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聞笛翻譯賞析

來源:趣味百科館 6.13K

《夜上受降城聞笛》的翻譯是:回樂烽前的沙地潔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惹得出徵的將士一夜都在思念家鄉。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情的詩作。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蘊藉含蓄,將所要抒發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和情態的描寫之中。

夜上受降城聞笛翻譯賞析

原文: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烽 一作:回樂峯)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註釋:

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願​爲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

回樂烽:烽火臺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說當作“回樂峯”,山峯名,在回樂縣(今寧夏靈武西南)。

蘆管:笛子。一作“蘆笛”。

徵人:戍邊的將士。盡:全。

賞析

詩的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觸發徵人鄉思的典型環境。環境的描寫之中現出人物的感受。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裏,夜風送來了淒涼幽怨的蘆笛聲,更加喚起了徵人望鄉之情。“一夜徵人盡望鄉”,不說思鄉,不說盼歸,而是以人物的情態行爲展現其心理,寫出了人物不盡的鄉愁。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的是色,第三句寫的是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前三句都是爲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開頭由視覺形象引動綿綿鄉情,進而由聽覺形象把鄉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經蓄勢有餘,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寫出。李益卻蹊徑獨闢,讓滿孕之情在結尾處打個迴旋,用擬想中的徵人望鄉的鏡頭加以表現,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在戛然而止處仍然漾開一個又一個漣漪。這首詩藝術上的成功,就在於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爲一體,將詩情、畫意與音樂美熔於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