬大軍,而劉邦只有十萬軍隊,項羽要吃掉劉邦易如反掌。再加之謀士范增"急擊勿失"的勸告,此時劉項雙方已劍拔弩張,戰爭確實已一觸即發。看來,劉邦的氣數要盡了。可是,劉邦居然福大命大,竟陰差陽錯地攀附上了項伯這棵大樹。於是,劉邦對項伯又是"奉卮酒爲壽",又是"約爲婚姻",很快便使籠罩在他頭頂的戰爭烏雲暫時消散了。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劉邦已經完全從"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境遇中逃脫。就這樣,項伯臨走時的叮囑--"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便爲鴻門宴上的鬥爭拉開了帷幕。

鴻門宴上,雙方看似觥籌交錯,其樂融融,實則卻是刀光劍影,殺機四伏:亞父先是"數目項王",接着"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此時的劉邦完全就是項羽菜刀之下砧板之上的一塊魚肉。但是,項羽卻始終"默然不應"。這樣,劉邦又僥倖逃過一劫。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是什麼意思?

拼音: [ rén wéi dāo zǔ,wǒ wéi yú ròu ]

基本釋義: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裏,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複句式;作定語、分句;含貶義。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

擴展資料: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成語典故:

楚漢相爭時,項羽屯兵40萬在新豐鴻門,謀士范增設計要除掉劉邦。

劉邦依約赴鴻門宴,劉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騎着馬跟從他來見項羽,到了鴻門,向項羽謝罪項羽當天就留下劉邦,和他飲酒。

項羽、項伯朝東坐,亞父朝南坐,亞父就是范增;劉邦朝北坐,張良朝西陪坐。范增多次向項羽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羽,項羽沉默着沒有反應。

范增起身,出去召來項莊項莊就進去敬酒。敬完酒,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張開雙臂像鳥兒張開翅膀那樣用身體掩護沛公,項莊無法刺殺沛公。

於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於是樊噲拿着劍,持着盾牌,衝入軍門。持戟交叉守衛軍門的衛士想阻止他進去,樊噲側着盾牌撞去,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

項羽賞他一杯酒左右就遞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後,起身,站着把酒喝了。樊噲挨着張良坐下。坐了一會兒,劉邦以上廁所爲由,趁機起身把樊噲叫了出來。

劉邦出去後,項羽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說:“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麼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講大禮不需躲避小責備。現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還辭別什麼呢?”於是就決定離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鴻門宴

“人爲刀殂,我爲魚肉”是什麼意思

人爲刀俎,我爲魚肉: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裏,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原句是: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

譯文: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現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爲什麼(還要)告辭呢?

用法:作定語、分句;指處於被動局面。

擴展資料

人爲刀殂,我爲魚肉的故事: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在咸陽城外鴻門宴請劉邦,范增想乘機殺死劉邦。他在酒宴上曾三次用佩玉給項羽發信號,項羽猶像不決。

范增請來項莊,叫他藉機刺殺劉邦。張良看破項莊的企圖,叫樊噲保護好劉邦。劉邦見危機四伏,便藉機溜出軍帳,樊噲也跟了出來。

劉邦對樊噲說:“沒有辭別就跑回去行嗎?”樊咐心急火燎地說:“都什麼時候了還講這個,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爲刀俎,我爲魚肉(人家把剁肉的傢伙全準備好,就要把咱們當魚、當肉切着吃了),還告辭個屁!”張良忙說後邊的事他去辦。

劉邦軍隊在霸上安營紮寨,距鴻門四十里路。劉邦騎上馬,樊噲、夏侯嬰等步行,抄近路很快回到營地。張良估計劉邦已經轉危爲安,便泰然自若地進了軍帳,他開誠佈公地對項羽說:“我主經不得酒,已經回去了,命我獻上一雙白璧於大王足下,獻一雙玉斗於大將軍范增足下。”

項羽忙問:“沛公在哪?”張良實事求是地回答道:“已到達軍營。”劉邦後來終於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人爲刀俎我爲魚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