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情緒理論

來源:趣味百科館 9.22K

中國古代把情緒理解爲人性的波動和擾亂,有“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關尹子》;“性之有動者謂之情,性之有喜怒猶如水之有波浪”(程頤),以及“性是未動,情是己動,心包括己,未動”(朱熹)之說。

什麼是情緒理論

早期的情緒研究是由哲學家、神經病學家、神經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分別進行的。研究方法包括直覺理解主觀經驗、生理變化的測定和表情行爲的測量。心理學各學派都重視情緒的研究,它們都以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觀點來解釋情緒。現象家心理學家傾向於直接研究主觀經驗,他們在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體驗方面作過許多描述,試圖以此瞭解人類情緒的本質。行爲主義者一貫反對主觀的和內省的方法,他們把情緒看作是一種遺傳的“模式反應”,這種模式反應包括總的身體機制的變化,尤其是內臟及腺體系統的變化。精神分析學派則又提出無意識情緒,快樂原則,焦慮理論及防禦機制等獨特的概念。這些理論對於現代情緒理論的發展有相當的影響。現代情緒理論傾向於從認知和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研究情緒。另一些學者則從情緒的適應價值探索其對人類生存和心理髮展的作用。

在情緒研究的發展中,比較有影響的情緒理論有以下幾種:

詹姆斯-朗格情緒理論

由美國心理學家W.詹姆斯和丹麥生理學家C.G.朗格於19世紀80年代先後提出的一種情緒理論。這種理論認爲,情緒是對機體變化的知覺,機體的生理變化在情緒經驗中是第一位的,個體的情緒是直接由生理變化引起的。根據這一理論,情緒的產生必須先有引起知覺的刺激;這種刺激引起個體內臟的活動和骨骼肌的反應;這些生理反應反饋到腦而產生情緒體驗。詹姆斯明確地說過:“知覺之後,情緒之前,必須先有身體上的表現發生,所以更合理的說法是,因爲我們哭,所以愁;因爲動手打,所以生氣;因爲發抖,所以怕。並不是我們愁了才哭,生氣了纔打,怕了才發抖……。”

詹姆斯-朗格情緒理論引起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但是得到了許多與他們的理論相反的事實。例如,在實驗室給被試注射腎上腺素,激起發抖、心率加速、血糖增加、呼吸急促等懼怕情緒所特有的機體變化,但被試並不一定體驗到懼怕的情緒;相反,人爲地中斷情緒特有的機體變化,也不一定導致情緒的破壞。這些實驗證明,情緒不只是自主神經系統支配下的機體變化的知覺,它還受到更高級的神經中樞的調節和支配。鑑於這種理論首先提出了生理變化是情緒過程不可缺少的因素,推動了情緒生理機制的實驗研究,因而有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丘腦情緒理論

W.B.坎農不同意詹姆斯-朗格情緒理論,並根據P.巴德等人關於切除間腦以上全部結構出現“假怒”的實驗,於1927年提出,情緒的產生是大腦皮層解除丘腦抑制的綜合功能,即激發情緒的刺激由丘腦進行加工,同時把信息輸送到大腦及機體的其他部分。輸送到大腦皮層的信息產生情緒體驗;輸送到內臟和骨骼肌的信息激活生理反應。身體變化和情緒經驗是同時發生的,而情緒感覺則是由大腦皮層和自主神經系統共同激起的結果。坎農-博德學說強調大腦皮層解除丘腦抑制的機制,把詹姆斯-朗格對情緒的外周性生理的研究推向中樞性生理的研究,着重情緒在腦中的定位機制是有貢獻的。然而他們的理論仍然是不完整的,如忽視了大腦皮層對情緒的作用,以及外周性變化對情緒的重要意義。

後來的研究進一步證明,整合情緒衝動的重要中心是下丘腦。1954年J.奧爾茲和 P.米爾納用微電極進行“自我刺激”的實驗,證明在下丘腦、邊緣系統及其臨近部位存在着“獎勵中樞”和“懲罰中樞”。目前,一般認爲,情緒的複雜生理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下丘腦、邊緣系統、腦幹網狀結構的功能,大腦皮層調節情緒的進行,控制皮層下中樞的活動。

認知-生理結合情緒理論

近年來,人們傾向於從生物機體內部平衡的控制原理來看待情緒的產生過程。同時,情緒的認知理解逐漸發展起來。K.H.普里布拉姆認爲情緒以有機體的一種有組織的穩定性爲基線,這種穩定性是通過自主神經系統調節的機體正常過程和適宜狀態;當不適宜的信息輸入超越了這個基線,它所引起的被擾亂的程序就是情緒,即把情緒看作由某種原因引起的“不協調”過程。當代信息加工理論接受了這種觀點,並認爲對信息的知覺分析和概念判斷之間的不協調是情緒的原因。20世紀60年代,S.沙赫特和J.E.辛格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他們用藥物誘發出被試的某種生理狀態,併爲各個被試佈置了不同的情境。結果證實,激起了同樣生理狀態的被試,由於在不同情境中對同一生理狀態的不同認知性解釋,就產生了不同的情緒體驗。因此,沙赫特和辛格認爲個人對自己情緒狀態的認知性解釋是構成情緒的主要因素,經刺激所激活的生理變化是構成情緒的次要因素。他們還認爲,泛化的生理反應決定情緒經驗的強度,而情緒的性質則由對情境的知覺所決定。沙赫特和辛格的理論又可稱爲認知-生理結合說。

認知-評價情緒理論

M.B.阿諾德是情緒評價學說的創建者。她認爲情緒是一種朝向評價爲好(喜歡)的東西或離開評價爲壞(不喜歡)的東西的感受傾向。她認爲任何評價都帶有情緒的性質。她把評價看作是由知覺而產生的活動傾向;當傾向強烈時就可稱爲情緒。對情境事件的評價而引起的情緒會誘導人選擇適合於情境的反應行動。阿諾德認爲記憶是評價的基礎;任何新東西都是以過去的經驗爲憑藉的,新事物能引起與過去經驗相聯繫的感情回憶,這些回憶是過去評價的再現;想象是評價的重要環節;在當前情境與感情回憶結合起來時,即可預期未來和計劃行動。這種評價的完整、複雜過程幾乎可以在一瞬間發生並完成。

R.S.拉扎魯斯進一步把阿諾德的評價擴展爲評價、再評價過程;這個過程包括篩選信息、評價、以及應付衝動、交替活動、身體反應的反饋、對活動後果的知覺等成分。他認爲情緒是一種綜合性的行爲反應,稱之爲“反應綜合徵”;每種情緒都包括生理、行爲和認知3種成分反應。這3種成分在每種特定的情緒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又相互作用、互爲因果。它們的不同組合是構成各種具體情緒模式的特定標誌。拉扎魯斯強調,個體心理結構(包括信仰、態度、人格特性等)是認知因素的決定條件之一。在個體心理結構中,社會文化準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人的評價和反應方式。他提出文化對情緒的影響有4種途徑:

(1)通過對情緒刺激的知覺和評價;

(2)文化直接地影響表情;

(3)通過由情緒概念的影響所形成的社會關係和判斷系統;

(4)通過行爲的常規儀式。

阿諾德和拉扎魯斯的認知-評價學說端正了西方傳統心理學和傳統哲學把情緒視爲“原始的”、“本能的”、不可駕馭的東西,因而是和理智互相對立、互相排斥的概念。它承認情緒有生物成分和進化適應價值,但更着重於情緒受社會文化情境的制約,受個體經驗和人格結構的影響,而這一切都體現在每時每刻的認知評價之中。

動機-分化情緒理論

S.S.湯姆金斯與早期C.赫爾和S.弗洛伊德把內驅力視爲動機的基本來源的觀點不同,他強調感情是基本的動機系統,認爲內驅力信號需要有一種激活、喚醒或放大的媒介,才能起到激發有機體行動的作用。起這種放大作用的就是感情性過程。他認爲感情與內驅力相比是更強有力的驅動因素,人完全可以離開內驅力的信號而由各種情緒激動起來,無論是快樂或憤怒、懼怕或悲傷,都足以激起人去行動。

動機理論家從進化的觀點論述情緒。C.E.伊扎德認爲,情緒是新皮層發展的產物,隨着新皮層在體積上的增長,情緒的種類也不斷增加,面部肌肉系統的分化也越來越精細。他強調,生命的進行和情緒的分化、發展之所以一致,是因爲情緒在生存和適應上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緒的適應價值在於它使有機體對環境事件更敏感;情緒在意識中的存在,保證對環境事件現成地去反應,情緒還激起肌體的活力,去對付那些對有機體會帶來後果的信息。

伊扎德認爲,情緒的完整概念必須包括情緒體驗、腦和神經系統的活動以及面部表情模式 3個方面。他認爲面部具有潛在的極度敏感的感受器,表情是血管變化刺激面部感受器而產生的敏感反應。面部表情信息向腦的反饋引起皮層皮下的整合活動而產生情緒體驗。他提供了一個情緒-認知-運動的反應模型;描述了在激活情緒的過程中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及所涉及的個體內部過程:知覺、記憶、想象、由面部-姿勢而來的本體感受作用和肌體適應行爲的運動反應、內分泌和其他自主性活動以及全部神經肌肉系統的自發活動,從而比較全面地看到了激活情緒的認知、生理和運動各種因素。情緒的一般過程以整合的方式作用於認知和運動系統,人格整合依賴於這3者的平衡。

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比認知理論更注意情緒的作用。情緒對認知的發展和認知活動起着監督的作用。在情緒-認知-運動的相互作用中,情緒是認知發展的契機;它激發人去認知、去行動。例如興趣激起探究行爲,決定認知的選擇性和方向。而痛苦、憤怒或緊張情緒則使認知活動變得刻板和狹窄,限制知覺和思維,並干擾利用線索和採取變式。

情緒是意識中最重要的構成因素。從發生上說,意識的發展是遺傳程序結構、生物機制的成熟和從個人-環境相互作用而來的學習的功能。嬰兒知覺的發展還不足以向意識提供足夠的信息輸入。嬰兒意識中接受的大部分感覺材料來自內感受器和本體感受器;這兩種刺激對最初體驗的產生是關鍵性的。因此,意識的第一個結構,在性質上是感情性的。人類基本情緒的性質的不變性,保證了它在意識中的構成物作用,也保證了意識的自我知覺的性質。

情緒對人格整合提供動機。伊扎德提出人格是包括着相對獨立而又相互作用的 6個子系統的複雜組織。這6 個子系統是:體內平衡系統、內驅力系統、情緒系統、知覺系統、認知系統和運動系統。 6種人格子系統組合爲 4種等級的動機。它們是內驅力、情緒、感情-知覺、認知相互作用和感情-認知結構。這 4種動機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感情性過程,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最終形成帶有一定傾向的人格結構。

參考書目

ngman,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Wiley,New York,1978.

d,Human Emotion,Plenum Press,New York,1977.

ld(ed.),Feelings and Emotions,Academic Press,New York,1970.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