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計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7.01K

在古代大計是指官員的考覈制度,在古代官員一年一述職,三年一考覈,皇帝據此考覈結果,決定官員的命運,所以以後就把官員三年一次的考覈叫做大計。大計其制始於周朝,出自《 周禮·天官·大宰》:“三歲,則大計羣吏之治而誅賞之。

”後自漢唐乃至宋元,亦用稱對官吏的考察,但非制度化用語,一直到明朝成爲定製。

古代大計是什麼意思

我國古代對職官的考課制度始創於西周,戰國時期以來,這種政績考課制度已初具規模,歷經秦漢、唐宋、明清等朝代,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爲完整的官吏政績考課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將各地的墾田賦稅、刑罰治安、武器裝備、財政支出、戶籍數目、屬吏治狀以及監獄在押人犯等情況作爲官員政績考覈的內容。秦統一全國後,制定了《課律》等法令,在《語書》、《爲吏之道》中明確提出良吏、惡吏的“五善”、“五失”的考覈標準,突出規定了對官吏經管物資財產的法律檢驗,以杜絕貪污。漢代在繼承秦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對官吏的考覈,逐漸形成了以《上計律》,《考功課吏法》爲核心的考績制度。

西漢對官吏考覈分爲兩大系統:一是縱向的,中央考覈郡、國,郡、國考覈縣,縣考覈鄉、裏、亭。這是上下級的層層負責制的考覈,稱爲“上計”制度。二是橫向的,是中央各部門及地方的郡、國、縣的長官對所屬僚佐的部門負責制的考覈。

隋唐時期,官吏考覈制度已日臻完備。唐代對官吏的考覈主要是“德”、“行”兩個方面。“德”包括官吏的品質、道德修養以及對君主的忠、信、篤、衛等;“行”包括官吏的能力大小、守職的勤惰、政績的好壞等。

“德”的標準是“四善”: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簡稱“德、慎、公、勤”。這“四善”是對全國所有官吏而言的標準。

“行能”政績的考覈標準有二十七條,稱爲“二十七最”。這二十七條標準是針對各種不同業務、不同部門的官吏而言的。宋代沿襲了唐朝的考覈標準,但內容有所變化,爲“四善七事三最”,宋神宗時又改以“四善四最”。“四最”爲:獄無冤案、賦稅無擾爲治事之最;農桑墾殖、興修水利爲勸課之最;驅除盜賊、民獲安居爲鎮防之最;賑濟困苦、不致流移爲撫養之最。

明代的官吏考覈分“考滿”與“考察”兩種。“考滿”是指在官員任期內定期舉行的考覈。具體規定是,任滿3年舉行第一次考覈,稱初考;滿6年舉行第二次考覈,稱再考;到九年一個任期舉行第三次考覈,稱通考。每次“考滿”根據官員的實際表現,分別給予稱職、平常、不稱職的評定,以決定對官員的處理,或升級,或留任,或降職。

“考察”是不論官員的任職時間,對所有官員的定期考覈,並根據考察結果作出相應處置。“考察”又分“京察”和“外察”。京察是針對全體京官的考察,一般6年舉行一次;外察是對京城以外官員的考察,又稱爲“大計”,一般3年舉行一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處理有問題的官員,項目有八項:貪、酷、浮躁、才力不及、老、病、疲軟、不謹。

《周禮》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內容極爲豐富,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所記載的禮的體系最爲系統,既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等的國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製度等等的具體規範,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度數的記載。許多制度僅見於此書,因而尤其寶貴。

《周禮》之所以由《周官》而更名爲“周禮”,意味着在漢儒看來,社會的所有一切制度規範,可概名之“禮”。這是因爲在中國傳統話語中,“禮”乃所有一切制度規範的概稱。漢語之“禮”,儘管最早、最狹義的用法指“事神致福”的祭祀禮儀(《說文解字》),但其最廣義的用法則是指的所有一切制度規範。

所以,賈公彥談到爲什麼主禮的春官之職不能說“禮百官”、而應說“統百官”時,解釋說:“禮,所以統敘萬事,故云‘統百官’也。”(《天官·大宰》)所謂“統敘萬事”,意味着“禮”乃統攝着所有一切制度規範。政治制度《周禮》一書含有豐富的治國思想,《天官》概括爲六典、八法、八則、八柄、八統、九職、九賦、九式、九貢、九兩等十大法則,並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敘官中作了進一步的闡述,詳密嚴謹,宏纖畢貫,對於提升後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遠的影響。政治制度方面,從隋朝開始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禮》的“六官”設置的。

唐代將六部之名定爲吏、戶、禮、兵、刑、工,作爲中央官制的主體,爲後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歷朝修訂典制,如唐《開元六典》、宋《開寶通禮》、明《大明集禮》等,也都是以《周禮》爲藍本,斟酌損益而成。文化思想從後世影響上來看,西周以宗法等級制度爲核心的禮的思想,成爲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統治思想的核心。

當然在其後的時代,禮的適用範圍和功能發生移轉,從西周之時主要作爲政治權力分配功能的原則,到漢代以後轉變爲社會生活層面秩序塑造和維持的機制,但禮的基本原則,親親、尊尊、長長和男女有別,並未發生改變,反而得到鞏固和強化。同時,西周意識形態奠定中國古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基本格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