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翻譯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5W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翻譯爲: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規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定一定不要怎樣做,而只考慮怎樣做才合適恰當,就行了。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篇》。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翻譯

適(dí):意爲專主、依從。

莫:不肯。無適無莫,指做事不固執。

義:適宜、妥當。

比:親近、相近。

解讀

以義相伴走天下

秦穆公派孟盟率軍襲擊鄭國。秦軍越過東周國向東行動時,被鄭國商人弦高、蹇他發現了。

弦高和蹇他商量說:“看秦軍的勢頭,八成是打算襲擊我們鄭國。凡是要偷襲別人,一定是趁人沒有防備。如果我們表示知道了他們的意圖,他們一定不敢前進。”

於是,弦高便假託奉了鄭國國君的命令,帶着12頭牛到秦軍中去慰問。

秦軍的三個將軍互相商量道:“大凡偷襲都是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進行的,現在鄭國已經發覺了,準備一定很充分,如果我們繼續前進,不會取得任何成果。”便率大軍往回返。半路上被晉國攔截,在崤山幾乎全軍覆沒。

鄭國國君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後,以保全國家的大功重賞弦高,被弦高拒絕了。他說:“因爲欺騙而得到賞賜,鄭國的信譽就會受損;要是國家沒有了信譽,風氣就敗壞了。爲了獎賞一個人而敗壞國家的風氣,講仁德的人不會這樣做;由於違背信譽而被獎勵,重道義的人不會接受。”最後弦高帶着他的夥計們遷居到東方邊遠夷人居住的地區,終身都沒有回來。

君子處世以義爲準則。弦高面前擺着兩樣東西,一樣是利益——國家對他的酬謝;一樣是道義——國家的風氣。二者格格不入,因爲他是憑着欺詐立的功,如果他接受賞賜,就意味着國家讚許不道德的行爲,這實際上是爲國民樹立一個壞榜樣,所以,弦高拒絕了利益,遠走他鄉,把自己像個罪人似的流放了。

有德行的人不會因爲私慾而傷害本性,有智慧的人不會因爲私利而損害道義。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曾行不義之事,但考慮到大局,最終還是改過,也正因此,最終成就了霸業。

陳國貴族夏徵舒作亂,殺掉了國君陳靈公。楚國國君楚莊王率領諸侯軍隊討伐亂臣,殺死了夏徵舒,順手把陳國也滅掉了,變成楚國的一個縣。

楚國大夫申叔時出使齊國歸來,報告完了情況馬上就退下去。楚莊王叫住他,問:“我平息了陳國內亂,諸侯和楚國各縣的大夫都來祝賀,唯獨你一點表示也沒有,怎麼回事?”

申叔時說:“夏徵舒殺了他的國君,大逆不道,國君您消滅他完全符合道義。然而我聽說:‘有人牽着牛踐踏別人家的田地,那家人不是趕他走,而是奪走他的牛。牽牛踐踏人家的田地固然不對,但以此爲理由奪去他的牛,更沒有道理。’國君您號召諸侯出兵陳國時說的是討伐有罪的夏徵舒,可結果卻是把陳國變成了楚國的一個縣。如果別人說,楚國不過是以討伐夏徵舒爲藉口,實際上是貪圖陳國的財富,不知道國君您如何辯白?”

“你說得很對。”楚莊王說,“我這就把土地還給陳國人。”

申叔時說:“我們已經做了小人了。但拿了人家的東西再還給他,總比不還好。”

在楚國的扶持下,陳國復國。

楚莊王心心念念着他國的土地,但也還掂量得出利益和道義哪個更重要。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如果一個人一心只想着個人利益,是成不了大事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