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對應的論語

來源:趣味百科館 9.03K

李世民名言“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對應的論語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學習的能者,選擇他的長處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對應的論語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選擇別人的優點去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出自《論語‧述而》。

擴展資料:

孔子提出對自己所不知的東西,應該多聞、多見,努力學習,反對那種本來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裏憑空創造的做法。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要求他的學生這樣去做。

“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爲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爲師。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論語中孔子的話是什麼

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論語中孔子的話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唐太宗的名言“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這裏的“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意思是:把人作爲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在《論語》中孔子的名言是,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就是,孔子說:“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內心反省自我的缺點。”

在《論語十則》裏與“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

唐太宗的名言“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這裏的“以人爲鑑”泛指:人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

《論語》中孔子的名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裏的“賢”與“不賢”是指:人的能力水平。

而《論語》中另一句孔子的名言“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裏的“善者”與“不善者”,是指人依據道德規範所表現出來的優點和缺點。

正是因爲人的成功與失敗,與自身的能力水平和自身的優缺點有關,所以唐太宗的名言“以人爲鑑,可知得失”完全可以與《論語》中孔子的名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以及“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相聯繫。

李世民的“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與論語中哪句話意思相近

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由此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孔子認爲認識事物的正確態度是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希望對你有幫助

記得采納啊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哪句話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爲鑑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名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新唐書·魏徵傳》裏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名言: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明得失。

玻璃鏡子是明朝時才傳入中國,之前的人們用的大都是銅鏡,所以唐太宗說,“以銅爲鏡”,他的話很好理解,照照鏡子,就知道自己帽子戴得正不正,衣服穿得是否整齊;看看歷史事件的起因和發展,可以找出國家興盛的原因,也可以找出衰敗的原因;聽聽別人對你思想行爲的觀感和評價,就能知道自己做得是錯還是對,李世民的本意,既是誇讚魏徵,對魏徵的死感到惋惜,也是自省治國之道。“貞觀之治”,當然和李世民的工作態度和治國方略是分不開的,他的體會和總結,也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啓迪,和借鑑的意義。

孔子說:“看見賢者,就想着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做得怎麼樣。”

這段文字不難理解,遇到賢者,當思學習追趕他;遇到不賢者,就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過錯。通過這段文字我們可以聯想一位好學不倦、精進不懈的君子形象。

好學是孔子的一個重要特點。他從十五就立志向學,終其一生勤學不懈。看到別人有優點,就要效仿學習,看到別人有缺點,就要思考是不是自己也有這樣的缺點,如果就要改正。

表現孔子好學的故事流傳了很多。比如,孔子晚年喜《易》,爲了讀懂其中的思想,反覆閱讀學習,竟至“韋編三絕”。孔子爲了學習《韶》樂,身心沉浸其中,以至“三月不知肉味”。爲了學習更多知識,他不恥下問,還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