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磨調是指哪種戲曲

來源:趣味百科館 2.56W

水磨調是指哪種戲曲的答案是:崑曲

崑曲被稱爲水磨調,是因爲崑曲的腔調比較細膩、軟糯,就像南方人喜歡吃的水磨糯米湯圓一樣,所以人們把崑曲稱爲水磨調。崑曲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爲“崑劇”。

崑曲發源於600多年前,由崑山人顧堅草創。到明代嘉靖年間,傑出的崑曲音樂家、改革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大膽改革,吸收了當時流行的餘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的特點,形成了新的聲腔。

崑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其流佈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爲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萬曆末年還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爲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崑曲唱腔華麗婉轉、唸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上完美的舞臺置景,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許多地方劇種,如晉劇、蒲劇、湘劇、川劇、贛劇、桂劇、越劇、閩劇等,都受到過崑劇藝術多方面哺育和滋養。

崑曲糅合了唱唸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是被譽爲“百戲之祖”的南戲系統下之一的曲種。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絃等爲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唸語音爲“中州韻”。

水磨調是指哪種戲曲

水磨調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崑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爲“崑山腔”,爲崑曲之雛形。

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崑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崑曲。之後,崑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崑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崑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崑腔創作傳奇,習崑腔者日益增多。於是,崑腔遂與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爲明代四大聲腔。到萬曆末年,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崑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爲傳奇劇本的標準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明末清初,崑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爲全國性劇種。

崑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爲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衆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崑曲腔系,成爲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至清朝乾隆年間,崑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崑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爲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崑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爲主要樂器,爲了使崑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於一堂,用來伴奏崑腔的演唱,獲得成功。

崑山腔開始其流佈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爲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佈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末年還流入北京。這樣崑山腔便成爲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