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不減唐人這首詞是

來源:趣味百科館 5.09K

高處不減唐人這首詞是:《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作品介紹: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是宋代詞人柳永的作品。此詞抒寫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片描繪了雨後清秋的傍晚,關河冷落夕陽斜照的淒涼之景;下片抒寫詞人久客他鄉急切思念歸家之情。全詞語淺而情深,融寫景、抒情爲一體,通過描寫羈旅行役之苦,表達了強烈的思歸情緒,寫出了封建社會知識分子懷才不遇的典型感受,從而成爲傳誦千古的名篇。

原文:

八聲甘州⑴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⑵。漸霜風悽緊⑶,關河冷落,殘照當樓⑷。是處紅衰翠減⑸,苒苒物華休⑹。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⑺。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⑻,歸思難收⑼。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⑽。想佳人妝樓顒望⑾,誤幾回⑿、天際識歸舟。爭知我⒀,倚欄杆處,正恁凝愁(14)!

譯文:

佇立江邊面對着瀟瀟暮雨,暮雨彷彿在洗滌清冷的殘秋。漸漸地雨散雲收秋風逐漸緊,山河冷落落日餘暉映照江樓。滿目的淒涼到處是花殘葉凋,那些美好的景色都已經歇休。只有長江水默默地向東流淌。

其實我實在不忍心登高眺望,想到故鄉遙遠不可及之處,一顆歸鄉的心迫切難以自抑。嘆息這幾年來四處奔波流浪,究竟是什麼苦苦到處滯留?佳人一定天天登上江邊畫樓,眺望我的歸舟誤認一舟一舟?你可知道我正在倚高樓眺望,心中充滿了思念家鄉的憂愁苦悶?

註釋:

⑴八聲甘州:詞牌名,原爲唐邊塞曲。簡稱甘州”,又名瀟瀟雨”宴瑤池”。全詞共八韻,所以叫八聲”。詞分上下兩片,上片寫景,下片抒情,脈絡十分清晰。

⑵對瀟瀟”二句:寫眼前的景象。瀟瀟暮雨在遼闊江天飄灑,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清朗寒涼。瀟瀟,下雨聲。一說雨勢急驟的樣子。一作蕭蕭”,義同。清秋,清冷的秋景。

⑶霜風:指秋風。悽緊:一作悽慘”,淒涼緊迫。關河:關塞與河流,此指山河。

⑷殘照:落日餘光。當,對。

⑸是處:到處。紅衰翠減:指花葉凋零。紅,代指花。翠,代指綠葉。此句爲借代用法。

⑹苒(rǎn)苒:同荏苒”,形容時光消逝,漸漸(過去)的意思。物華:美好的景物。休:這裏是衰殘的意思。

⑺惟:一作:唯”。

⑻渺邈(miǎo):遠貌,渺茫遙遠。一作渺渺”,義同。

⑼歸思(sì):渴望回家團聚的心思。

⑽淹留:長期停留。

⑾佳人:美女。古詩文中常用代指自己所懷念的對象。顒(yóng)望:擡頭凝望。顒,一作長”。

⑿誤幾回: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隻當作心上人的歸舟。

⒀爭(zhēng):怎。處:這裏表示時間。倚欄杆處”即倚欄杆時”。

(14)恁(nèn):如此。凝愁:愁苦不已,愁恨深重。凝,表示一往情深,專注不已。

創作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薰陶,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其天性浪漫,極具音樂天賦,適逢北宋安定統一,城市繁華,開封歌樓妓館林林總總,被流行歌曲吸引,樂與伶工、歌妓爲伍。初入仕,竟因譜寫俗曲歌詞,遭致當權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於是浪跡天涯,用詞抒寫羈旅之志和懷才不遇的痛苦憤懣。《八聲甘州》即此類詞的代表作。其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作者介紹:

柳永,宋代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景祐元年(1034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爲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善爲樂章,長於慢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與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詞風婉約,詞作甚豐,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詞人。創作慢詞獨多,發展了鋪敘手法,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有重要作用。詞作流傳極廣,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生平亦有詩作,惜傳世不多。有《樂章集》。

高處不減唐人這首詞是

不減唐人高處是什麼意思

柳永的《八聲甘州》被蘇東坡稱爲“不減唐人高處”

“唐人高處”語出蘇東坡贊柳永詞“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唐人高處,不過如此。”“唐人高處”,同“盛唐氣象”一樣,是一個時代的文學共性。清人翁方綱《石州詩話》曾言:“盛唐諸公之妙,自在氣體醇厚,興象超遠。”意思是唐人的高明之處在於感發力與形象的統一,觸景生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不同於從《詩經》到“建安”、“正始”的直抒胸臆和情景分寫,而且興象高遠,氣勢恢宏。

“唐人高處”的關鍵之處在於“興象”。唐人殷璠《河嶽英靈集》第一次提出“興象”這一文學術語,意爲具有審美感受特徵而意於言外的藝術形象。在這一點上,盛唐詩歌無疑是“興象”這一審美要求最鮮明的代表。如王摩羯《山居秋暝》“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以白描的筆調精緻地勾勒出秋夜深山的靜謐和安寧,意在引導人們滌除雜念,迴歸大自然,這樣的文字“文有盡而意有餘”,耐人尋味

“唐人高處”的第二點在於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杜工部的《登高》無疑是這一點的傑出代表。前兩聯寓情於景,後兩聯借景抒情:先通過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無邊落木、滾滾長江等多個意象渲染出詩人的淒涼和傷感。然後將這些哀涼逐漸的明朗化:“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在時間和空間上寫盡了詩人心中的悲苦和艱難。把超妙的寫景文字和刻骨銘心的悲苦水乳交融起來,益發顯得形象的博大和濃烈的哀思。

“唐人高處”的第三點在於視野的博大和氣勢的磅礴。李太白自然在這一點上做得最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其《將進酒》詩以“滾滾黃河”和“高堂白髮”起興,起筆就給人一種視野的博大和氣勢的磅礴。接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以讓人覺得益發的氣勢沉雄和身心的激動,此後更以獨步千古的自信吟出了千古絕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需要注意,盛唐詩歌代表的是唐詩的最高成就,但“唐人高處”絕不僅僅侷限於盛唐,無論是韓孟的奇崛,還是元白的通俗,抑或小李杜退守自身的哀婉,都體現了唐詩的博大、恢宏和豪情,絕不同於六朝詩文的綺麗浮華、花間詞人的瑣屑逼仄和宋代文人的嚴密繁瑣。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原文_翻譯及賞析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悽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杆處,正恁凝愁!(闌 一作:欄)——宋代·柳永《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宋代 : 柳永

宋詞三百首, 高中古詩, 寫景, 抒情, 哲理懷人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面對着瀟瀟暮雨從天空灑落在江面上,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涼清朗。淒涼的霜風一陣緊似一陣,關山江河一片冷清蕭條,落日的餘光照耀在高樓上。到處紅花凋零翠葉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漸漸地衰殘。只有那滔滔的長江水,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

不忍心登高遙看遠方,眺望渺茫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心思難以收攏。嘆息這些年來的行蹤,爲什麼苦苦地長期停留在異鄉?想起美人,正在華麗的樓上擡頭凝望,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會知道我,倚著欄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賞析

此詞開頭兩句寫雨後江天,澄澈如洗。一個“對”字,已寫出登臨縱目、望極天涯的境界。當時,天色已晚,暮雨瀟瀟,灑遍江天,千里無垠。其中“雨”字,“灑”字,和“洗”字,三個上聲,循聲高誦,定覺素秋清爽,無與倫比。

自“漸霜風”句起,以一個“漸”字,領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漸”字承上句而言,當此清秋復經雨滌,於是時光景物,遂又生一番變化。這樣詞人用一“漸”字,神態畢備。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覺涼風忽至,其氣悽然而遒勁,直令衣單之遊子,有不可禁當之勢。一“緊”字,又用上聲,氣氛聲韻寫盡悲秋之氣。再下一“冷”字,上聲,層層逼緊。而“悽緊”“冷落”,又皆雙聲疊響,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量,緊接一句“殘照當樓”,境界全出。這一句精彩處“當樓”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氣一起襲來。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詞意由蒼莽悲壯,而轉入細緻沉思,由仰觀而轉至俯察,又見處處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紅衰翠減”,乃用玉溪詩人之語,倍覺風流蘊藉。“苒苒”,正與“漸”字相爲呼應。一“休”字寓有無窮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寫的是短暫與永恆、改變與不變之間的這種直令千古詞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無語”二字乃“無情”之意,此句蘊含百感交集的複雜心理。

“不忍”句點明背景是登高臨遠,雲“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詞以寫景爲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處於詞人善於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遠眺,卻偏想故園之閨中人,應也是登樓望遠,佇盼遊子歸來。“誤幾回”三字更覺靈動。結句篇末點題。“倚闌干”,與“對”,與“當樓”,與“登高臨遠”,與“望”,與“嘆”,與“想”,都相關聯、相輝映。詞中登高遠眺之景,皆爲“倚閨”時所見;思歸之情又是從“凝愁”中生髮;而“爭知我”三字化實爲虛,使思歸之苦,懷人之情表達更爲曲折動人。

創作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有求仕用世之志。適逢北宋安定統一,首都歌樓妓館林林總總被流行歌曲吸引,樂與伶工、歌妓爲伍,初入世竟因譜寫俗曲歌詞,遭致當權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於是浪跡天涯,用詞抒寫羈旅之志和懷才不遇的痛苦憤懣。這首詞大約作於柳永遊宦江浙之時。賞析二

詞中表達了作者常年宦遊在外,於清秋薄暑時分,感嘆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這種他鄉做客嘆老悲秋的主題,在封建時代文人中帶有普遍意義。但作者在具體抒情上,具有特色。

詞的上片寫作者登高臨遠,景物描寫中融注著悲涼之感。一開頭,總寫秋景,雨後江天,澄澈如洗。頭兩句“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用“對”字作領字,勾畫出詞人正面對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洗”字生動真切,潛透出一種情心。“瀟”和“灑”字,用來形容暮雨,彷彿使人聽到了雨聲,看到了雨的動態。接着寫高處景象,連用三個排句:“漸霜風悽慘,關何冷落,殘照妝樓。”進一步烘托淒涼、蕭索的氣氛,連一向鄙視柳詞的蘇軾也讚歎“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趙令疇《侯鯖錄》)。所謂“不減唐人高處”,主要是指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悲壯闊大;淒冷的寒風和著瀟瀟暮雨緊相吹來,關山江河都冷落了,殘日的餘輝映照著作者所在的高樓,所寫的每一個景色裏,都滲透著作者深沉的感情。這三句由“漸”字領起。雨後傍晚的江邊,寒風漸冷漸急,身上的感覺如此,眼前看到的也是一片淒涼。“關河”星是冷落的,詞人所在地也被殘陽籠罩,同樣是冷落的,景色蒼茫遼闊,境界高遠雄渾,勾勒出深秋雨後的一幅悲涼圖景,也滲透進了天涯遊客的憂鬱傷感。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這兩句寫低處所見,到處花落葉敗,萬物都在凋零,更引起作者不可排解的悲哀。這既是景物描寫,也是心情抒發,看到花木都凋零了,自然界的變化不能不引起人的許多感觸,何況又是他鄉做客之人。作者卻沒明說人的感觸,而只用“長江無語東流”來暗示出來。詞人認爲“無語”便是無情。“惟有”二字暗示“紅衰翠減”的花木不是無語無情的,登高臨遠的旅人當然更不是無語無情的,只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對長江水的指責無理而有情。在無語東流的長江水中,寄託了韶華易逝的感慨。

上片以寫景爲主,但景中有情,從高到低,由遠及近,層層鋪敘,把大自然的濃郁秋氣與內心的悲哀感慨完全融合在一起,淋漓酣暢而又興象超遠。

詞的下片由景轉入情,由寫景轉入抒情。寫對故鄉親人的懷念,換頭處即景抒情,表達想念故鄉而又不忍心登高,怕引出更多的鄉思的矛盾心理。從上片寫到的景色看,詞人本來是在登高臨遠,而下片則用“不忍登高臨遠”一句,“不忍”二字領起,在文章方面是轉折翻騰,在感情方面是委婉伸屈。登高臨遠是爲了看看故鄉,故鄉太遠是望而不見,看到的則更是引起相思的淒涼景物,自然使人產生不忍的感情。“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實際上這是全詞中心。“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這兩句向自己發問,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鄉的悽苦之情,回顧自己落魄江湖,四處漂泊的經歷。捫心問聲究竟是爲了什麼原因。問中帶恨,發泄了被人曲意有家難歸的深切的悲哀。有問無答,因爲詩人不願說出來,顯得很含蘊。一個“嘆”字所傳出的是千思百回的思緒,和回顧茫然的神態,準確而又傳神。“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又從對方寫來,與自己倚樓凝望對照,進一步寫出兩地想念之苦,並與上片寂寞悽清之景象照應。雖說是自己思鄉,這裏卻構想着故鄉家人正盼望自己歸來。佳人懷念自己,處於想像。本來是虛寫,但詞人卻用“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這樣的細節來表達懷念之情。彷彿實有其事,見人映己,運虛於實,情思更爲悱側動人。結尾再由對方回到自己,說佳人在多少次希望和失望之後,肯定會埋怨自己不想家,卻不知道“倚闌”遠望之時的愁苦。“倚闌”、“凝愁”本是實情,但卻從對方構想用“爭知我”領起,化實爲虛,顯得十分空靈,感情如此曲折,文筆如此變化,實在難得。結尾與開頭相呼應,理所當然地讓人認爲一切景象都是“倚闌”所見,一切歸思都由“凝愁”引出,生動地表現了思鄉之苦和懷人之情。

全詞一層深一層,一步接一步,以鋪張揚厲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現了登樓憑欄,望鄉思親的羈旅之情。通篇結構嚴密,迭宕開闔,呼應靈活,首尾照應,很能體現柳永詞的藝術特色。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柳永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 414篇詩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爲有“黍離”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宋代·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

揚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 :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爲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爲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爲誰生。▲

宋詞三百首, 寫景, 抒情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宋代·李清照《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宋代 : 李清照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宋詞三百首, 無奈, 思念 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圞意。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終日劈桃穰,人在心兒裏。兩朵隔牆花,早晚成連理。——五代·牛希濟《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新月曲如眉,未有團圞意。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

終日劈桃穰,人在心兒裏。兩朵隔牆花,早晚成連理。 宋詞三百首, 樂府, 民歌, 月亮, 思念愛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