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爲而治是誰的主張

來源:趣味百科館 3.13W

老子。主張無爲而治的人是老子。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與莊子並稱“老莊”。

無爲而治是誰的主張

“無爲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理念,出自《道德經》,指的是遵循“道”的規律來治國。道家將道看作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道”是無爲的,但“道”有規律,引申到治國,“無爲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爲“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爲,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無爲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無爲”不是無所作爲,而是不妄作爲。

因爲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爲,所以無所不爲,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春秋戰國時期,五霸相爭、七雄相鬥,戰爭連續不斷,社會動盪不安。面對動盪的社會局面,思想家們紛紛提出治國安民的大政方略:名家福導禮治,儒家則主張以德治國,唯獨道家老子提出無爲而治。

做爲獻給統治階級的人君南面術,無爲而治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爲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策略,所以治國是無爲而治的第一應用。爲了貫徹無爲而治的方針 ,各級政府官員儘量靠萬民的自爲無爲無不爲,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務工作即可;同時有所爲有所不爲,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屬,讓下屬去完成各項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識人用人的工作。

無爲而治用在企業管理上,要求企業管理者從瑣事中跳出來,主要抓好企業發展戰略和識人用人的工作,至於具體的研發、技術、生產、銷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員工和下屬來做。高層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爲,而在小事上則有所不爲,就必須實行“君無爲而臣有爲”的管理方法,才能達到“君逸臣勞國必興,君勞臣逸國必衰”的管理目的。無爲而治用在教育領域,要求老師和家長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賴孩子的能力和發展潛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試、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甚至去破壞,哪怕他會失敗會犯錯誤也不要緊,因爲他會從這些失敗和錯誤中學到很多東西,老師和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創造必要條件,並做必要的輔助工作。

主張無爲而治的人是誰 是什麼人提出無爲而治

1、主張無爲而治的人是老子。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與莊子並稱“老莊”。

“無爲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理念。

2、“無爲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爲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引申到治國,“無爲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爲“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爲,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無爲而治是誰提出的?

是老子。“無爲”作爲一種政治原則,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

使“無爲而治”系統化而成爲理論的是《老子》。

他們認爲統治者的一切作爲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爲,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爲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是變“亂”爲“治”;“無爲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爲無爲”和“無爲而無不爲”,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衆無知無慾”。擴展資料道家的“無爲而治”的含義,自從《道德經》問世以來,被不斷實施,現摘取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羅列如下:1、靠萬民的自爲無爲無不爲,靠萬民的自治無治無不治。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老子“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以及黃老道家代表作《呂氏春秋》“無智,故能使衆智也。故能使衆能也。無爲,故能使衆爲也” 等說法中得到證明。

2、不亂干預,瞎指揮。老子認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侯王若能守之,萬物以自賓”,“孰能損有餘補不足,唯有道者”所以統治者不要亂指揮,瞎指揮,按照事物客觀發展規律執行就好了,遵守法律法規。莊子進一步指出,大道複雜多變,很難認識清楚,所以不亂干預是最好的治國方法。

《黃老帛書》中有一段對話,說高陽問力黑:“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謀相覆傾。吾甚患之,爲之若何?”力黑對:“勿憂勿患,天制固然”。

可見黃老道家也主張尊重自然客觀規律不亂干預,順其自然就好了。3、爲無爲。這是老子自己的說法,根據他的“爲學日增爲道日損”、“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爲”、“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的說法,爲道着損到最後,自然沒有什麼可損的了,自然達到老子的最高境界“夫莫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即水的境界了,也就是潛隱默化的無爲而治了。

無爲而治是誰提出來的?

無爲而治是老子提出來的。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

在政治上,主張無爲而治、不言之教。

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老子的思想範疇:老子思想的主要範疇是“道”,“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天道自然無爲是《老子》一書的主旨。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爲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爲化生萬物的根源。

道常無名,無爲而無不爲,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規,還是人生的準則。儒家以天、地、人爲“三オ”,老子則以道、天、地、人爲“四大”。

“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給中國文化思想的架構,打開了一個極其高遠、極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間。

主張無爲而治的人是誰

主張無爲而治的人是老子。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與莊子並稱“老莊”。

“無爲而治”是道家的治國理念,出自《道德經》,指的是遵循“道”的規律來治國。

無爲而治的理解道家將道看作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道”是無爲的,但“道”有規律,引申到治國,“無爲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爲“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爲,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無爲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無爲”不是無所作爲,而是不妄作爲。因爲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爲,所以無所不爲,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提出“無爲而治”的究竟是孟子還是老子???

是老子,“無爲而治”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內容,“無爲而治”包含了豐富的內涵,老子指出一切事物都要按照自然發展的規律進行,順應自然,不妄爲,從而會迴歸素樸自然的狀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取得巨大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但是,在社會進步發展的過程中暴露了種種問題。

老子提出的“無爲而治”思想對於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對於當前我國的治國理政具有重要啓發意義。【關鍵詞】無爲而治;治國理政;啓發我國古代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性質,決定了古代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在更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因此,老子在“天人合一”宇宙觀指導下提出的“無爲而治”思想,強調“因順”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老子目睹了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傷害,渴望找到解決現實困境的良方。

老子從他的人道觀出發一,對當前的社會現象進行猛烈的抨擊。老子認爲這都是統治者有所爲的貪慾造成的,主張統治者“行不言之教,爲無爲之治”,迴歸淳樸自然狀態。一、“無爲而治”思想的內涵第一,不妄自而爲。

“無爲”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爲,不亂爲的意思。老子看來,任何事都應該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不應受外界意志的制約。自然有自然的規律,社會有社會的規律,誰違背了規律,便必然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老子指出,即便治理一個大國,也應如烹製小魚一樣,不可多操弄權謀智巧,不可隨意人爲造作妄動,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如果有意作爲,往往適得其反,人爲造作越多反而越容易失敗,所以不要過多的作爲。這裏的“無爲”指的是不能違背規律隨心所欲地去作爲。

第二,順應自然的無所作爲。“順應自然”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性和發展規律進行,不強行要求。老子說的“無爲而治”、“無爲而無不爲”,並不是說坐在那裏什麼也不幹,就什麼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時代,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無需統治者來組織生產和交換,一切順乎自然地進行。

而統治者一旦有所爲,則是爲修建奢華的宮室而給農民造成沉重的稅賦,或是爲了發動吞併他國戰爭而強行徵兵。這樣的“爲”則是百姓遭殃,社會動盪。“無爲”則人民生活怡然自得、社會安寧。因此,國家統治要順應自然和社會的發現規律。

第三,老子提出的“無爲”也是一種態度,一種人生的境界。老子指出:“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相信要用無爲的態度去作爲,用不生事的方法去處事,把恬淡無味看成是有味。在這裏,“爲無爲”,便是把“無爲”當作一種“爲”,這是一種對人對事的態度,一種高遠的人生境界,老子以爲唯有視“無爲”爲一種“爲官做人”的自律境界,就可成就聖人德性品質中的“大乃容”的美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