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觀後感

來源:趣味百科館 5.24K

百家講壇觀後感:

百家講壇觀後感

戰國七雄,爭鋒並起,而最後卻只有秦國橫掃六合,統一天下,那究竟是什麼原因秦國能夠在衆多諸侯中統一天下呢?帶着這些疑問,我便在百家講壇看了王立羣讀《史記》的節目,在看節目時,我彷彿遨遊在歷史的海洋裏,在尋求知識的奧祕,我回到那羣雄並起、諸侯混戰的世界裏,揭開歷史的面紗,學習成功的祕訣。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爲,要想讓人生有些光彩,必須具備四個‘行’:一、自己要行,二、要有人說你行,三、說你行的人得行,四、你的身體得行。”王立羣老師所說的話時常在我的腦海裏迴盪着,人生要想成功,首先要相信自己,信心是很重要的,也必須要得到別人的認可,這樣才能在人生中綻放光彩。

百家講壇精品專輯

百家講壇劉心武揭祕紅樓夢《劉心武揭祕〈紅樓夢〉》是著名作家劉心武在CCTV所作的紅學系列講座及其出版的同名書籍,這也是他多年研究《紅樓夢》的心血結晶。他從“金陵十二釵”中的秦可卿着手,詳細考證了書中各人物的生活原型,復原了《紅樓夢》誕生時的時代風貌。457.5萬44百家講壇(上)62.4萬34百家講壇曾仕強《易經的奧祕》聽更多請搜《多人有聲劇:百部小說裏的中國史》百家講壇易經的奧祕簡介:《易經的奧祕》一書根據曾仕強教授在《百家講壇》的同名講座整理而成,除了播出的內容之外,還插入了大量的圖片和語錄,以及電視上未播出的部分內容。這是一本《易經》的入門書、導讀書,本書的讀者對象不分年齡、不分職業、不分文化層次、更不分高低貴賤,所有讀者都可以輕鬆自如的學習《易經》這門古老而神祕的智慧經典;從中獲得的智慧必將終生受益!凝聚着中國古聖先賢古老智慧的《易經》,曾被誤解爲就是一本算命的書。其實,算命只是它最小的用途,那麼《易經》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呢?神祕的《易經》,也稱《周易》,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容易的書,是解開宇宙人生密碼的寶典。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努力探索着宇宙人生的奧祕,但是直到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仍然沒有破解宇宙的祕密,難道我們的老祖宗,在幾千年以前就做到了嗎?什麼是《易經》?什麼是陰陽?什麼是太極?什麼是八卦?《易經》還給了我們三把鑰匙,這三把鑰匙都是什麼?我們又如何才能夠讀懂《易經》?而懂了《易經》的道理,對於我們的人生會有什麼意義呢?現代人又如何利用《易經》的原理來趨吉避凶呢?且聽曾仕強教授娓娓道來,爲您解開《易經》的密碼,揭開《易經》神祕的面紗……1138.6萬15百家講壇|康震講蘇軾318.0萬10

《百家講壇》觀後感

《百家講壇》是中國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一款著名的科教講座式欄目,該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等各個方面,逐步發展至今,現多以文化題材爲主,並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其演播風格與學術性的理論研究相比較爲平易,同時亦追求內容的學理性與權威性,力求雅俗共賞。下面是我爲大家帶來的《百家講壇》觀後感,歡迎閱讀。

【篇一:百家講壇觀後感】

我對宋史很不瞭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於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xxx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雲》之《康王趙構》,聽着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雲》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麼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瞭解,而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於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嘆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瞭解他們後,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老師說,事物應該一分爲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岳飛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雲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彷彿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爲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併爲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篇二:百家講壇觀後感】

今天,我看了趙玉平教授的“百家講壇”之“跟司馬懿學管理”的(1、2、3)篇,受益無窮。在這裏,我認識了司馬懿的足智多謀、爲人謹慎、毫不馬虎,對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來,毫不慌亂,能仔細認真地思考,鎮定無比。對待領導,謙虛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爲他做事細心認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斷升官,以前像是一棟房子的一根水管,現在像是房子頂天立地的一根樑,真是“以前靠着牆,現在頂着房”啊!

他不但十分會用兵,而且能猜測別人的想法,無所不能,所以屢戰屢勝,霸氣凌人,用一個詞來比喻他的性格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講壇裏,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轉彎!可以人往前走,頭往後看。我還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殺他,竟然裝做夢裏殺人!事情是這樣的:曹操當了丞相,興奮不已,但是他怕有人會在夜裏來此殺他,就對他的手下說:“我最近不知得了什麼病,經常夢見我在夢裏殺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覺,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蓋好來,他聽到了聲音,“刷”的一聲拔出劍,眼睛還閉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腦袋給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見他殺的人,還一直在裝,問其他人,說:“誰殺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說是他自己殺的,他就對他們說,沒辦法,他會夢中殺人。這起到了殺一儆百,殺雞儆猴的作用,讓別人不敢靠近他,這也充分的體現了曹操這種多疑的心。

百家講壇裏講的都十分有道理,我還要去看咯,拜拜!

【篇三:《百家講壇》觀後感】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羣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麼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一個關於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爲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係。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裏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着,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採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一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係着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篇四:百家講壇觀後感】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目已經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這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羣教授講的“王立羣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闢的講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瞭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爲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說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衆所周知的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統一車軌、修建馳道和水路等等。並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於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後非常後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和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稅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說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衛了領土,並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蹟,卻也埋葬了無數的生命,家喻戶曉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羣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焚書”應該是指焚燒經書,“儒”並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書,坑術士”,這是後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知道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爲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目呢?那麼每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

【篇五:觀《百家講壇》有感 】

今年寒假,我爲了增長知識,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啓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樑…… 它帶領着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瞭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瞭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瞭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知道了不少,本以爲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爲《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誇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後才知道真正的三國並不是那麼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裏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武武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曆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現在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羅貫中爲了使《三國演義》更加的好看,而胡編亂造的。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祕紅樓夢》;王立羣的《品漢代風雲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儘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篇六:百家講壇觀後感】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把孔子的《論語》詮釋給世人,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真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她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人生在世,面對生活、工作的種種不公,除了檢討自己“三省吾身”之外,或行我們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談到孔子“仁者不惑”時講到,“你寬容一點,其實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對那些“利”字當頭的人,或許我們更應該坦蕩處之、平淡視之、淡漠待之,正所謂有容乃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裏面所教給我們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從一開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尊重每一個人,稍微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這一點非常像禪宗裏面所說的一個境界,禪宗說這個人間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是這樣七個字。也就是說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就是你內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海闊天空。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爲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淨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啓迪。與友寬容,與同事寬容,與親人寬容,與生活中一切給予寬容,播種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我想收穫的就是一種熠熠生輝、一種和諧的美。寬容是人生的哲學,但更是一種境界吧。

【篇七:百家講壇觀後感】

《百家講壇》觀後感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裏面給我們分析了書裏的內容,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魯智深系列裏拳打鎮關西那段。我最喜歡的是描寫魯智深打鎮關西的那段話。

那段話是這樣寫的:“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又只一拳,太陽穴上正着,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魯達看時,只見鄭屠挺在地上,口裏只有出的氣,沒了入的氣,動撣不得。”這段話讓我記憶猶新。鮑中山教授講,它把魯智深打人的情節描寫得生動具體。魯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裏面“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把那血肉模糊的畫面描寫了出來。

鼻子,是用來聞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纔會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第二拳在眼睛那裏,“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來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陽穴上。“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打到了太陽穴上,又會怎樣呢?磬兒、鈸兒、鐃兒的聲音都出來了。爲什麼《水滸傳》裏每寫到搏鬥廝殺的地方,總寫得很血腥呢?鮑中山教授說,作者施耐庵生長的時代,戰火不斷,充滿了戰爭。所以他纔會把廝殺的畫面寫得那麼血腥。我們一定要熱愛和平,制止戰爭,世界纔會更美好。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還讓我更喜歡看書,喜歡瞭解歷史。我以後一定要多看《百家講壇》。

【篇八:百家講壇觀後感】

回家有一段時間了,除了和哥們在一起抽菸,侃大山,就是看電視了,說實在的啊,電視上是真的沒有什麼好節目啊,電視劇還是以前那幾個,翻來覆去的,這幫電視臺也不知道煩不煩,一部春光燦爛豬八戒,每次放假在家看電視都能看到它,或許是它足夠經典吧,可是再經典的看來看去,真是倒胃口!

拿着遙控板,把所有的電視臺循環一遍,就是鎖定不了要看的節目!前些日子,也就是幾天前吧,CCTV10的百家講壇把我吸引住了(真是不容易啊),那裏正在由北師大第2附中的高級教師 紀連海 (當時我懷疑他跟他要講的主人公有血緣關係,要不然他怎麼研究的那麼透啊?!) 正說紀嘵嵐。提起紀嘵嵐,估計很多人會想到由張國立,張鐵林,王剛這個鐵三角傾力奉賢的鐵齒銅牙紀曉嵐123。但是紀老師口中真實的紀曉嵐可是 跟電視熒屏上的紀曉嵐出入很大啊,可以說的上是天上地下,也正是這點把我牢牢的固定在了CCTV10的這個百家講壇的節目中,我每天例行公事般的12點45準時收看,晚上的重播也不放過!

其實當百家講壇這個節目開門見山的指出很多紀曉嵐本人跟電視上的他截然相反的事實的時候,我並不覺得意外,畢竟電視劇是門藝術,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這裏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誇張。但是當把這些事實再跟電視劇裏的情節一對照,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既能加深對紀曉嵐這個歷史人物的瞭解,又能鍛鍊一下自己的思維,何樂而不爲呢?!

首先,電視劇裏張國立塑造的紀曉嵐是個剛正不阿的大臣,但是真實的紀曉嵐呢,走漏風聲,阻止朝廷抄查盧見曾,剛開始還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他何必救盧給自己找麻煩呢,後來明白了,他的大女兒嫁給了盧的孫子盧蔭文,且不說他和盧見增有親戚關係,就算他不爲這個救盧,他也得爲他的女兒着想吧,萬一乾隆一怒之下對盧見增株連九族,老紀的大女兒肯定也會上斷頭臺的,所以他必須救他女兒的,無論是看在他與盧是親戚的關係,還是爲了救他的女兒的父母心,他這樣做是符合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親情至上的一種爲人處世的宗旨吧!在我們國家最不好還的債是親情債,最不好過的關也是親情關,歷史上的那些在官場上鐵面無私,六親不認的大臣能有幾個,或許會想到包拯,那也是個藝術塑造的人物,一切都是未知的。

紀連海說過這麼個紀曉嵐的諷刺別人的故事,一箇中書科想請教他對個對子,上聯是:水部失火,金XX大興土木!這個中書科是南方人,但是卻長的像北方人,紀就對:南人北相,中書科什麼東西!你說可氣不可氣啊!而鐵齒銅牙紀曉嵐裏面對這個也有描述,但是不是這樣的,對於這個細節我記得很清楚的,電視裏面是和申給紀出的這個上聯想刁難一下老紀,老紀看看和申,張口就說:北人南相,和中堂什麼東西!哈哈,當時和申這個大貪官立馬無語ING!

唯一遺憾的是,關於老紀的故事要到3月才能繼續了,那時候我就開學了,看不上了,我也無語ING!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爲大家收集的關於百家講壇的觀後感(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1

我對宋史很不瞭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於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袁騰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雲》之《康王趙構》,聽着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雲》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麼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瞭解,而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於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嘆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瞭解他們後,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老師說,事物應該一分爲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嶽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雲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彷彿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作爲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併爲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2

放假回家的時候,爸媽推薦我有時間的時候看看中央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欄目。

對於這一個節目,我以前就有耳聞,前幾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師品三國,于丹老師講論語,講的很好,很爲人津津樂道,也成了一段時間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因爲上學,所以看電視少。趁放假的時候這纔有機會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

我一開始看的是趙玉平老師講的《劉備的謀略》,才聽了一會我就入迷了。趙老師的語言很風趣,而且很接地氣,時不時地以古論今,讓人聽了不乏味,不僅學習了知識,更是一丁點也不覺得的累。

我聽了一集又一集,很感興趣,一直到飯點了,爸媽叫我吃飯的時候,還有點戀戀不捨的按了暫停。

吃飯期間,我和爸媽聊起來剛剛聽到的新知識,把其中評論劉備,呂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們自身還有周邊人聯繫起來。看得出來,爸媽聽的也很開心,也許,他們也覺得這個欄目對於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窺一斑而知全貌,雖然我纔看了一個老師所講的,但我真覺得《百家講壇》是個特別好特別好的節目。以前學歷史,就覺得是老師一行行地對着課本念,留一些知識點,感覺很枯燥,而通過這個欄目,這些老師如此精彩的講解,一下子發現歷史真的是太有趣了,聽那些偉大的古人的事蹟發現他們也是和我們一樣真實的普通人,卻是比我們更勤奮努力,以銅爲鏡正衣冠,以史爲鏡知興替,這個欄目讓我更深地明白了這些字裏行間的意義。

大愛《百家講壇》,希望這個欄目越辦越好!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3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當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爲什麼當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是因爲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他天下就會動亂。殺了齊王和太子後,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員大將去找皇帝要兵權。當時,皇帝和幾個大臣在划船,看見一名全副武裝的將士來到他的面前,就被嚇着了,明白了此人的來意,但皇帝還是故作鎮靜地問他:你來幹什麼?此人就說外面有人生亂,請你把兵權交給秦王,讓他來統一安排,全部聽從他的指揮,旁邊兩位大臣也幫李世民說好話,皇帝沒有辦法,也只有交了兵權。

從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讓了,因爲當時兵權就等於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帝。李世民當上了皇帝,衆說紛紜,有的說是他篡位,有的又說是繼位。史書是史書,說法歸說法,我認爲李世民的做法是錯的。因爲他不應該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殺兄囚父。雖然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失去了手足、父子親情。

百家講壇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欄目。從紀連海的《正說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國》。這幾天我就關注着于丹教授的《論語》。《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與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孔子說,一個人要有人格的尊嚴。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爲冤冤相報何時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說那是一種浪費。是對人生的浪費。試想,人家很對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負重,還在那裏對他人寬容,忍讓,會讓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這樣會讓那個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爲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纔是你應該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說的文言文給予大家解釋得惟妙惟肖。讓人容易懂得爲人處世道理,她講述的人生哲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認真做着筆記。

我需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因爲在我的面前總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處理爲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其實,身爲教師不光要看看。學生們也可以看看答案補充

紀連海講的《紀曉嵐之謎》最好看,通過《紀曉嵐之謎》我知道了紀曉嵐先當官,然後犯了錯誤,被髮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寫了好多好多文章,後被編成《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在新疆待了兩年,因爲要編《四庫全書》,又被調回到北京。《四庫全書》編了十年,編書特別辛苦,十年中還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紀曉嵐沒死。這部書總共寫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國的七個地方,有北京頤和園,北京故宮,臺北,瀋陽等。後來,有幾個地方的書因爲外國人的侵略被燒燬,還有幾個地方的書全部保存到現在。通過這個講壇,我的腦子裏又增加了許多知識。

我想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也登上講壇,爲大家講知識。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4

在這個假期裏,我在電視這個萬千世界裏觀看到了一個使我受益匪淺的節目——《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是由錢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說了《三字經》中的奧妙。

其中,我觀看了第5集,這集是講孝和悌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它們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錢教授說:“百善孝爲先,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來,都有很多兒女都很孝順父母,在這個節目中,錢教授告訴了我們一個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裏的黃香在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父母了。在炎炎夏日裏,爲父親扇涼枕蓆;在天寒地凍的時候,黃香躺在父親的牀上爲父親溫暖被褥,父親睡在暖洋洋的牀上,小黃香卻渾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還有一樣重要的是“友愛兄弟”,《三字經》裏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小孔融四歲就學會禮讓和孝悌,學會把好的給別人,把壞的給自己,令人動容。

看了這個節目,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孝和悌是永恆的,不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它應是人人都具備的東西。這時,我回想起平時在生活中老和別人斤斤計較,什麼事都不讓別人,傷了人家的心!從今以後,我要孝順父母,關愛他人,做個新一代的小黃香!

讓我們做個有愛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個這樣的孝道之人,那麼你就會擁有用不盡的財富!

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義的電視節目,那麼你一定會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5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羣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麼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與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一個關於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與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與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爲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與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係。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裏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着,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採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一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係着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6

今天看的是百家講壇的錢文忠教授的《三字經》———古代兒童的啓蒙教育讀本。講的是人之初最基本的做人學習道理,淺顯有趣。

兒時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澈,是非對錯,應該與不應該,都是那麼的顯而易見。好人與壞與就像小白兔與大灰狼般無可爭議。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運動。那時的未來就像1+1=2那麼簡單。就算看不見,但我至少知道只要我積極向上,未來一定是伴着鮮花有綠草,森林也有湖泊。只是做人做的越來越久,玻璃世界早已蒙上灰層。芸芸衆生,與所有人走一樣的路,看一樣的風景,從眼眼到心靈都麻木了。心中已沒有白與黑,而取代的是灰,數不盡的灰色,灰的白,灰的黑,灰的藍,灰的金,灰色的一切。灰色就是讓人食之無味,丟之可惜的東西。做人做的真是夠久了,需要放棄一切觀念,從最初的出發點,重新審視自己。

三字經講到,“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 五常是爲人做事最基本的法則,意思是說,做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仁-仁愛,義-得體,禮-合乎規範,只有在前三者掌控下的智-明辨是非,信-專一守信纔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生活的太久,會忘記和混淆世界。今天又看到三字經,然後再回頭想想。撇開一切,原本是人最可貴的東西,爲什麼會蒙塵?

生活太久,就好像生活在一個皇帝的新裝一樣的故事裏,真理遠離了生活,而我也隨風飄浮。

太久沒有讀書了,太久沒有審視自己,聽到了三字經的故事,兒時的感覺又來了,於是重新認識自己。於是有些灰灰的人重新亮了起來。有些灰灰的人重新黑了下去。於是自己白的部份冉冉升起,黑的慢慢沉澱。爲了自己,決不改變自己,

在這個世道上,已再無偶像,道貌岸然的他們已像炭一樣沉下去,熄滅一盞又一盞我的燈。但是我還是保留那雙期待和尋找的眼睛吧,心中的偶像,僅僅是可以從始至終,保持人格一致的人。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7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裏面給我們分析了書裏的內容,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魯智深系列裏拳打鎮關西那段。我最喜歡的是描寫魯智深打鎮關西的那段話。

那段話是這樣寫的:“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又只一拳,太陽穴上正着,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魯達看時,只見鄭屠挺在地上,口裏只有出的氣,沒了入的氣,動撣不得。”這段話讓我記憶猶新。鮑中山教授講,它把魯智深打人的情節描寫得生動具體。魯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裏面“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把那血肉模糊的畫面描寫了出來。

鼻子,是用來聞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纔會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第二拳在眼睛那裏,“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來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陽穴上。“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打到了太陽穴上,又會怎樣呢?磬兒、鈸兒、鐃兒的聲音都出來了。爲什麼《水滸傳》裏每寫到搏鬥廝殺的地方,總寫得很血腥呢?鮑中山教授說,作者施耐庵生長的時代,戰火不斷,充滿了戰爭。所以他纔會把廝殺的畫面寫得那麼血腥。我們一定要熱愛和平,制止戰爭,世界纔會更美好。

我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百家講壇》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還讓我更喜歡看書,喜歡瞭解歷史。

我以後一定要多看《百家講壇》。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8

百家講壇是我在科教頻道中最喜歡的欄目之一,可以說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講人們在講壇上繪聲繪色、揮灑自如地講述着,時常讓我沉醉其中。

在商傳先生的《永樂大帝》中,我看見了一代明君的成長、發家,在靖難中奪得皇位,君臨天下,治國安邦,御駕親征,直至踏上最後的征途,結束他輝煌的一生。

我又在《漢代風雲人物》中認識了忍辱負重,熟讀兵書的偉大軍事家、戰略家韓信,爲他的命運扼腕;瞭解了知人善任,禮賢下士,善於聽人勸告,總是問“爲之奈何”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 ;見識了勇猛過人,力能扛鼎,在鉅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最後因爲政治糊塗,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

在蒙曼的《武則天》中,我見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宮、出宮,及再次入宮,由天真的少女蛻變成叱吒風雲的女王,勵精圖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錢文忠娓娓道來,在一個個小故事中,《三字經》、《弟子規》也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

周思源正說三國人物,揭示了許多歷史真相——劉備並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鞭打督郵居然是出自於劉備之手,周瑜並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他反而是一個豁達、心胸寬廣的人,也沒有總在諸葛亮之下。相反,諸葛亮在歷史上只是一個無名小輩,他幾乎成爲《三國演義》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爲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讓我在娛樂中培養了對歷史的興趣。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9

我們班一起看的這個節目,感覺相當精彩。因爲《百家講壇》是一個老少皆宜的節目,在這裏,教授們幽默風趣,繪聲繪色的演講,常常使我們在快樂中收穫知識。

以前我看過了《百家講壇》的一個系列片,是《跟司馬懿學管理》,主講是趙玉平。其中的兩個故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計”這個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別人看了這個故事,都只爲諸葛亮的機智勇敢而稱讚不已,但誰會想到站在司馬懿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的一個特點——謹慎。他是因爲害怕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己和十五萬大軍,被僅僅擁有兩千餘人給嚇走了。這足以看出司馬懿的謹慎,如果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絕對不會去冒險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領死工資過日子,積攢下來的錢,要麼存銀行,要麼買國債,連房子有時都怕貶值不敢買。相反就是一些敢於投資的人,這種人佔社會的小部分,寧可傾家蕩產也要搏一搏,這種人要麼落入人生中的最低谷,要麼一舉成爲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這種人是敢於冒險的。司馬懿就是現在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當他聽說諸葛亮的實際兵力時,就像一個不肯投資的小市民,當聽說自己不肯投資的東西現在能夠賺一大筆錢一樣,腸子都悔青了。

司馬懿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忍耐。《三國演義》裏的故事是這樣的:諸葛亮爲了激司馬懿出戰,於是便給司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馬懿的部下紛紛要求出戰,可是司馬懿卻忍住了,一直等到諸葛亮死,司馬懿才放心大膽地調兵攻擊。

同樣,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司馬懿是個能幹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縮。,有時能有大丈夫的氣概,有時又能給人裝孫子,等積蓄了足夠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翻在地,反咬一口,這種人,用“心狠手辣”來形容毫不爲過,可正是這種像司馬懿一樣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當今社會纔是幹大事的人。

百家講壇的觀後感10

在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收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是由教授于丹講的《論語》。她在這裏講述瞭如何以道德的觀念,來對待人生。對待身邊的一切事情。聽着她的演講,我一次次地感悟着。暢想着……於是我寫出了自己對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論語》就是講道德的,

剛纔看到了中央電視臺播發的對待中國遊客提出了幾條建議和意見,讓大家遵守道德的規範,其實這些建議都是在《論語》裏說過的話,也是孔子讓人在小時候樹立的禮貌行爲。如果我們在小時侯都能學學"論語","論語"是孔子教弟子在課堂上的課堂筆記,後來讓學生們整理出來的教材。其實如果這些良好的品德就會從小樹立起來。那麼每個中國人的素質就會提高一些。就不會有說隨地吐痰和出口不遜的事情出現。于丹教授說:學論語對創造和諧社會有着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當前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播放學習論語的原因。

論語裏述說的就是要學會感激。于丹教授說:學會了感激,就學會了如何樂觀的生活。她還說:如果你對經常爲一些小事流淚,那麼你就看不不見星星和太陽。對世界上的萬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單調,而會顯得更加美好。一個人要懂得學會感激,感激是一個人應樹立的美德。也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素質。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是啊,我認同于丹教授的觀點,也同意論語裏說的哲理性的話語。我認爲:要記住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錯,那是一種豁達和寬容的體現。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心胸就會是寬廣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你的胸懷是無比的寬大。

人生是一場戰鬥,需要你有技巧,讓你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講壇觀後感

2017年百家講壇觀後感怎麼寫?以下是我整理的相關範文,歡迎閱讀。

2017年百家講壇觀後感一

我每一天看電視最愛看什麼呢最喜歡什麼呢說出來可能大家也是喜歡的,音樂、小品、相聲、電視劇但是,近一年多時間以來,我卻十分喜歡中央電視臺十頻道的電視了,如“百家講壇”、“探索發現”、“走近科學”、“人物”最讓我期盼的還是“百家講壇”了,差不多天天關注。

易中天的品三國、王立羣的讀史記、紀連海的正說鰲拜、孫立羣講李斯、閻崇年談清史、馬瑞芳說聊齋、劉心武新解《紅樓夢》、于丹的《論語》心得、隋麗娟的說慈嬉太多太多了,真的是無法一一列舉。

而我看了這麼多專家教授的論述評說,心裏除了崇拜,那就是還有一點點心得,唉,實在是羞於寫出,我明白我看了這麼多,有些也沒有完全看懂。

三國時代,那但是人才輩出,劉備作爲漢室後代,三國演義小說將他做爲正方寫,曹操、孫權相對就以反方呈現,但是縱觀三國,留給後人欽慕的還是曹操的魅力,他能文能武,卻被後人視爲奸雄,有人說曹操爲人奸詐、篡漢、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就是這麼的評價,讓一千多年的曹操被後人憎恨,之後在20世紀,魯迅提出了對曹操的看法,第一個爲曹操翻案的人就是魯迅,直到這天,人們才從《史記》、《後漢書》,得知一個真實的曹操,他也有溫清的一面,他也有寬容的一面,他也有真誠的一面,這些在《三國演義》中也能看出來,建安文學的主要作家羣——就是曹操、曹丕、曹植,還有“建安七子”,“三曹”是那時文壇的領袖人物,成就最高。

再讀史記,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感情,不管是爲財而愛,還是爲貌而愛,總之這在那個封建社會已是難能可貴的情感了,“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掛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我聊奈十依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天別人搖扇我獨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爲女來我爲郎!”魯迅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人間唯有真情讓人感動。

再看萬人憎惡的慈嬉,慈嬉真的是大壞人嗎有人說她喪權辱國、貪戀政權,兇狠毒辣,但是又有幾個皇帝皇后是不殺人的,凡有統治就有血腥,有法就有治,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的人總是被人欺負,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處於鼎盛之勢,總要經歷消亡,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所以我並不是很厭惡這個人,還有些佩服她的潛力和勇氣。慈嬉如果少聽政一些時間,也許這個皇太后就不會這麼被萬人唾罵,清朝後期,本就是列強興起,在道光年間,已經受到外國的侵略了,這就是著名的“鴉片戰爭”何況再過幾十年,咸豐帝同治帝的無能昏庸早死,清朝能有這麼一個女子駕馭,是中國男人的嫉妒還是自認爲沒尊嚴了呢可能也有吧。

看古《聊齋志異》,多數人是讀不懂的,文言文,是啊,古書都是這樣的,讀不懂,如今聽了這些專家的上課,也懂了好多,這本書雖然說的是亂七八糟的鬼怪,但是他們卻比正人君子更可愛,幾分莊嚴,幾分詼諧、幾分玩笑,幾分感慨,此中滋味,誰能解得開,花妖、鬼、狐狸精對人是又恨又愛,可嘆可敬,還有好多寫女性和男性在社會上的不同際遇,卻是最讓人佩服的,“女扮男裝,懶漢致富、刺貪刺虐、獨撐家業、自食便液”而那人鬼情的故事,卻至今傷懷痛心,一首“人鬼情未了”,讓人聽的蕩氣迴腸,一首“倩女幽魂”,催人淚下。

《紅樓夢》,我讀了好多次,翻閱數次,也還象個盲人一樣,看了紅學家的談紅樓,說紅樓夢中的男人和女人,讓人不能只說男人有多淫亂,讓人不能只說女人有多可憐,更讓人不能只說女兒有多純潔,最近買了新解紅樓夢,明白了很多紅學知識,秦可卿的來龍去脈,原型還是一個廢太子的女兒,在清朝也是一個格格了,謎!謎!只能還是謎,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而又最複雜的'作品,一想到潑辣、大管家、人未到笑先聞就是她王熙鳳,一想到纖塵不染、質本潔來還潔去就是她林黛玉,一想到金簪雪裏埋就是她薛寶釵,一想到豁達奔放就是她史湘雲,一想到才自精明就是她賈探春,賈寶玉是男兒中的女兒,難怪作者自己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永久的藝術魅力,讓人永遠也百讀不解、百讀不厭。

沒法一一說完這麼多的感慨,但是最近又看了《紅旗渠的故事》,雖說與“百家講壇”原先設置的欄目有點跑題,但聽了《紅旗渠的故事》,我一樣感動得熱淚盈眶,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爲家鄉就有這種渠,父母在那個年代就是挖渠道、修馬路的人,幾十年過去了,再看那些長長的流着河水的渠道,真讓人不忍糟蹋,一塊塊巨石堆砌的人工幸福渠,是能夠讓它流芳傳世的。

“百家講壇”我還要繼續觀注,它就象一本厚厚的書,永遠也翻閱不盡的,古往今來,談古論今,還有多少的人和事需要我們大家探討,我期盼着更多人不同的評論,我很喜歡,雖然在中午十二點四十五分後是重播,但我一向是把它放在首播時來欣賞的,雖然中午觀看很疲倦,對於這時的我來說,下班回來能看到如此精彩的節目,不睡午覺都是值得的。

2017年百家講壇觀後感二

我是《百家講壇》一名忠實的小“壇友”,收看這個節目已經兩三年了。古人云:“以史爲鏡,能夠知興替。”這個節目增長了我的知識,開拓了我的視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節目是河南大學的王立羣教授講的“王立羣讀史記之秦始皇”。有人說秦始皇是一個暴君,暴虐無道,也有人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聽了王教授精闢的講解和獨到的見解,我對秦始皇有了新的認識,也瞭解了許多這位“始皇帝”鮮爲人知的故事。

世人對秦始皇的功過評說不一。他有許多偉大的功績,像衆所周知的滅六國、統一度量衡、文字和貨幣、統一車軌、修建馳道和水路等等。並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由於沒有聽取老將軍王翦的意見,而是派遣了沒有經驗的李信,李信大敗而歸,秦始皇事後十分後悔,便親自去王翦家認錯,請王翦親征伐楚。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錯就改的品質和他寬厚的胸襟氣度。

當然秦始皇犯的錯誤也不少,他增加稅賦,刑法嚴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甚至聽信術士的邪說歪道,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使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雖然保衛了領土,並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遺蹟,卻也埋葬了無數的生命,家喻戶曉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百姓們對秦始皇暴政的控訴。

王立羣教授還告訴我們,“焚書坑儒”這個典故也是有爭議的。“焚書”就應是指焚燒經書,“儒”並不是指儒家的讀書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經書,坑術士”,這是後人對秦始皇的誤解。除此之外,我還明白了與秦朝有關的“奇貨可居”、“指鹿爲馬”、“圖窮匕見”等成語的由來,真是令我受益匪淺。

聽了我的介紹,你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個節目呢?那麼每一天中午12點45分,我們就相約《百家講壇》吧!

百家講壇觀後感400字左右(2)

百家講壇觀後感400字篇四

《西遊記》中那個將孫悟空扔進八卦爐中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太上老君就是走上神壇後的老子,太上老君就是道教所信奉的神,雖然他被後人供爲神,但他一生都追求真理,是個無神論者。民間傳說他的出生就很離奇,據傳一日老子的母親李氏在河邊洗衣服,正又累又渴時,見上游漂來一個黃橙橙的李子,於是便拾起吃下,不想從此便懷上了身孕。81年後(大概推算時間在公元前571年)的農曆2月15日,天空忽然電閃雷鳴,懷孕81年的李氏終於在一棵李樹下生下了一個奇特的嬰孩,因爲這個孩子天生白眉白髮、一副小老頭的模樣,人們就叫他“老子”,老子真名李耳,字聃。話說老子出生後天空中下來九條青龍親自爲他沐浴。

老子生存年代的初期是公元前6世紀的周朝,正值中華大地百家爭鳴、弱肉強食的年代。老子曾在周王朝宮庭做過文職工作,相當於今天的記錄員,當時大臣們面見皇帝是不能坐的,老子因爲工作的特殊性,就准許他可以靠着殿內的柱子作記錄,當時稱“柱下使”。所以今天所有的道教內都能找到一根鐵柱子,就是這個來歷。也有人把這根鐵柱叫做“趕山鞭”,是緣於這樣一個傳說,說當年中原大地處處都是險峯高山,老子煉了七七四十九天,鑄成一根巨大的鐵柱,朝向大山“叭!叭!叭!”的抽了三下,只聽“轟隆隆”的一聲巨響,山崩地陷,從此中原大地一馬平川、暢通無阻。所以後人把這根鐵柱叫“趕山鞭”,老子也成了冶煉業的祖宗。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滅,王子朝逃往楚國,用今天的話說55歲的老子失業了,回到了家鄉(可能是務農吧,這一段沒看仔細)。這時比老子小20歲的孔子曾拜訪過老子,向老子請教學問,典故“孔子問李”就是這樣來的。孔子將老子比做“龍”,來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測、難以着磨。二人見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說:“逝者如斯乎”,老子卻說:“上善若水”。信奉“禮教仁義”的孔子與一心想“迴歸自然”的老子兩位聖人之間的交流,爲後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鋪下了奠基。

公元前492年的一個週末,年近百歲的老子騎着一頭青牛由東向西行來,站在不遠處函谷關上的人只見東方升騰着一團紫氣向這邊飄來,斷定必有貴人經過。不久身穿紫袍的老子就到了函谷關,這就是成語“紫氣東來”的來歷,預示着將有貴人前來。縣令將欲西隱的老子苦苦留下,就在這裏,老子寫下了他的傳世寶作——《道德經》。2世紀中葉(沒記錯的話,不是在公元前),一個叫張道陵的小官吏見到了這本書,如獲至寶,奉爲聖書,將老子稱爲太上老君,創建了道教。(還一直以爲老子是道教的鼻祖,原來是這個叫張道陵的人創建了道教)。

道教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今天在中華大地已廣爲流傳。老子的《道德經》也成爲中華文化的起源和標準。魯迅先生曾說過“不讀老子,不知中華文化”。自從十九世紀中期《道德經》被譯成法文在法國發表到現在,全世界已經有無數種語言的版本了,成爲外國人研究中華文化和中國歷史的重要讀物,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百家講壇觀後感400字篇五

喜歡魯智深,不僅因爲他是個英雄,不僅因爲他的正直,坦率,義氣,俠肝義膽。讓人感覺最深刻或許還是他的圓寂。他雖然一生的經歷都是如此的驚心動魄,充滿着殘酷的鬥爭,使他一腔正義的熱血一直都在他的心頭燃燒,沸騰。他厭惡他所存在的社會,他不能忍受這樣的社會。於是他反抗,採取了進攻的態度。他上梁山,落草爲寇,劫富濟貧,疾惡如仇。真是英雄所爲。他蕩氣迴腸的一生卻有着一個平靜得不能再平靜的結局,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他便似化作一粒塵埃在紛亂、悲哀、被壓迫的社會飄蕩。這樣的他應該是真正“逍遙自在”的吧。好個“不看經卷花和尚,酒肉沙門魯智深。”現在我們應該可以真真正正地喚他一聲長老了吧。

俠肝義膽是英雄,勇於鬥爭是英雄。上天創造了魯達,而社會造就了英雄的魯智深。

百家講壇觀後感400字篇六

今天我們看的是真假曹操。曹操這個人在歷史上名聲不是太好,民間客氣的說叫奸雄 ,不客氣的說叫奸賊,魯迅先生稱曹操爲英雄。這樣一來對曹操的評價就有三種-------英雄、奸雄、奸賊。

民間傳聞曹操爲人奸險歹毒,他奸詐中有真誠,這正是曹操辛格的一個特徵。曹操這個人是奸詐的,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但他也有坦誠一面,甚至有可愛的一面,他竟也是一個很寬容的人:曹操和袁紹作戰的時候,袁紹讓陳琳寫一篇檄文。陳琳是個筆桿子,下筆千言洋洋灑灑痛罵曹操,從曹操的祖宗罵起,後來袁紹敗了,陳琳做了俘虜,別人把陳琳抓到曹操面前,曹操說:“陳琳啊,兩軍交戰,都要發表這樣的聲討書,這個很正常,不過呢,你罵我又沒有得罪你!陳琳說:“對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曹操說:“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個人才,還是繼續做你的筆桿子吧”。

曹操這個人是個很複雜的人,前面是他性格的一部份。他既狡詐又老實,既溫情又毒辣,既寬容又報復。在我們看來,曹操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性格最複雜、形象最多樣的一個人,他這個人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詐、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曹操能夠如此本色,說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求百家講壇觀後感

<百家講壇>觀後感

看于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啓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纔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

傲慢與偏見--<<百家講壇>>觀後感

是央視製作的一個很成功的節目,也是爲數不多我所能堅持收看且喜歡收看的節目之一,就象是和一位素未蒙面的女孩兒時常聯繫,而她又與我"心有慼慼焉"於是就總想一睹她的芳容一樣,看久了學者們在電視上談笑生風揮斥方遒的瀟灑神態,也就萌生了去現場看一看的想法,機緣巧合,偶然在網上看到了最近的一期錄製節目的時間安排表,正好有空,而地點又在 央視附近,正好不遠,當下興奮不已.

真沒想到收視率如此之高,影響如此之大的是安排在一個賓館的地下室錄製的,左拐右轉才尋覓到了拍攝現場,真有點"裏尋她千百度,暮然回首人卻在那黑不隆冬處"感覺,進了演播室門,左側是六排呈階梯狀的椅子,右側就是哪個熟悉的大講臺,總共有300多平米大,能容納將近100人,三個攝象機機位,整個演播室簡樸到近乎簡陋的程度.想想也是,只是一個傳播文化與交流知識的媒體平臺,側重的是內容,要的是實打實的東西,外表樸素內心華麗就行了,這到是對包裝豔麗奢華到髮指的地步但內容空洞虛假無聊到及至的春晚一種莫大的諷刺!

我聽的是易中天老師的講座,他是我在中相當欣賞的一位主講人,我不太喜歡用崇拜這個詞,記的一位哲人說過:"偉人之所以爲偉人,是因爲我們跪着."崇拜豈不就是趴下了,還是站在一個相對平等的角度較爲理性的去看一個名人比較明智些!中午一點開講,來聽講的人很多,易老師的人氣還是很旺的,他來的稍微遲了些,個頭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但人很精神,舉手投足間一股儒雅之氣迎面而來,開始先和現場的觀衆做了一些交流,隨和,睿智,不端架子,平添了我對他的好感,然後全場肅靜,講座開始!

易老師的專業是中國古典文學,在中講的卻是歷史,這與他除在專業領域的底蘊之外兼修中西方哲學,美學,歷史學等諸多方面的深厚造詣是密不可分的,他用現代甚至是後現代的語言去解構歷史人物,使得原本枯燥的歷史突然象個身着紅巾綠襖的小姑娘---鮮嫩生動了起來,也使得那些"化爲塵泥拈作土"的歷史人物一個個活了起來豐滿了起來,語言的生動幽默,個人獨到的見解與視角,博覽衆家的信手拈來,舉重若輕,造就了易中天那極具個人魅力的講史風格,而閻崇年,周汝昌,紀連海等人無不是此中的高手,爲他們打造了一個百家爭鳴的舞臺,他們爲注入了無窮的魅力.而這正是這個節目長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也有很多對,對主講者個人的非議甚至否定,有象牙塔中其他學者傲慢的嗤之一鼻,有世俗功利主義者的不屑一顧,誠然,就起內容而言也有它的缺憾與不足之處,但我們不能用非此極彼,打倒一片的文革思路去看問題,不能用放大鏡去看它的缺憾,畢竟,瑕不掩玉.首先,它是一個面向大衆的節目,自然不能用寫學術論文的標準去看它,使很多人對歷史,對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讓學術與知識從廟堂走向了江湖,它們不再是學者們高高在上,閉門造車,陽春白雪的東西,高山流水也能象我這樣的夏裏巴人所認同,所理解,所吸引,在這兩者間能搭起一座互通的橋樑,在這個浮躁,功利,物慾橫行,到處是追名逐利而視文化知識如糞土的行屍走肉的社會中,一個節目能做到這點,能影響到這麼多人,善莫大焉!

至於主講者個人的觀點見解看法的對於錯,是與非,我想應該儘量看到自己的偏見與感情情緒,將其與理性剝離開來,儘量客觀的去看歷史,去看他們講的歷史,不偏信,不盲從,保持懷疑,自己漫漫的去甄別,去分析,去觸摸歷史,.我們沒有經歷過那些歷史,自然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理論觀點去統領歷史,每個人都因學識,興趣,個性等因素的影響對歷史有着各種各樣的偏見,因此,越是接近真實接近歷史的偏見纔是應該去堅持去相信的,至於這個"度"的把握,則要同過自己大量的閱讀比較推理等去把握,這個節目從整體的角度看,在一個極其簡陋的環境中,通過這些學者嚴肅,認真,平易,人性化的整理並介紹歷史的記載,展現了知識的美麗,歷史的事實以及對當今人心的啓迪,我們有什麼理由去否定它?去不屑它?去嘲笑它?又有什麼理由不去欣賞它呢?

百家講壇之觀後感

作者:樑文韜文章來源:四(1)班點擊數:358更新時間:2007-5-9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

當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爲什麼當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是因爲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他天下就會暴亂。殺了齊王和太子後,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員大將去找皇帝要兵權。當時,皇帝和幾個大臣在划船,看見一名全副武裝的將士來到他的面前,就被嚇着了,明白了此人的來意,但皇帝還是故作鎮靜地問他:你來幹什麼?此人就說外面有人生亂,請你把兵權交給秦王,讓他來統一安排,全部聽從他的指揮,旁邊兩位大臣也幫李世民說好話,皇帝沒有辦法,也只有交了兵權。從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讓了,因爲當時兵權就等於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順理成章地當上了皇帝。

李世民當上了皇帝,衆說紛紜,有的說是他篡位,有的又說是繼位。史書是史書,說法歸說法,我認爲李世民的做法是錯的。因爲他不應該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殺兄囚父。雖然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失去了手足、父子親情。

百家講壇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欄目。從紀連海的《正說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國》。這幾天我就關注着于丹教授的《論語》。

《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與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孔子說,一個人要有人格的尊嚴.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爲冤冤相報何時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說那是一種浪費.是對人生的浪費.試想,人家很對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負重,還在那裏對他人寬容,忍讓,會讓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這樣會讓那個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爲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纔是你應該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說的文言文給予大家解釋得惟妙惟肖.讓人容易懂得爲人處世道理,她講述的人生哲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認真做着筆記.我需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因爲在我的面前總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處理爲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實,身爲教師不光要看看。學生們也可以看看。

CCTV10百家講壇觀後感(二稿)

[ 2006-12-28 8:05:00 | By: 苦丁茶 ]

小時候每看影視作品,例必要寫觀後感。但年紀越大,觀後就難以有感,尤其是對於電視節目,絕大多數是消磨時間看完就忘,即使有感也是一閃而過,罵完就算,例如:怎麼這麼多藥品廣告、哪個豬頭做的這種低B的簡單重複的廣告詞…………。所以,難得有感,能讓自己動手敲出來的更是難得。

央視廣告說: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雖然連我兒子都知道,廣告就是言過其實的東西,但能吸引我每週(不是每晚)必看的節目,質量還算是上乘的。

象今天,聽完于丹教授讀《論語》。我深有感觸,僵坐在沙發裏久久沉思…………

我知道自己不可能隱居到三清山頂或者桃花源裏,但只要內心充盈和自由,我仍然可以快樂,心靈的快樂可以讓蓬蓽生輝。其實,就是要真正做到“隨遇而安”。

以前我和LP嘔氣,恨兒子懶散,怨工作繁瑣,憎恨世態醜惡……如此種種皆因自己心不寬。“看別人不順眼,是因爲自己修養不夠!”

“天空中沒有留下痕跡,但鳥已經飛過”,泰戈爾的名言曾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在中國古典文學裏,同樣意境的名言更多,其中有一副對聯“風來疏竹,風過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過去,我所缺乏的,就是這麼一種平和的心態,總把自己貼上完美主義者的標籤,事無巨小都勞心勞力。象林彪元帥打仗,每仗都求全勝、全殲。很累。爲事所累,放不下,輸不起,自己的心老是要拴在某件事上。

這段時間于丹教授一夜竄紅,不遜於易中天,其實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後者。人曰:讀史可以明志,但對於我這種立志做閒雲野鶴的人,無心仕途,多讀史又有何用?無非是教教小孩講講故事罷了。所以我還是想潛心看看諸子百家,聽聽孔孟之道。

雖然《論語》不及《三國》精彩,雖然我不喜歡于丹JJ的外貌(女人味不夠,更不喜歡她穿普通的短袖衫就出鏡的形象)。但我還是感謝她的講述,爲我提煉了以上幾點人生哲理,雖然這些道理原本就存在於我的腦海裏,但卻過於朦朧,不深刻,現在是恍然大悟!驀然回首,自己近年乾的有些事情幼稚得令人發笑。

有人形象地比喻看百家講壇有如“嚼飯哺人”,沒了嚼的過程,滋味和營養必然少了。有位名家有另一個比喻:歷史古典文學象美味果仁,只有少數社會菁英能嚐到,大學教授上電視講故事就象把堅果敲開,讓大家分享果仁。

沒辦法,我只是平民布衣,沒閒情逸趣也沒本事去“敲”再“嚼”,只好接受別人“哺”了。的確,在這個多元信息化的社會,我不可能去買線裝豎排繁體的《論語》20篇來讀,老實說,我好久沒有讀書了。

有人把于丹比喻爲“文化奶媽”也很有意思,哈哈,人奶最有營養!

其實與這兩位相比,我又更欣賞講清史的名家閻崇年老師,一個絕對出色的學者。還有其它登壇的名師,待日後慢慢品味,希望自己能陸續有感而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