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指的是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1.23W

鄧小平。鄧小平(1904~1997)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失去一切領導職務。

《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指的是誰

1969~1973年間下放到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1973年3月恢復國務院副總理職務。1974年4月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在會上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關於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他主持起草了周恩來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

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周恩來病重以後,在毛澤東支持下,他主持黨、國家和軍隊的日常工作,針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亂局面進行全面整頓,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收到顯著的成效。由於“四人幫”的誣陷,1976年4月又被撤銷一切職務。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恢復了他原來擔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1977年8月召開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爲中共中央副主席。

1978年3月當選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主席。他首先推動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提出必須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他還提出要儘快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闢了中國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他在這個會議上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歷史轉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爲這次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經過這次全會,形成了以他爲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

在1981年6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通過由他主持起草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維護了毛澤東的歷史地位,科學地評價了毛澤東思想。在這次會議上,他當選爲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他在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爲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

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爲主任。在1983年6月第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爲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鄧小平理論,是以鄧小平爲主要創立者、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主題的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的與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

根據中國共產黨的官方定義,鄧小平理論是以鄧小平爲主要創立者、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主題的理論。鄧小平理論被中國共產黨看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的與蘇聯模式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這一理論主要體現在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鄧小平的各種講話、報告與會議決議之中。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直接稱爲“鄧小平理論”,由此得名。該會議上鄧小平理論被寫入黨章中,成爲其指導思想之一。

春天的故事這首歌裏的兩個老人指的是哪兩位?

《春天的故事》裏面的說的只有一位“老人”,指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多次到深圳的鄧小平同志。出現“老人”的歌詞:1、歌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這裏的時間線是1979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指的是鄧小平,“畫了一個圈”指的是鄧小平在深圳勾畫出了一幅改革開放的藍圖;2、歌詞:“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這裏的時間線是1992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指的還是鄧小平,“寫下詩篇”指的是之前的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已經逐漸成型,猶如是詩篇一樣波瀾壯闊。

擴展資料:《春天的故事》歌曲描述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

創作背景:1979年春天,鄧小平在深圳勾畫出了一幅改革開放的藍圖。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巡,開拓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1994年,又一個春天,三位投身特區的藝術工作者,有感於自己的親身經歷,寫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們用歌聲記下了深圳乃至整個中國的變化。

歌曲《春天的故事》裏說的老人,指的是誰啊?

《春天的故事》裏面說的老人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於是,深圳作爲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在祖國南部崛起了。

深圳作爲改革的試驗田,一開始就被認爲肩負着改革探路的歷史使命。作爲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於1984年首次來深圳視察,他對當時深圳的發展非常滿意,視察結束後他還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他充分肯定了深圳改革的成績,同時鼓舞了深圳繼續走創新之路、改革之路。

《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和圈指什麼?

老人是指鄧小平,“圈”是指鄧小平到南方考察時,在地圖上圈定了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擴展資料:1992年,該曲詞作者蔣開儒在報紙上看到了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文中報道了深圳飛速發展的景象,蔣開儒因此希望能夠實地看一下深圳,便隻身前往了深圳。

到達深圳的蔣開儒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從而決定留在深圳,並在深圳一個企業家藝術團謀得了一份工作,在這期間他有感而發,創作了該曲,成稿在1992年12月16日的早上。

因爲蔣開儒個人身世的背景,以及他對於鄧小平的親切、尊敬和感激之情,他在歌詞中將鄧小平稱爲“一位老人”,而因爲蔣開儒初到深圳時,深圳是用鐵絲網圈起來的,他便將開創深圳特區描繪爲“畫了一個圈”。

春天的故事,這首歌裏面是不是說一個老人?老人是誰?又有什麼故事?

《春天的故事》歌詞裏面的“老人”指的是鄧小平,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指建立深圳等4個經濟特區。這首歌歌頌的是改革開放。

該曲寫法通俗,充滿生活氣息,比喻清新貼切而又充滿深情,寫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擁護和對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聲。

該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歌,記下了深圳乃至整個中國的變化。雖是歌曲,《春天的故事》卻有史詩般的氣勢,雖然氣勢恢弘,它卻又十分親切,使人如沐春風 。蔣開儒和葉旭全親身感受了特區的巨大變化,他們運用白描的手法,敘述的筆觸,和親切感人的語調,熱情歌頌了鄧小平制定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及改革開放政策給中國帶來的巨大變化。該曲曲作者王佑貴採用了中國民間音樂的曲調,以一種平和、親切、感人的音樂爲主題,塑造了兩個重要的音樂形象,一個是鄧小平的領袖形象,一個是擁戴領袖的大衆音樂形象,這兩個形象交替出現,並運用音區、音色、音調以及調性的對比,氣勢恢宏地展現了一幅史詩般壯麗的畫卷。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一位老人指的是鄧小平爺爺對嗎?

是的。歌曲《春天的故事》歌頌了他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功績。

“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起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蹟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

《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是誰?

《春天的故事》的詞作者蔣開儒。《春天的故事》中三月的東北還春寒料峭,而深圳已是花紅柳綠。

蔣開儒老師穿着一件短袖T恤衫出門迎我,他腳步生風,腰板挺直,額頭閃着光,笑容裏盛開着春天,說話的音調偏高,洋溢出興奮和喜悅,一點不像80多歲的人。

蔣老師住的小區在梧桐山下。“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蔣開儒這隻從北大荒飛來的鳳凰,在深圳經歷了思想觀念的涅槃。同時,他也爲深圳的音樂文學創作作出了卓越貢獻,先後有多首歌詞作品榮獲“五個一工程”獎、金鐘獎、文華獎、解放軍文藝獎、電視文藝星光獎。《春天的故事》歌曲由印青譜曲,張也演唱,1998年春晚,《走進新時代》唱響全國。

有人說它是《春天的故事》的姊妹篇。它巧妙地用三首歌曲將歷史連接起來,喚起人們對不同歷史時期的記憶和思辨,並帶出《走進新時代》這一新篇章。2009年,歌唱家張也曾給蔣開儒講述在美國演唱《走進新時代》的經歷。

她說每次只能獨唱第一段,唱到第二段時觀衆往往全體起立,一邊跟着她唱,一邊拍手打着節奏,還有人激動得抹眼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