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起源於什麼時期

來源:趣味百科館 2.14W

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敦煌文化起源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

它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敦煌文化起源於什麼時期

敦煌文化藝術又稱莫高窟文化藝術,被稱爲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紀到十一世紀的洞窟735個,彩塑三千餘身,壁畫45000平方米,唐宋木構建築五座。早在1944年國民政府就在此成立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新中國成立後,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後擴建爲敦煌研究院,是中國文物保護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成體系而且不曾間斷的保護、研究工作。敦煌,一個神聖的名字。

敦煌是多種文化融匯與撞擊的交叉點,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文化在這裏相遇。敦煌是藝術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紀的壁畫與雕塑,帶給人們極具震撼力的藝術感受。

敦煌又是文獻的寶庫。在這數以萬計的赤軸黃卷中,蘊藏着豐富的文獻資源,漢文、古藏文、回鶻文、于闐文、龜茲文、粟 特文、梵文,文種繁多;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宗教、文學、民族、民俗、語言、歷史、科技等廣泛領域。莫高窟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因地處莫高鎮而得名。

它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分佈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一千六百米。現存石窟492個,壁畫總面積約45000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

鳴沙山鳴沙山位於敦煌市南郊七公里處。古代稱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積而成,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20公里,高數十米,山峯陡峭,勢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溼的沙土層,風吹沙粒振動,聲響可引起沙土層共鳴,故名。

月牙泉月牙泉在鳴沙山下,古稱沙井,俗名藥泉,泉內的羅布麻、枸杞等藥材很多,自漢朝起即爲“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地貌地處敦煌西200公里處,分佈區長寬各10公里,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長200~300米。又名三隴沙的地名始見於漢代,位置在古玉門關外,絲綢之路北線由此通過。

敦煌古城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里。是1987年爲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爲藍本,仿造沙洲古城設計建造而成,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

敦煌文化起源於什麼時期

敦煌文化起源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它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敦煌文化藝術又稱莫高窟文化藝術,被稱爲東方世界的藝術博物館。

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紀到十一世紀的洞窟735個,彩塑三千餘身,壁畫45000平方米,唐宋木構建築五座。早在1944年國民政府就在此成立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新中國成立後,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後擴建爲敦煌研究院,是中國文物保護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成體系而且不曾間斷的保護、研究工作。

敦煌的起源和歷史是什麼?

敦煌起源:“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

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

”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但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爲“敦煌”的詞源不是漢語。

一般認爲《山海經》中記載的“敦薨”是敦煌最早的稱呼,而“敦薨”或敦煌是當地少數民族語言的漢語音譯,至於是哪個民族則衆說紛紜。總之,“敦煌”地名的詞源爲漢朝以前的當地少數民族語言之漢譯,這點應是沒有疑問的。敦煌歷史:敦煌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這裏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爲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範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遊牧定居。

在敦煌地區發現遊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巖畫。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着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後大月氏強盛,兼併了原來的羌戎。

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佔敦煌直到秦末漢初。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後建立了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前涼張駿時期,曾改敦煌爲沙州。隋朝的建立,改北周以來的鳴沙縣爲敦煌縣,後來又將大批南朝貴族連同其部族遠徙至敦煌充邊。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派兵平定河西,修築嘉峪關、明長城,重修肅州城。爲加強西北邊疆防衛,又設置關西七衛。清康熙後期,清王朝漸次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擴展資料敦煌位置境域:敦煌市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東西分別與瓜州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相接。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羅布泊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餘脈相接。介於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之間,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千米,僅佔總面積的4.5%。

敦煌歷史文化背景

敦煌在歷史上,是佛教傳入漢朝的第一站,這也是記載中佛教第一次東傳,後在魏晉時期開始逐漸有西域的僧侶來到敦煌,在巖壁上開鑿洞窟,在洞窟內進行壁畫創作和泥塑佛雕,向當地人民宣揚佛教教義,吸引信徒。敦煌歷史文化背景敦煌在北魏時期進入鼎盛期,在當時信奉佛教的皇室支持下,莫高窟中有着比以往要多得多的工匠畫師進行創作,這些作品風格融匯中西方的藝術特點,給後世留下了諸多藝術珍品。

敦煌位於現今甘肅、青海、新疆三地的交匯處,整體爲一個小盆地,南面是祁連山,西面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面是北塞山,東面是三危山。

敦煌的起源和歷史

敦煌古稱沙州,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

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範圍,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遊牧定居。

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佔敦煌。擴展資料簡介: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爲甘肅省四大綠洲之一。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

地名由來:“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公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

”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旅遊最佳季節:敦煌處內陸,受高山阻隔,乾燥少雨,晝夜溫差極大。景區一年四季都開放。5月-10月是敦煌旅遊旺季,這個時間段內有八廟會、滑沙節、絲綢之路節等大型活動舉行,可欣賞當地民族風情。

敦煌壁畫始於哪個朝代?

01 十六國;北魏 敦煌壁畫始於十六國和北魏時期,在西魏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北周逐漸成熟,高峯時期是唐期,題材豐富,形象生動,淨土變相、經變畫和故事畫,都反映了大量的社會現實生活,由於歷史的原因,敦煌藝術在宋朝時期走向了衰落。敦煌壁畫特指中國敦煌石窟內壁的繪畫藝術作品,屬於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壁畫總面積5萬多平方米,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522個石窟歷代壁畫,規模巨大,技藝精湛,內容豐富,題材廣泛。

描繪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寄託良願,安撫心靈。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審美特徵和藝術風格,源於生活,美賞生活;源於藝術,集成藝術;源於世界,分享世界。敦煌壁畫始於十六國和北魏各窟壁畫(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強烈外露、動態明顯誇張的人物造型,以勁細線條勾勒並注重暈染的表現方法,以及用赭紅色加散花圖案裝飾襯底的形式,都明顯帶有域外或新疆的繪畫風格。西魏時期風格(249窟、285窟等)在吸收傳統形式並把更多的生活情節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畫創造中。

通常這個時期的壁畫爲白粉鋪底,以遒勁瀟灑的線描和明快的賦色進行繪製。整體上,看來傳統畫風在敦煌佛教藝術中已得到進一步發展。北周時期風格(290、428、299等窟)通常爲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連環畫,皆以白壁爲底,用流暢的線描勾勒,造型簡賅生動,色彩清淡雅麗,雖有的肌膚略作立體暈染,尚存西域繪畫遺風,但整體而言,從形象到藝術風格已是漢族傳統繪畫面貌了。

北周造像風格、洞窟佈局與前代石窟相比有兩處變化:一是西魏時的“秀骨清像”式造像風格爲一種面相渾圓、身體豐壯的風格所取代;二是千佛圖像面積增大,佛傳、本生故事等原本放在重要位置(牆中部)的佛畫內容被移到次要位置的窟頂。其變化折射出北朝晚期佛教藝術傳播方向的改變,它體現了中原佛教逐漸成熟,並向周邊傳播。唐代風格題材非常豐富,大致可歸納爲:淨土變相,經變故事畫,佛、菩薩等像,供養人。

淨土變相的構圖利用建築物的透視造成空間深廣的印象,複雜豐富的畫面仍非常緊湊完整,是繪畫藝術發展中一重要突破,一直被後世所摹仿、複製並長期流傳。經變故事畫以零窟和三三五窟的圖像作爲代表,內容豐富而多變,場面和情節被處理得真實有趣。繪畫和雕刻中的佛、菩薩等像在唐代的佛教美術中是一重要創造,這些形象所表現出來的動作及表情比前代更加多樣化了,出現了多種坐、立、行走、飛翔中的生動姿態,特別是唐代菩薩的形象爲古代美術中理想與現實成功結合的重要範例。

唐代供養人壁畫精心描繪了上層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一三零窟盛唐時期樂庭瑰和他的妻子王氏的供養像是優秀的代表作,有名的還有《張議潮夫婦的出行圖》。到宋代由於歷史的原因,敦煌藝術由最後的高潮走向衰落,但密畫和中原新畫風的壁畫仍保存至今,北宋洞窟多以前代洞窟改建而成,宋代壁畫之下往往覆蓋有唐代或北魏壁畫,前代洞窟的門口兩側往往有五代北宋加繪的供養人,供養人往往尺寸極大,如真人甚至超過真人大小。九八窟的《勞度差鬥聖變》,六一窟的大幅五臺山圖都顯現了當時的構圖技巧以及山水人物的繪畫水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