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翻譯

來源:趣味百科館 5.53K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的翻譯是:值得喜愛的叫善,自己確實具有善就叫信。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翻譯

出自:戰國 孟子《孟子 盡心下》。

原文選段:

浩生不害問曰:“樂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謂善?何謂信?”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釋義:

浩生不害問道:“樂正子是怎樣一個人?”孟子說:“是個善人、信人。”(浩生不害問:)“什麼叫‘善’?什麼叫‘信’?”

孟子說:“值得喜愛的叫‘善’,自己確實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實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實又有光輝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萬物就叫‘聖’,‘聖’到妙不可知就叫‘神’。樂正子是在‘善’和‘信’二者中,‘美’、‘大’、‘聖’、‘神’四者之下的人。”

擴展資料

“仁”是孟子思想的核心範疇,也是本篇的中心議題,圍繞“仁”與“不仁”在戰爭和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顯現,孟子對其蘊含作了深入詮釋,進而闡發了他的民本思想、國家學說、教育理念、修養方法以及道統理想。

孟子的“仁政”主張表現在政治上就是“民貴君輕”,本篇中“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大膽見解,是他“仁政”學說的基礎。他建議統治者,要使國家長治久安,首先要施“仁”於天下,“得乎丘民”之心,這樣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擁戴。

這種“民貴君輕”的思想,是先秦時期民本思想的發展,自周公的“敬天保民”到孔子的寬民、惠民、富民、教民,都認識到了人民在國家中的作用,但在封建社會初期,認爲百姓比君主還重要,哪怕只是在意識領域,也是一種驚人的思想飛躍。

從“民貴君輕”的哲學觀念出發,孟子形成了他的“仁政”主張,在體制上他建議要做好五件事:重用仁賢,避免國家人才空虛;講究禮義,防止上下關係混亂;完善政事,確保生產和生活的正常進行;重視財富積累,以備凶年之憂;加強教育,以防邪世之亂。

總之,要把土地、人民、政事視爲國家三寶。這就是孟子的國家學說,與現代政治學中所講的國家三要素:土地、人民、主權基本是一致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