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由來是什麼

來源:趣味百科館 2.64W

重耳爲逃避追殺四處逃亡,因路途艱辛,他的臣子介子推便從大腿上割下—塊肉爲重耳,在臣子的幫助下繼任國君後,爲尋找介子推時情急放火燒山害死了他。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爲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

清明的由來是什麼

這一時節,生氣旺盛,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清明前10日後8日及清明前後各10日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爲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寵愛的驪姬想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於是設計謀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被逼無奈,最後自殺。申生死後,他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戰亂,只好流亡國外。

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謙虛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身邊不乏有才能出衆的朋友。重耳流亡的日子,遭受很多的屈辱,在前途一片渺茫的時候,跟隨他的臣子都陸陸續續棄他而去,身邊僅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重耳在這期間跋山涉水,歷盡艱辛。

一次,重耳在途中又累又餓,差點暈倒,他的臣子介子推便從大腿上割下—塊肉爲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動得留下淚水。前636年春,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晉國殺晉懷公而立。至此,流亡19年的,重耳才繼任國君,即晉文公。

晉文公當上國君後,自然要封賞跟隨他流亡的臣子。但是晉文公卻忘了流亡途中爲他割肉充飢的介子推。介子推呢?他淡泊名利之人,所以他到綿山隱居了。晉文公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追悔莫及,他於是派人四處尋找介子推。

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後,晉文公命人搜山,但是並沒有找到介子推。晉文公情急之下火燒綿山,想逼介子推現身,沒想到這樣反而害死了介子推。等晉文公發現介子推的時候,他揹着母親死在一棵老枯柳樹下。介子推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悲痛萬分的晉文公,將這—天定爲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羣臣登山去祭奠介子推,發現去年燒死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將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並且當場折下幾支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

從此以後,清明插柳戴柳成爲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徵。雖然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在各地也發展出不同的習俗,比如拔河、盪鞦韆、鬥雞等等,但是掃墓祭祖仍是千年不變的主題。

清明節的由來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由來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清明節的由來 篇1 每年四月五日前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

關於這個節日的由來,還有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呢。 兩千多年前,晉國發生內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國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裏迷了路。重耳幾天幾夜沒吃東西,餓得頭昏眼花,全身無力。

隨臣介子推偷偷個下自己腿上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送給重耳,重耳狼吞虎嚥的吃完了,問:“這是哪來的肉?”介子推把真實情況告訴他。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說:“你這樣待我,我日後怎樣報答你呢?介子推與重心長的說我不求報答,但願主公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國安邦的辦法,做一位賢明的國君。”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終於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

他念着介子推的好處,想封他做個大官。於是,他幾次派人去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做官,都一一回絕了。

晉文公又親自上門去請,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見大門緊鎖。原來介子推不願見他,揹着老母親躲到山裏去了。 晉文公派人前去尋找。

可是荒山野嶺找一個人哪兒那麼容易呀!有個大臣獻計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會走出來的。晉文公同意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去不見介子推出來。大火熄滅後,人們進山尋找,發現介子推和母親坐在一棵燒焦的老柳樹下,已經死了。

晉文公見狀,放聲痛哭。當他派人來安葬介子推的時候,發現老柳樹的樹洞裏有一封介子推的血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老柳樹下,並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去祭奠介子推。

他們走到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祭掃之後,晉文公把這棵老柳樹命名爲“清明柳”,又把寒食節之後的一天定爲清明節。 晉文公一直把晉文公的血書帶在身邊,作爲鞭策自己的座右銘。

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們安居樂業,對不居功勞,不圖富貴的介子推十分懷念。每逢清明節,大家都要舉辦各種活動來紀念他。

慢慢的,清明節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這一天,人們要祭祀、掃墓。 清明節的由來 篇2 清明節的由來簡寫 清明節據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爲一體,具有極爲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的習俗 一、家祭: 清明節當日清晨早餐前,家家戶戶先擺好三牲祭品,然後恭請祖先香爐牌位,再焚香、三跪九叩、燒紙錢,此謂潮人“家祭”。 二、清明祭: “清明祭”是清明節主要祭品之一,也是潮汕著名美食,主要由糯米、艾草或鼠麴草以及紅豆餡製作而成,由於清明祭在祭祖前已蒸熟,所以可冷食,也可長時間存放。 三、掃墓: 除了相沖年、帶孝等犯忌的人外,潮人全家老少在家祭之後都會一起上山掃墓,掃墓主要環節包括除草、清掃、掛紙、墓碑描色和三跪九叩,由於地方政府三令五申禁火,所以很多人家今年省去了燒香和燒紙錢環節。

四、踏青: 近些年無新墳的人家,在上山掃墓時心情並不會太沉重,尤其對於孩子們來說,上山就是一次放開身心的遠足郊遊,大家也可趁機接觸很多平時不瞭解的植物和野果。 五、野餐: 潮人的墳墓多在深山,午前完成所有祖先祭掃活動幾乎是不可能的,中午時很多人會帶上乾糧冷食充飢,但也有一些人家會在祖先墓前就地野炊,山澗水清甜,柴火煮飯可口,野餐實在是難得的生活體驗。 六、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

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 七、放風箏: 這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由來 篇3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

清明節起源是什麼?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萬年前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爲與禮俗觀念。

“墓祭”禮俗有着久遠的歷史源頭,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爲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習俗清明節這天,外出的遊子會趕回家中,爲逝去的親人掃墓。掃墓之前,人們會準備好祭品、紙錢等。

掃墓的時候,一定要給墳上清除雜草,並且給墳墓進行修整。掃完墓之後,很多人都會在墳墓上插上柳條,以此來表達對故人的思念。在我國古代,清明節還有盪鞦韆的習俗,盪鞦韆不僅能夠增進身體的健康,還能培養人們勇敢的精神。

在清明節期間,踏青也非常受人歡迎,清明節前後大自然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能夠讓人們的心態變得積極向上。很多地方還有在清明期間放風箏的習俗,人們認爲放風箏能把不好的事情送往別處,並且給自己帶來幸運。

清明節的由來是什麼?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清明節和中元節7月15日和10月15日巷道斷面一起被稱爲三大清明節,所有的祭祀鬼神。清明節,又稱節日踏青,根據陽曆,這是4月6日之間的年份,它是春天的陽光草木吐綠的季節,人們有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機,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古代的清明節,又稱月,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4月5日之前和之後的清明節日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這兩個節流閥24節氣僅僅是清明節。中國古代墓將分爲三個候選人:。 “開始候補通華;兩名候選人田鼠入鵪鶉,他們看到彩虹三名候選人之前”是指白花開放,那麼遮陽田鼠不見了,全回到地下洞穴,那麼你就可以看到彩虹後的這第一個賽季下雨天空。

由於二十四節氣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降雨,溫度和氣候變化等方面是,所以安排的古代農業活動的勞動人民。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天斗的B,清明風”。按“歲時百問”的說法:“此時萬物生長,清潔而明淨,使其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這對春播春一個偉大的賽季。

所以,“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來源是清明”的農諺。這表明油門和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然而,隨着清明節,純節氣是不同的。

物候變化的節氣,時令順序的標誌,並含有一定量的節日活動和紀念的習俗。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犧牲的最重要的節日,和犧牲是一天的墳墓。墓俗稱掃墓,祭祀活動者。

大多數漢族和少數民族都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食物和飲料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家庭墓節,然後收拾焚燒,墳墓培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墓前祭祀和蝴蝶結,最後吃的食物和酒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請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寫了節日的特殊氛圍。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故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祝福]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它有2500多年的歷史。 4月5日,前後清明節日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在這兩個節流閥24節氣僅僅是清明節。由於二十四節氣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降雨,溫度和氣候變化等方面是,所以安排的古代農業活動的勞動人民。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天斗的B,清明風”。按“歲時百問”的說法:“此時萬物生長,清潔而明淨,使其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這對春播春一個偉大的賽季。

所以,“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來源是清明”的農諺。這表明油門和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犧牲的最重要的節日,和犧牲是一天的墳墓。

墓俗稱掃墓,祭祀活動者。大多數漢族和少數民族都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食物和飲料水果,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家庭墓節,然後收拾焚燒,墳墓培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墓前祭祀和蝴蝶結,最後吃的食物和酒回家。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請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了節日的特殊氛圍。清明節,又稱節日踏青,根據陽曆,這是4月6日之間的年份,它是春天的陽光草木吐綠的季節,人們有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機,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故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產地】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它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它不如寒食節的前一天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日期和寒食清明節將至,兩人逐漸民俗風情融合,到隋唐時期(581-907)時,寒食節和清明節將逐步合併爲同一個節日成爲掃墓祭祖,今天的節日。

因此,中國清明節成爲一個固定的風俗。寒食寒食節----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熟的食物。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春秋,當有人想殺長子金重兒,推忠誠轉診(又名潔)將護送逃到衝,即使在寒冷和飢餓之際,切他的肉,吃重耳,他希望在未來平安回家,當君主和關懷。十年後,終於回到崇成爲君主,即龔五霸之一,並逐一犒賞人他流亡期間誰幫助,卻忘了推複診,他提醒別人之前,警方迅速請把轉診到獎勵。

然而,轉診到山上和母親推隱居。龔在任何地方山臣子被發現不符合資格,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推孝子,將節省出來的母親。然而,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依舊沒有轉診推動。

火熄滅後,在一棵柳樹轉診推揹着母親的屍體被發現。龔非常傷心和遺憾,兩人的柳樹下埋葬。龔會放火一。

清明的來歷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

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盪鞦韆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

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的來歷簡短是什麼?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爲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

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節令食品:由於寒食節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麪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關於民間寒食習俗的記載,幾乎是突然地出現在東漢的文獻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區。

即使在寒食習俗頗爲盛行的唐宋時代,其傳播範圍也不出北方。晉陸翽《鄴中記》最早談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爲酪,搗杏紅煮作粥。”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在食用這種涼大麥粥。

清明節的的由來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上古干支曆法制定爲節日形成提供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重要因素。

清明節有久遠歷史源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昇華。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於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凝聚着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清明節歷史悠久,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爲節日形成提供了前決條件,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禮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清明節氣特點與祖先信仰、祭祀文化衍化成清明祭祖節日,清明祭祖經歷代沿襲已成爲固定的風俗。清明節氣是干支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二十四個特定節令之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生氣旺盛、氣溫升高,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

1、清明節的意義:關於生命的意義。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一個節日。2、清明節的紀念方式: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着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

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由於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清明節當天有些人家也在家裏拜祭祖先。

在清明節這一天,可到先人墳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廟的靈位前靜默鞠躬。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的時間: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的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爲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曆4月5日前後。這一時節,生氣旺盛,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清明前10日後8日及清明前後各10日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爲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