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是第二名還是第三名

來源:趣味百科館 2.36W

第三名。

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進士的稱謂,和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一起統稱爲三鼎甲,是進士之首,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最具代表性的羣體。

探花,一詞始創於唐朝。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爲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爲定製。唐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於殿前,門下省長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於最前,因而稱爲狀頭,也叫做狀元。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爲狀元。狀元雖亦被稱狀頭,但已不算正式名稱了。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唐代新進士榜公佈後,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遊活動,以最年少者爲探花郎;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 二名、第三名進士爲榜眼。因爲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進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體的眼部地位,所以稱作榜眼。北宋陳若拙並無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們都嘲笑他是「瞎榜」。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爲探花,於是榜眼成爲第二名的專名。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爲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於南宋。科舉考試一甲三名,頭名曰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喚作探花。狀元、榜眼顧名思義都好理解,元爲首,眼在其下.但探花一詞的來歷頗有趣味

探花是第二名還是第三名

榜眼,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舉時代的一種名次稱號。即在中國科舉制度中的殿試中,取得進士考試第二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

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六年三月,在講武殿親試舉人,並確定自此以後定爲常式。自武則天稱帝,天授元年二月親自策試貢士,開殿試之先河,至此終於將殿試納入科舉制常例之中,成爲科舉中最高的一級考試。

北宋時期,宋太宗太平興國九年進士始分三甲。一開始殿試設三甲取士,一甲三人都可以稱爲狀元。凡眼睛,人們認爲必成雙成對,於是將黃榜之上,榜首之下的一甲二、三名統稱爲金榜之眼,不分第二、第三,全稱作榜眼。

到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已經將進士第二人號稱爲榜眼。到南宋時期,將探花的稱謂專屬第三名,而榜眼也成爲進士第二人的專用名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