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

來源:趣味百科館 7.84K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了紅海沿岸和非洲東南岸。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麪。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 第2張

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襲元代的規模,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明太祖積極、主動發展與藩國的邦交關係,對周邊國家採“不侵佔”的態度,並在《皇明祖訓》中開列了十五個“不徵之國”,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爲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的理想世界秩序。有觀點認爲,明廷以此爲基礎形成了和平外交模式,影響有明近三百年。也有觀點認爲,“不徵”是明朝對內設定的最優外交目標,並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武力;明朝的目的在於以武力爲後盾,力爭以不動兵戈的方式實現威服衆邦,構建以明帝國爲中心的國際秩序格局;而具體交往模式的選取,又與交往對象在明朝外交層級中的位置有關。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 第3張

靖難之役中奪得皇位的朱棣,銳意溝通域外國家。在鄭和之前,他派遣尹慶於永樂元年(1403年)出使了古裏、滿剌加(當時尚未建國),又於永樂二年(1404年)出使了爪哇和蘇門答臘。在鄭和下西洋初期,明成祖又南征安南,將之納入明王朝版圖。“郡縣安南”之後,明朝從陸路近可制占城,遠可控滿剌加,爲鄭和後續的下西洋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西洋朝貢體系得以順利建立和鞏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