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爲雞屍,無爲牛從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89W

意思是:屍: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的主人,也不做大國的僕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寧爲雞屍,無爲牛從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寧爲雞屍,無爲牛從

成語發音:nìng wéi jī shī,wú wéi niú cóng

成語解釋:屍: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的主人,也不做大國的僕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成語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周顯王三十六年》胡三省注:“蘇秦說韓王寧爲雞屍,無爲牛從。屍,主也。”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定語、分句;指人的處世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寧爲雞屍,不爲牛從 查看更多寧爲雞屍,無爲牛從的近義詞>>



寧爲雞屍,無爲牛從成語解釋

【成語】:寧爲雞屍,無爲牛從

【拼音】:nìngwéijīshī,wúwéiniúcóng

【簡拼】:nwjswwnc

【解釋】:屍:主持,主管。比喻寧可做小國的主人,也不做大國的.僕從。指寧可在小地方當家作主,不去大地方受人指使。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周顯王三十六年》胡三省注:“蘇秦說韓王寧爲雞屍,無爲牛從。屍,主也。”

【近義詞】:寧爲雞屍,不爲牛從

【語法】:作定語、分句;指人的處世

寧爲雞屍,無爲牛從 成語接龍

【順接】:從一以終 從一而終 從中作梗 從中斡旋 從中漁利 從之如流 從井救人 從從容容

【順接】:百依百從 不知所從 草偃風從 阿諛曲從 風行草從 甘心屈從 苟容曲從 何去何從

【逆接】:本固邦寧 福壽康寧 雞犬不寧 食甘寢寧 睡臥不寧 忐忑不寧 寤寐不寧 心神不寧

【逆接】:寧體便人 寧媚於竈 甯戚叩牛 甯戚飯牛 寧折不彎 寧死不屈 寧死不辱 寧缺勿濫

寧爲雞首,不爲牛後的意思

“寧爲雞首,不爲牛後”的意思是:寧願做小而乾淨的雞嘴,也不願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可在小範圍裏爲首自主,發揮才幹。不願在大範圍中任人支配,無所作爲。語句出自《戰國策·韓策一》,是西漢劉向編訂的國別體史書,原作者不明,一般認爲非一人之作。

戰國策》作品主要記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共245年間,戰國時期的縱橫家(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策略。

《戰國策》全書現存497篇。早在宋代就已有不少缺失,由曾鞏奉旨“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得以校補。後又經多次修訂。現今所見《戰國策》已遠非東漢時期版本,其中有不少章節與其說是歷史,不如說是虛構的文學故事。

《戰國策》善於述事明理,描寫人物形象極爲形象逼真。文中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於文采。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寧爲雞首不爲牛後文言文翻譯

1. 寧爲雞首,不爲牛後

戰國策·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

最早記載在《戰國策·韓策》上,說的是戰國時期的蘇秦爲聯合六國抗秦而去諸侯王那裏做“思想工作”,在勸韓宣惠王不要向秦投降稱臣時,就用了“寧爲雞口,無爲牛後”這句鄙諺來打動韓王,以達到反對秦國併吞六國 的企圖。這一激,還真有效,韓王果然攘臂按劍,忿然作色,決心要維護這諸侯割據局面。後來據隋朝顏之推撰的《顏氏家訓》會考正,認爲此句有誤,應改爲“寧爲雞屍,無爲牛從”,屍,雞中之主;從,牛子也;所以“口當爲屍,後當爲從”。

今天常用來表示一個人的做事主張。即做再小的事,都要能自己拿主張,跟別人後面跑,再大的事也別去做。

2. 文翁興教 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 文翁,廬江舒人也。少好學,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景帝末,爲蜀郡守,仁愛好教化。見蜀地僻陋有蠻夷風,文翁欲誘進之,乃選郡縣小吏開敏有材者張叔十餘人,親自飭厲,遣詣京師,受業博士,或學律令。數歲,蜀生皆成就還歸,文翁以爲右職,用次察舉,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學宮於成都市中,招下縣子弟以爲學宮弟子,爲除更徭。縣邑吏民見而榮之,數年,爭欲爲學宮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宮,自文翁爲之始雲。文翁終於蜀,吏民爲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翻譯:

文翁,是廬江舒地人。少年時好學,通曉《春秋》,擔任郡縣小官吏時被考察提拔。漢景帝后期,擔任蜀郡守,仁愛並喜歡教導感化。看見蜀地的民風野蠻落後,文翁就打算誘導教化,加以改進。於是就選出張叔等十多個聰敏有才華郡縣小官吏,親自告誡勉勵,遣送(他們)到京城,就學於太學中的博士,有的學習法規法令。減少郡守府中開支,購買蜀刀 、蜀布等蜀地特產物品,委託考使送給太學中的博士。幾年後,這些蜀地青年都學成歸來,文翁讓他們擔任要職,按順序考察提拔,(他們中)有的成爲了郡守刺史。 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學宮(公立學校),把條件差的縣的青年學生招收爲學宮弟子,免除他們的徭役,把學問高的學宮弟子用來增補郡縣官員的空缺,學問稍次的擔任孝弟力田 (一種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職)。經常選出一些學宮中的青少年在自己身邊做事。每次到各縣巡查時,更是從學宮的學生中選一些通曉經書、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讓他們宣傳教化的法令,在官府中出出入入。各縣的官民見到了都以爲很榮耀,搶着成爲學宮弟子,有錢人甚至花錢以求能成爲學宮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風得到極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學的人數和齊魯之地的一樣多。到漢武帝時,命令全國的郡縣都設立學宮,有學宮從文翁開始創立這種說法。 文翁在蜀地逝世,(蜀地的)官民爲他建蓋祠堂,每年祭祀不斷。到現在巴蜀地區愛好文雅(風氣),是文翁進行教化(的功勞啊!)

3. 文言文翻譯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翻譯: 鍾毓、鍾會在少年時期就有美名。鍾毓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這兩個孩子的聰慧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可以叫這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奉旨進見。鍾毓臉上有汗,魏文帝問:「你臉上爲什麼有汗?」鍾毓回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鍾會臉上沒出汗,文帝又問:「你爲什麼不出汗?」鍾會回答:「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寧爲雞首,不爲牛後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願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出自《戰國策·韓策一》,原文節選如下:

臣聞鄙語曰:‘寧爲雞口,無爲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爲大王羞之。”

白話譯文:臣下聽俗話說:‘寧可做雞口,不可做牛肛門。’現在大王要拱手向西稱臣事奉秦國,和做牛肛門有什麼不同呢?憑大王的賢明,擁有強大韓國的軍隊,卻得到了‘牛肛門’的名聲,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愧。”

擴展資料:

類似語句: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雖然雞的嘴巴看起來比較小,但在進食上絲毫不影響,對於那些堅硬的東西也能夠通過啄食的方式消化。但鳳凰的尾巴雖然看起來很美,但卻接近排泄系統。這句話雖然聽起來並不是很雅觀,但實際上這句話說得就是讓人不要好高騖遠,往往很多不起眼的事業卻能夠成就自己的夢想。

有些人的能力有限,卻想着將自己的目標定得很大,以至於在優秀的人羣中並不能展示自己的才華,一輩子也只能碌碌無爲。其實說的就是讓人找清自己的定位,這樣纔能有更高的成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