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糉子產於哪個時期

來源:趣味百科館 2.25W

糉子又稱“角黍”、“角糉”,由糉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漢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糉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糉子成爲端午節慶食物。食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民間傳說吃糉子是爲紀念屈原,傳說糉子是爲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糉子作爲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糉子的習俗。

糉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糉;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糉、浙江嘉興糉子爲代表。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2012年糉子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最早糉子產於哪個時期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糉屬於是“籺”的一種。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爲廣東鹼水糉。

糉籺,俗稱“糉子”,古稱“角黍”,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糉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糉子則是蜂蜜涼糉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糉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糉子成爲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有傳說糉子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誕生的,而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