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的毫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7.3K
明察秋毫的毫什麼意思

明察秋毫”的意思:

明察秋毫”本義爲視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鳥獸的細毛(明:視覺敏銳。察:看。秋毫:鳥獸秋天新長出的細毛)形容眼力好到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事物。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目光敏銳,能洞察一切,也指視力很好。在句中一般充當謂語、定語;多含褒義。

明察秋毫”的出處: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譯文: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

明察秋毫”的舉例:

比如說,關於經濟發展中的泡沫,曾經有非常著名的經濟學家認爲,它就像喝啤酒時的泡沫,有了泡沫喝起來纔有味道,這不是一個好的比方。啤酒有泡沫纔好喝,但經濟發展有泡沫永遠都是不好的。

再是同一位經濟學家,在別人問到他對經濟發展的看法時說,經濟發展就像騎自行車,太快了會摔跤,太慢了會倒,所以要不快不慢,這是個比較好的比方。因爲經濟增長太慢,社會問題就容易累積爆發出來。經濟增長太快,就容易產生投資過熱和通貨膨脹等問題。

明察秋毫”的成語寓意:

在該則成語故事中,孟子告訴宣王要用仁義道德的力量統一天下,同時要對國情明察秋毫,體察民情,現在不是能幹不能幹的事情,而是願意幹不願意的事情。這個故事,不僅體現了孟子極力向宣王推行仁政思想的使命精神,也再次領略了孟子高妙的論辯技巧。在該次論辯中,孟子爲正面闡述和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常用譬喻之術,發揮了其獨特作用。在這個故事中,孟子主要運用取譬喻理的方法,以理說明宣王不行仁政是他自己主觀上不作爲,而不是不能做。孟子的這種取譬喻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能擊中要害,說服力極強。而且詞彩華贍,痛快流利,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孟子留下的論辯藝術遺產,值得每個人尤其是青年學子很好地學習、借鑑。

另外,明察秋毫成語本身的寓意也值得認真品味和借鑑。明察秋毫多形容人目光敏銳,能洞察一切,其實質就是昭示每個人要把工作做細、做紮實,實施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管理是指管理要抓大不放小,要從小”做起,不放過每一個環節和細節,儘可能將管理中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數量化。其最高境界是把小事做精,把細節作靚。

要做到精細化管理,一要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把每一項細小的工作落到實處,不斷提高工作質量。二是把簡單的事情做對,而且持續做對,每一項細小的工作落到實處。三是大處着眼,小處着手,養成注重細節的習慣。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培養敏銳觀察的能力。所有成功者,無不是從小事做起,無不是關注自己身邊的每一個細節。古人云: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唯有重視每一個細節,並不斷修正、改善之,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和理想的境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