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誰

來源:趣味百科館 8.44K

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秦國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遭受着家國覆滅的屈原痛心不已,選擇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自盡。百姓們聽聞此事,紛紛划船於江上打撈屈原,卻一無所獲。爲了不讓魚蝦啃食屈原的身體,於是人們紛紛從家中拿來江團丟入江中。後來,就形成了端午食糉的習俗。

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誰

吃糉子爲了紀念誰

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

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之所以吃糉子是根據保護屈原屍首的傳說演變而來的。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爲上古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爲一體,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

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誰

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秦國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遭受着家國覆滅的屈原痛心不已,選擇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江自盡。百姓們聽聞此事,紛紛划船於江上打撈屈原,卻一無所獲。爲了不讓魚蝦啃食屈原的身體,於是人們紛紛從家中拿來江團丟入江中。後來,就形成了端午食糉的習俗。

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誰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糉、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朮、佩香囊等習俗。其中,端午食糉這一習俗由來的傳說,主要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樑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