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是誰帶到中國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2.22W

“中國甘薯之父”陳振龍,偷帶回的紅薯藤,拯救半個清朝的老百姓。陳振龍1543年出生在中國湖南這片美好祥和的土地上,陳家在陳振龍這一輩之前就推崇儒學,到了他這一輩更甚,所以幼時的他便對此耳濡目染,不到20歲便中了秀才,但在秀才之後陳振龍對考試這種事情失去了鬥志,考慮再三決定棄儒從商。

說幹就幹,很快陳振龍就打點好了,找到了一個商隊,並約好了一起去呂宋經商。

紅薯是誰帶到中國的?

這不去不知道,一去嚇一跳。來到呂宋之後陳振龍很快就發現了一款當地十分常見的食物,它是從西班牙引到呂宋的,毫不誇張地說,這種食物在呂宋真的是隨處可見,主要還是依賴於它十分頑強的生命力,看見這個食物,陳振龍很快就聯想到了家鄉的老百姓們整日爲了幾口糧食東奔西跑,他想如果自己可以把它帶回去,那這些問題不都迎刃而解了嘛!於是,他開始潛心學習如何種植甘薯。他本來以爲帶根甘薯藤回來是一件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了,但當時的關口查得十分嚴格,而且人家不允許將甘薯出口到其他鄰國,違背命令的人一經發現,直接處死。但陳振龍怎麼甘心自己好不容易發現的“祕方”就這麼丟了呢!爲此他整日愁雲密佈,還好之前有好好學習過如何種植,所以陳振龍也知道甘薯生命力是別的食物難以抗衡的,別的食物嚴格遵循大自然規律要求,需要長期的悉心照料才能勉強結幾個果子,但甘薯就不一樣了:一條藤,一塊地,還你整個秋天。

所以在最終回國之時,陳振龍將甘薯條絞進了水管裏,一路上小心翼翼,歷時七天終於從呂宋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神州大地。回到家陳振龍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甘薯藤趕緊種到自家地上。說實話,當時的陳振龍雖然知道它生命力頑強,但也着實沒料到它在經歷了七天的乾涸和營養供給的暫停之後,種下之後依然可以在你的照料之下重新成長起來。

所以在陳振龍種下之後沒幾天它就瘋狂繁衍,沒幾天土地的大部分都被這個小傢伙給佔據了。當時陳振龍的家鄉福州正在經歷一場“聲勢浩大”的饑荒,當時的巡撫十分着急,面對這種情況選擇開倉放糧是最愚蠢的方法,因爲糧食是有限的,饑荒是長期的,那麼點糧食根本沒辦法養活一個區的人們,所以那巡撫就跟那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急得團團轉。陳振龍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他決定將甘薯這一食物告訴巡撫,以此來解決福州的饑荒問題。

所以他找來了自己的兒子陳經綸給巡撫金學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到甘薯或許可以解決這次饑荒。巡撫收到這封信的時候只覺得莫名其妙,根本就不覺得那叫什麼甘薯的食物可以厲害到那種程度,但他現在也着實是沒了其他的辦法,所以他抱着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同意了陳振龍大面積種植甘薯的建議。於是,成片成片的甘薯地應運而生,結果當然是讓巡撫大跌眼鏡,不過也是換做是誰也想不到這麼不起眼的東西竟然有着如此巨大的“威力”,不過短短几日,就覆蓋了大片的空地,所以最後這場饑荒就無比順利地被解決了。

隨着陳振龍引進番薯,其子陳經倫又在福州種植成功,並總結了經驗,番薯不僅獲得巡撫金學曾的大力推廣,同時深受八閩人民的熱烈歡迎。不少文人墨客也撰文賦詩大加讚揚,如《金薯頌》中就寫道:“不需天澤,不翼人功,能守困者也。不爭肥壤,能守讓者也。無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氣者也。

予向行江北,天大旱,五穀不登,民食禾之實,今乃佐五穀,能助仁者也。可爲粉,可以爲酒,可祭可賓,能助禮者也。耄耋食之而不患哽噎,能養老者也。童兒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

……”明末,農學家徐光啓也總結了甘薯“十三勝”(即有十三條優點)。因而,進一步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進行推廣,迨至清初,則遍傳閩、浙、贛、雲、貴、川、冀、豫等大半個中國。陳振龍的五世孫陳世元繼承其祖遺志,彙編了先人引種番薯的技術,進一步充實完善了栽培管理以及防蟲、貯存方法等,取名爲《金薯傳習錄》分爲上下兩卷,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刊印出版,這部書的科學價值已超過了朝鮮徐榘的《種薯譜》和我國陸耀所著的《甘薯錄》以及徐光啓的《甘薯疏》。因而,乾隆皇帝於甲午年(1786年)向全國下了“廣栽植甘薯,以爲救荒之備”的詔書,從此,神州各地更加廣泛種植,番薯成爲我國人民的重要糧食作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