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文化以什麼爲主

來源:趣味百科館 1.87W

大溪文化以什麼爲主的答案是:水稻

大溪文化以什麼爲主

大溪文化以水稻爲主。大溪文化約爲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是分佈於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因重慶市巫山縣大溪遺址而得名。其分佈東起鄂中南,西至川東,南抵洞庭湖北岸,北達漢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長江中游西段的兩岸地區。大溪氏族部落收割稻穀不是像黃河流域那樣用刀掐割粟、黍穗頭,也不是連桿割取,而是在田間帶莛薅拔,再捆紮成把晾曬。大溪文化居民以稻作農業爲主。在房屋建築遺蹟的紅燒土塊中,經常發現稻草、稻殼印痕。紅花套遺址的稻殼印痕經鑑定爲粳稻。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紅陶爲主,普遍塗紅 衣,有些因扣燒而外表爲紅色,器內爲灰、黑。盛行圓 形、長方形、新月形等戳印紋,一般成組印在圈足部位。 有少量彩陶,多爲紅陶黑彩,常見的是□索紋、橫人字 形紋、條帶紋和漩渦紋。主要器形 有釜、斜沿罐、小口直領罐、壺、盆、鉢、豆、簋、圈 足盤、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器蓋等。石器 中兩側磨刃對稱的圭形石鑿頗具特色。有很少的穿孔石 鏟和斜雙肩石錛。偶見長達三、四十釐米的巨型石斧。 同時,有相當數量的石鋤和橢圓形石片切割器等打製石 器。另有大量的實心陶球和空心裹放泥粒的陶響球。大溪文化流行紅燒土房屋並較多使用竹材建房。葬式複雜 多樣,跪屈式、蹲屈式的仰身屈肢葬是該文化的特殊葬俗。

大溪文化是長江中游地區瞿塘峽一帶的古文化,也是一種以紅陶爲主並含彩陶的地區性文化遺存。大溪文化遺址位於四川省巫山縣與奉節縣相連的大溪鎮,在瞿塘峽東口長江南岸與大溪河交匯處的三級臺地上,距奉節縣城15公里。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的重要遺蹟,屬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階段,是我國著名的原始社會古文化遺址之一。郭沫若先生首次把其稱之爲大溪文化。該文化類型迄今發掘的主要遺址還有:湖北宜都紅花套、枝江關廟山、江陵毛家山、鬆滋桂花樹、公安王家崗,湖南澧縣三元宮和丁家崗、安鄉湯家崗和劃城崗等10多處。國家文物部門於1958年、1975年和1976年對大溪文化遺址進行過三次發掘,發掘面積達570平方米,清理墓葬208座,出土珍貴文物1200多件,有生產工具石斧、石錛、蚌鐮、骨針等,有飾品玉石、璜等,還有藝術品空心石球、人面浮雕、懸飾等,以及內外硃色陶、戳印文和朱繪黑陶、曲腹杯、筒形瓶等器物。

類型和分期 大溪文化初步可分爲兩個地區類型。 長江沿岸的鄂西川東地區,如大溪、紅花套、關廟山等 地的遺存,可稱爲大溪類型。長期多夾炭陶,夾砂陶比 例始終很小,白陶也很少。圈足盤、陶簋多見,典型器 有彩陶筒形瓶。圈足上盛行各種成組的戳印紋。彩陶紋 飾有橫人字形紋、曲線網格紋,有的器形和彩紋,明顯 受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影響。洞庭湖北岸、西北岸地 區,如三元宮、丁家崗、湯家崗等地的遺存,可稱爲三元宮類型。夾砂陶比例大,紅褐胎黑皮陶和白陶佔一定 數量。有特徵鮮明的盤口圈足罐和筒形圜底罐。圈足盤 少,彩陶筒形瓶僅有個別發現。以通體裝飾的印紋、刻 劃紋爲特色,漩渦紋、變體捲雲紋彩陶也具特點。至今 沒有發現受廟底溝類型彩陶影響的跡象。有人認爲,這 類遺存雖確有許多與大溪文化相同的文化因素,但可能 是受大溪文化強烈影響的另一種原始文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