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勞分配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3.01W

意思是:根據勞動的大小進行分配

按勞分配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按勞分配

成語發音:àn láo fēn pèi

成語解釋:根據勞動的大小進行分配

成語出處:鄧小平《關於發展工業的幾點意見》:“堅持按勞分配原則。”

成語繁體:按勞分配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主語、定語;用於分配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當代成語

反義詞:按需分配



按勞分配是指什麼?

按勞分配包括哪些

首先要明確的是,按勞分配存在於公有制之中。它包括工資、薪金、獎金、津貼等。集體所有制中農民的勞動收入也屬於按勞分配。建議你看看大綱版高一教材第二課中關於分配的內容。

按勞分配收入到底包括哪些?

首先要明確的是,按勞分配存在於公有制之中。它包括工資、薪金、獎金、津貼等。集體所有制中農民的勞動收入也屬於按勞分配。建議你看看大綱版高一教叮第二課中關於分配的內容。

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分別包括什麼

按勞分配存在於公有制之中。它包括工資、薪金、獎金、津貼等。集體所有制中農民的勞動收入也屬於按勞分配。建議你看看大綱版高一教材第二課中關於分配的內容。

按生產要素分配:主要是發生在私營和外資經濟中。意義是爲了:1,體現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等其他方面的尊重。2,利於讓一切勞動,知識,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 還有:生產要素主要是:資本+技術+勞動+管理+土地

按勞分配是什麼意思

社會主義社會個人生活資料的分配原則,即國家或集體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分配給個人生活資料。

按勞分配的主要內容有

按勞分配原則是指把勞動量作爲個人消費品分配的主要標準和形式,按照勞動者的勞動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貫徹按勞分配原則,是 ***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

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產物,又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是對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這個原則對於調動勞動者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建設社會主義,有重大作用。由於勞動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實際上是不平等的,這是一個“弊病”,但在社會主義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反對平均主義,選擇合適的按勞分配的形式。

按勞分配的‘勞’什麼意思

按勞分配是指“國家或集體按照勞動者提互的勞動數量和質量分配給個人生活資料”。

所以這個“勞”指“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簡單講就是所付出的勞動。

按勞分配除了包括國有企業還有哪些

按生產要素分配。

按勞分配是針對與國有性質的企業來說的。因爲我國存在非公有制的經濟形勢,就存在非按勞分配,即按生產要素分配。

在個體經營裏,有按個體勞動的成果分配,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歸個體勞動者所有。

在私營企業或外資企業裏,有按資本要素分配,就是債權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紅、債券股票交易收入;有按勞動要素分配,實際就是在私營企業中的按勞分配;有按技術、信息要素分配,就是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術和信息資料取得的收入;有按管理要素分配,是管理人才評介管理才能在經營中的貢獻參與分配。

按勞分配與按勞動分配的區別,以及按管理分配是指什麼?? 10分

第一 按勞分配還是按需分配都是分配的一種

第二 你可以以問下相關的管理機構 按照相關的年薪來分配

第三 一般企業的領導的工資都很高

第四 具體問下相關的當地相關部門 如果是勞動的問題可以問下當地社會保險中心 電話12333

第五 祝福你工作順利 事業發達 生活安康 家庭幸福

附帶說明 建議你多買商業保險作爲補充和提高

按勞分配、按勞動分配和按勞動力分配怎麼區別?

按勞分配是公有制經濟下實行的分配方式,只存在於公有制範圍內。

按勞動分配就是憑勞動取得的收入,包括:按勞分配、按勞動力要素分配、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等。

按勞動力要素分配是在私營和外資經濟中存在剝削的經濟形式中,主要表現是私營和外資經濟中的工資。

一、按勞分配是按勞動要素分配中按付出勞動的多少進行分配的形式,是按勞動要素分配中的情形之一。

二、按勞動分配是指在私有制條件下,根據各勞動要素對利潤的貢獻而進行的分配,如勞動工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按勞動要素分配的情形下,提供生產資料、勞動工具的與提供勞動一樣都參與分配。

三、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除按勞分配以外,還存在着多種分配方式。具體有:

1、按勞分配以外的勞動和經營收入。主要是指個體勞動者和農村專業戶的個人收入。

2、按勞動力價值分配獲得的收入。主要是在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工作的勞動者得到的工資收入。它實質上是勞動者出賣勞動力商品獲得的價值或價格。

3、資產收益。主要指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和個體經營者獲得的資產收益,如紅利、股息、利息和分享收益。

4、社會成員提供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獲得的收入。包括憑藉知識產權、技術轉讓或入股、信息諮詢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5、按資本分配得到的利潤收入。主要指我國私營企業主和外資及港澳臺投資的企業中的企業主按資本獲得的利潤收入。

6、此外,還存在國有企業的承包者和租賃者通過按經營成果分配獲得的收入,一些社會成員通過國家和社會公平原則進行福利性分配而得到的一些收入,以及分享風險收入等。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個人收入的多種分配方式,在實踐中是相互交叉、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的。上述的一些分配已經超過了個人消費品的分配範圍,所分得的收入包含了用於資金積累,擴大再生產等內容。因而,這實際上已不僅僅是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方式,而是個人收入分配方式。

按勞分配的意思是什麼?

【拼音】 àn láo fēn pèi

【解釋】 根據勞動的大小進行分配

【出處】 *** 《關於發展工業的幾點意見》:“堅持按勞分配原則。”

【例子】

【相關】百度“按勞分配”

按勞分配的含義闡述

按勞分配的核心是“勞”,但是,對“勞”卻有不同的理解。在一般教科書中,“勞”首先被理解爲個體的“勞”,其次被理解爲勞動本身,再次被理解爲只有複雜簡單之分,而沒有優劣之分。這樣的理解,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施按勞分配原則,是很不利的。這種理解,也是一些職工對按勞分配產生疑惑的根源。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實際上國家是一個大企業,不同的職工在不同的工廠裏,但實際上仍然是國家這個大企業的一分子。那時,按勞分配是由國家進行的,每個職工都是平等的,因而把“勞”理解爲個體的“勞”,尚有某種合理成分。改革開放,國家不斷向企業放權,最終使企業成爲獨立的法人。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進行按勞分配,面對的不再是職工個體,而是企業。因此,再把“勞”理解爲個體的“勞”,就很不妥當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勞”首先應當理解爲是企業的“勞”。國家通過宏觀管理這隻“手”,市場通過“看不見的手”,共同對企業進行按勞分配。企業“勞”越多,獲得的分配也就越多。一方面,國家和市場對企業進行按勞分配;另一方面,企業對職工也要進行按勞分配。在企業內部,“按勞分配”之“勞”就是個體的“勞”。由於管理模式不同,企業也可能只對車間、班組進行分配,但職工最終獲得的分配還是按自己個體的“勞”計算的。如果企業的“勞”不多,個體的“勞”再多,個體也難以獲得較大的分配物。事實上,甲廠高級工程師的收入不如乙廠工人,丙廠勞模的收入不如丁廠守門人的情況,在現實中隨處可見。如果我們不把“勞”既理解爲企業的“勞”,又理解爲個體的“勞”,就難以解釋這種現象,職工的疑惑也就難以消除。當然,上述“不平等”現象需要國家採取措施,予以調整。不同企業之間收入差距過大,不利於調動職工的積極性。

按馬克思的本義,按勞分配之“勞”,是指一般勞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理解爲具體勞動。與其理解爲勞動本身,不管是具體勞動還是一般勞動,不如理解爲勞動成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本身往往難以進入市場進行交換,從而獲得分配之物。勞動成果直接進入市場,成果越多,可以通過交換獲得越多的分配,從而體現按勞分配原則。即使是在企業內部,由企業對職工個體進行的按勞分配,也應按勞動成果進行。勞動有有效勞動、無效勞動之分,有一般勞動、具體勞動之別,有複雜勞動、簡單勞動之異,其區分和計算都是相當麻煩的事,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勞動成果是勞動的最終體現。有效勞動多,勞動成果就多。勞動成果一旦作爲商品,本身就體現了一般勞動。勞動成果科技含量高,反過來證明其複雜勞動含量高。因此,按勞動成果進行分配,應是按勞分配題中之義。按一般教科書的說法,按勞分配的“勞”是指勞動者提供給社會的勞動數量和質量(不是指勞動的優劣程度,而是指勞動的複雜程度)。勞動數量按時間計算,而勞動質量即複雜程度卻無法計算。事實上,勞動不僅有數量之分,不僅有簡單複雜之別,而且還有優劣之差異。社會需要並認可的勞動,纔是有效勞動。可是勞動的優劣是無法通過勞動本身來判定、來計算的,只有通過勞動成果來判定和計算。勞動成果體現爲產品或服務,既有數量屬性,又有質量屬性,而且可以直接接受社會的檢驗,其對分配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按勞動成果分配,才能將按勞分配的原則真正落到實處。 我們首先來看是“誰”在對企業進行分配。不可否認,國家依然掌握着對企業進行分配的相當大一部分權力。國家通過財政政策,抑制企業其他要素參與分配的比例,提高企業勞動要素參與分配的比例,對那些吸收勞動力數量多、質量高的企業實行某種傾斜政策,等等,都體現國家對企業在進行按勞分配。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分配的主要不是國家,而是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僅就產品(服務)市場而言,“看不見的手”,本質上是對產品(服務)進行分配。也就是說,是按勞動成果進行分配。當然,由於勞動成果有一個是否被市場接受的問題,市場進行的“按勞分配”包含變量也較多。但是,我們所說的勞動是有效勞動,那些不被市場接受的勞動成果,實際上是無效的。無效的勞動或勞動成果不能參與分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如果排除其他因素,將市場界定爲一種理想狀態,那麼可以說,市場對企業進行的按勞分配是最充分的。

企業對職工進行的按勞分配,是在扣除了馬克思所說的全部扣除,再扣除其他要素參與分配的份額之後進行的。不同的企業可能採用不同的分配方式;計件、計時、獎金可以同時採用。改革開放以來,平均主義逐漸被打破,按勞動成果進行分配已逐漸形成制度。20世紀70年代筆者當工人時,一個師傅技術水平差,手腳慢,一天做一臺產品也要搞到晚上十一二點(我們一天可以做兩臺產品),竟被工人評爲勞模、“鐵人”,受到嘉獎。如今,像他這樣的人在企業裏再難混下去,下崗的可能性最大。由於改革的滯後和歷史的慣性,國營企業的按勞分配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較而言還不如其他類型企業搞得好,因而束縛了職工的積極性,一些能幹人紛紛跳槽,就是例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是按兩個層次進行的。不同企業之間的職工,即使其付出的勞動是相同的,甚至其勞動成果也是相同的,但所獲得的分配卻不相同。現實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甲廠的高級工程師的收入還不如乙廠的清潔工,丙廠的勞模的所得還不如丁廠的學徒工。在工廠時,有好幾個師傅給我提出這種問題,使我無法回答,這也是我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最初動因。

雖然上述現象存在有其合理性,但從社會角度來看,不同企業之間的相同勞動及相同的勞動成果,畢竟是平等的。相同勞動及相同的勞動成果在分配上的懸殊差距對按勞分配原則是一種衝擊,也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因此需要國家通過法律的、行政的各種手段加以調整,例如規定最低工資標準,對高收入者徵稅,對低收入者給予補貼等等。隨着勞動力市場的逐步完善,職工可以自由流動,上述現象的尖銳性將逐步得以緩解,但卻不可能完全清除。 隨着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參與分配已經越來越普遍,並且也越來越得到人們普遍認同。我認爲,知識是作爲腦力勞動的成果參與分配的,也是一種按勞分配。我們知道,一般的勞動成果(產品或服務)只能使用一次(或曰一個壽命週期),只能供一人或一個社會羣體使用,因而這種勞動成果也就只能一次性地參與按勞分配。知識作爲一種特殊的勞動成果,從理論上講,其使用的範圍、時間和頻次具有無限性,除非有更新的知識將其代替、淘汰、推翻。所謂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勞動成果的享用者對勞動成果的所有者支付的報酬。享用者越多,支付的報酬也就越多,一般的勞動成果是以其數量來爭取其享用者的,例如工廠可以造出成千上萬臺電視機,以爭取成千上萬的消費者,每個消費者都要向工廠支付報酬。電視機是複製的,每複製一次,都要支付相同的勞動,因而每一臺電視機只可能獲得一次報酬,企業和參與電視機制作的職工也只可能憑自己的勞動成果參與一次按勞分配。知識這種特殊的勞動成果雖然也需要一定的載體,其載體也需要複製,但其本身卻不需要複製,不需要再付出新的勞動。不管有多少消費者,只要他購買知識產品,他就要支付報酬。也就是說,不需要複製的知識,可以參與無數次的分配;一次性的腦力勞動成果,可以無數次獲得報酬。這不僅不是對按勞分配的否定,恰恰是按勞分配符合邏輯的發展。專利、發明、科技成果等作爲股份,參與企業的分紅,實際上體現了按勞分配的原則。肯定這一點,有利於知識經濟的發展。

強調按勞動成果分配,是否會造成兩極分化、貧富懸殊呢?我們不應忘記,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裏一直強調,按勞分配實際上仍然體現了資產階級權利。在共產主義到來之前 ,只能按照某一客觀尺度進行分配,這種分配只能是一定程度的合理。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根本的任務是發展經濟。按勞動成果分配,有利於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也更能體現經濟還不發達或還未充分發達社會的公平。至於因此引起的收入差距,則需要國家來進行必要的調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