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真女子之見翻譯

來源:趣味百科館 2.92W

“汝真女子之見”翻譯:你這真是女子一般的見識。原句爲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汝真女子之見翻譯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根據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註解以及民間三國故事傳說經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爲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該作品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該版本也成爲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傳最廣的版本。

《三國演義》可大致分爲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羣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爲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羣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文言文見用法

1. 古文中“見”字的用法有哪些

”見“字有兩個讀音,分別爲jiàn和xiàn。

用法如下:

一、作動詞

(1)遇見;碰見。如:唐代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譯:兒童碰見我不認識我。

(2)拜見,謁見;又指會見 。如:《戰國策·齊策一》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於是入朝見威王。”譯:於是,鄒忌上朝廷拜見齊威王。

(3)召見;接見。如:西漢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坐章臺見相如。”譯:秦王坐在章臺宮接見藺相如。

(4)知道;懂得。如:宋代陸游的《示兒》:“乃翁見事可憐遲。”譯:於是老翁懂得事情那麼遲。

(5)聽見;聽到。如:清代曹雪芹的《林黛玉進賈府》:“總不許見哭聲。”譯:總是不停聽到哭聲。

二、作名詞

(1)看見的東西。如:北宋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其奇。”譯:進去越深入,那麼進去裏面就更困難,但所看見的東西就越奇特。

(2)見解、見識。如:元末明初羅貫中的《失街亭》:”汝真女子之見。”譯:你真是女子般的見識。

三、作副詞

(1)用在動詞前,表被動,譯爲“被”。如:西漢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譯:誠信而被懷疑,忠誠而被毀謗,能沒有怨恨嗎?

(2)副在動詞前,表示說話人自己,可譯爲“我”。如:《玉臺新詠》中的《孔雀東南飛》:“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譯:你既然如此記念我,那麼過不多久就希望你來(接我)。

詞組:

見得 jiàndé:看得出來;可以確定。

見地 jiàndì: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

情見[qíng xiàn]:情感流露。

見糧[xiàn liáng]:現存的糧食。

自見[zì xiàn]:自我表白;顯露自己。

見多識廣 jiànduōshíguǎng:指見聞較多,經驗學識豐富廣泛。

2. 古文中"見"字的用法

“見”——一個易被忽略的虛詞

李保國

對於“之”、“乎”、“者”、“也”的用法,大家並不陌生,作虛詞使用的“見”,在中學語文教材裏不多見,易被師生忽略。現將其用法進行歸類。

第一,用於及物動詞之前,有稱代動作行爲的受事者的作用(稱代前置的賓語),而且句中要出現動作行爲的施事者(主動者)。如:“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玉臺新詠·孔雀東南飛》)——我當初回家時,府吏囑咐我。“見丁寧”即“丁寧我”。又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我生下來才六個月,父親便丟下我死去。這裏“見背”即“揹我”。

第二,用在及物動詞之前表被動,而句中不出現動作的施事者,相當於“被”。“被”是介詞。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想要(把和氏寶玉)給秦國,只怕秦國的十五座城不能得到,白白的被欺騙。“見欺”即“被欺”。又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史記·屈原列傳》)——誠實卻被懷疑,忠心反倒受到誹謗。“見疑”即“被懷疑”。

第三,有些句子中,“見”和“於”搭配起來使用,也表被動。但是起表被動作用的主要是“於”,“見”與“於”相照應。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我實在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住趙王。又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我被見識廣博的人笑話。

第四,“見”一方面表被動,另一方面指代自己,這種用法不多見。如:“事理如此,實爲見誣。”(《晉書·太子遺妃書》)——事實、道理像這樣,實際是我被誣陷。這裏,“見誣”即“我被誣陷”。

第五,“見”還有“被認爲”的意思。這種用法也很少見。如:“所說出於爲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韓非子·說難》——(被遊說的人)要名聲顯赫,而你卻用豐厚財利去勸說他,就會被認爲你品節不高,並以地位低的人看待你,一定會遭到永遠的拋棄。“見”即“被認爲”。

第六,“見”與“教”、“怪”等詞組合,構成固定結構,這時的“見”爲助詞,只是這種用法更爲少見。如:“岳父見教的是。”(《儒林外史》)——岳父大人指教的對。“見教”即“指教”。

來源:《品 茗》

3. 古文中見字的用法 高中

jiàn

①看;看到。《齊桓晉文之事》:“~牛未~羊也。”

②遇見;碰見。《回鄉偶書》:“兒童相~不相識。”

③見面;會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

④拜見;謁見。《鄒忌諷齊王納諫》:“於是入朝~威王。”

⑤召見;接見。《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坐章臺~相如。”

⑥知道;懂得。《示兒》:“乃翁~事可憐遲。”

⑦聽見;聽到。《林黛玉進賈府》:“總不許~哭聲。”

⑧見解;見識。《晉書?王渾傳》:“敢陳愚~。”

⑨用在動詞前,表被動,譯爲“被”。《屈原列傳》:“信而~疑,忠而被謗。”

⑩在動詞前,表示說話人自己,可譯爲“我”。《孔雀東南飛》:“君既若~錄,不久望君來。”

xiàn

①同“現”,出現;顯現。《毛遂自薦》:“錐之處囊中,其未立~。”

②使……拜見。《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殺雞爲黍而食之,~其二子焉。”

4. 關於 見 在文言文當中的含義

“見”在文言文當中的含義:古文中常用作助詞,表示被動,相當於“被”。用在動詞詞尾,表示完成、實現。

一、基本字義

1、看法~解

2、看到:看~。罕~。~微知著。~義勇爲。~異思遷。

3、接觸,遇到:怕~風。~習。

4、看得出,顯得出:~效。相形~絀。

5、(文字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上。~下。

6、會晤:會~。接~。

7、對事物觀察、認識、理解:~解。~地(見解)。~仁~智(指對同一問題各人從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8、助詞,表示被動或對我如何:~外。~教。~諒(原諒我)。~笑(被譏笑)。

擴展資料

一、字形演變

二、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見,視也。從兒,從目。凡見之屬皆從見。

白話版《說文解字》:見,視,看。字形採用“兒、目”會義。所有與見相關的字,都採用“見”作邊旁。

三、組詞

1、見背jiànbèi

長輩去世

2、見長jiàncháng

在某方面具有超過別人或一般水平的能力。

3、見稱jiànchēng

受到人們的稱讚。

4、見到jiàndào

碰上,遇到。

5. 文言文必修1到4見的被動用法

jiàn

①看;看到.《齊桓晉文之事》:牛未~羊也.”

②遇見;碰見.《回鄉偶書》:“兒童相~不相識.”

③見面;會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

④拜見;謁見.《鄒忌諷齊王納諫》:“於是入朝~威王.”

⑤召見;接見.《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坐章臺~相如.”

⑥知道;懂得.《示兒》:“乃翁~事可憐遲.”

⑦聽見;聽到.《林黛玉進賈府》:“總不許~哭聲.”

⑧見解;見識.《晉書?王渾傳》:“敢陳愚~.”

⑨用在動詞前,表被動,譯爲“被”.《屈原列傳》:“信而~疑,忠而被謗.”

⑩在動詞前,表示說話人自己,可譯爲“我”.《孔雀東南飛》:“君既若~錄,不久望君來.”

xiàn

①同“現”,出現;顯現.《毛遂自薦》:“錐之處囊中,其未立~.”

②使……拜見.《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殺雞爲黍而食之,其二子焉.”

6. 高中語文文言文問題:見、相的用法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兩個“見”字都是表示被動,“見欺”是“被騙”。“見”在古文中表示代詞的情況很少。出現的時候多代指“我”,表示“他人行爲及於己”的意思。我的印象裏,中學階段沒有出現過吧。

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將你的原句你停頓下,就能知道意思了,這裏的見就是看見預見的意思,見機就是“預見天機天意”,跟後面的“知命”差不多。

《孔雀東南飛》“及時相遣歸”是劉蘭芝說的話,意思是“早點送我回家吧”,這個“相”是偏意代詞,所謂偏意就是視具體情況可以轉變意思。可能偏“我”,也可能偏“你”,這裏就是偏“我”的情況,中學階段至此一例。

至於你說的有限制,“見”字應該只能代指第一人稱,即“我”“我們”。漢字博大精深,活用情況很多,我這種推斷是基於其原始詞義而下,不能代表權威。“相”表三個人稱的情況古漢語裏都有,下面就是我找來的例子:

表自稱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表對稱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親友如相問。——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表他稱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齋志異·狼三則》

雜然相許。——《列子·湯問》

相委而去。——《世說新語·自新》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唐·柳宗元《三戒》

另外“相”好像沒有做被動的情況。“見”有,而且很多。

飛鳥相與還,相與,指“相互在一起,共同”的意思。“相與”是一個詞,不要拆開來翻譯。

“請允許我”是“請你允許我”的意思,只是省略了“你”,兩個請的意思一樣。

你作爲高中生就這麼喜歡探究文字學真是值得讚賞,但不要鑽牛角尖啊,我回答中有很多資料都是百度查詢來的,你也要充分利用資源來解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會很有收穫的

7. "見"在古文(文言文)中讀做什麼

不能一概而論。讀jiàn的時候更多,一中學語文課本爲例。見的用法主要有:先說讀jiàn的情況

一、動詞。

1、看見。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子見夫子乎 ?

2、會見。私見張良,具告以 事。

3、拜見,謁見。曹劌請見。 冉有、子路見於孔子曰

4、召見,接見。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暴見於王。

二、名詞。

1、看見的東西。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2、見解,見識。 汝真女子之見。

三、介詞。

1、表被動,相當於“被”。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2、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下面說讀xiàn的情況,

1、引見,使。。見。胡不見我與王? 殺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2、同現。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風吹草低見牛羊。

從上可知,見的讀音不能一刀切,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8. “見”字在古文中,有什麼解釋

第一,用於及物動詞之前,有稱代動作行爲的受事者的作用(稱代前置的賓語),而且句中要出現動作行爲的施事者(主動者)。

如:“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玉臺新詠·孔雀東南飛》)——我當初回家時,府吏囑咐我。

“見丁寧”即“丁寧我”。又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陳情表》)——我生下來才六個月,父親便丟下我死去。這裏“見背”即“揹我”。

第二,用在及物動詞之前表被動,而句中不出現動作的施事者,相當於“被”。“被”是介詞。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想要(把和氏寶玉)給秦國,只怕秦國的十五座城不能得到,白白的被欺騙。

“見欺”即“被欺”。又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史記·屈原列傳》)——誠實卻被懷疑,忠心反倒受到誹謗。“見疑”即“被懷疑”。

第三,有些句子中,“見”和“於”搭配起來使用,也表被動旦長測短爻的詫痊超花。但是起表被動作用的主要是“於”,“見”與“於”相照應。

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我實在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住趙王。

又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我被見識廣博的人笑話。

第四,“見”一方面表被動,另一方面指代自己,這種用法不多見。如:“事理如此,實爲見誣。”

(《晉書·太子遺妃書》)——事實、道理像這樣,實際是我被誣陷。這裏,“見誣”即“我被誣陷”。

第五,“見”還有“被認爲”的意思。這種用法也很少見。

如:“所說出於爲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韓非子·說難》——(被遊說的人)要名聲顯赫,而你卻用豐厚財利去勸說他,就會被認爲你品節不高,並以地位低的人看待你,一定會遭到永遠的拋棄。

“見”即“被認爲”。 第六,“見”與“教”、“怪”等詞組合,構成固定結構,這時的“見”爲助詞,只是這種用法更爲少見。

如:“岳父見教的是。”(《儒林外史》)——岳父大人指教的對。

“見教”即“指教”。

《季氏將伐顓臾》的原文和譯文

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臾  先秦:孔子及弟子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爲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譯文:

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要對顓臾用兵。”

孔子說:“冉有!恐怕應該責備你們吧。那顓臾,先王曾把顓臾的國君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是魯國的藩屬國,爲什麼要討伐它呢?”

冉有說:“季孫要這麼幹,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願意。”

孔子說:“冉有!周任有句話說:‘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勝任就該辭去。’如果盲人搖晃着要倒下卻不去扶持,顫顫巍巍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麼何必要用那個攙扶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裏跑出,(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裏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說:“如今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靠近季孫氏的封地,現在不奪取,後世一定會成爲子孫們的憂慮。”

孔子說:“冉有!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藉口的人。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擔心財富不多,只是擔心財富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民太少,只擔憂境內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國家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徠他們。

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策劃在境內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擴展資料:

《季氏將伐顓臾》選自《論語·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張:"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及治國策略:"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季氏伐顓臾一事,是在"陪臣執國政"的魯國的特殊背景下發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他們的先祖即慶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魯桓公(前711---前694在位)的兒子、魯莊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號稱"三桓"。到孔子這時,"三桓"執魯國國政已達一百六七十年之久。

季氏篇的名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本篇主要談論的問題包括孔子及其學生的政治活動、與人相處和結交時注意的原則、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季氏將伐顓臾

冀君實或見恕也 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 是哪篇文章。

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某啓:昨日蒙教,竊以爲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爲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爲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爲生事;爲天下理財,不爲徵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爲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於衆爲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衆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衆何爲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爲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爲,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爲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嚮往之至!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卻說魏主曹睿令張郃爲先鋒,與司馬懿一同徵進;一面令辛毗、孫禮二人領兵五萬,往助曹真。二人奉詔而去。且說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今必出軍斜谷,來取新城。若取新城,必分兵兩路,一軍取箕谷矣。吾已發檄文,令子丹拒守新城,若兵來不可出戰;令孫禮、辛毗截住箕穀道口,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曰:“今將軍當於何處進兵?”懿曰:“吾素知秦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諸葛亮欺子丹無備,定從此進。吾與汝徑取街亭,望陽平關不遠矣。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彼若回動,吾提兵於小路擊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卻將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皆餓死,亮必被吾擒矣。”張郃大悟,拜伏於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雖然如此,諸葛亮不比孟達。將軍爲先鋒,不可輕進。當傳與諸將:循山西路,遠遠哨探。如無伏兵,方可前進。若是怠忽,必中諸葛亮之計。”張*受計引軍而行。

卻說孔明在祁山寨中,忽報新城探細人來到。孔明急喚入問之,細作告曰:“司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達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儀、李輔、鄧賢爲內應:孟達被亂軍所殺。今司馬懿撤兵到長安,見了魏主,同張郃引兵出關,來拒我師也。”孔明大驚曰:“孟達做事不密,死固當然。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曰:“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謖曰:“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即喚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辭引兵而去。孔明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喚高翔曰:“街亭東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紮寨。與汝一萬兵,去此城屯紮。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張*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延曰:“某爲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閒之地?’孔明曰:“前鋒破敵,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應街亭,當陽平關衝要道路,總守漢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爲安閒乎?汝勿以等閒視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纔心安,乃喚趙雲、鄧芝分付曰:“今司馬懿出兵,與舊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軍出箕谷,以爲疑兵。如逢魏兵,或戰、或不戰,以驚其心。吾自統大軍,由斜谷徑取新城;若得新城,長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維作先鋒,兵出斜谷。

卻說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王平曰:“雖然魏兵不敢來,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爲柵,以圖久計。”謖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謖曰:“汝莫亂道!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參軍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與我,自於山西下一小寨,爲掎角之勢。倘魏兵至,可以相應。”馬謖不從。忽然山中居民,成羣結隊,飛奔而來,報說魏兵已到。王平欲辭去。馬謖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王平引兵離山十里下寨,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稟孔明,具說馬謖自於山上下寨。卻說司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禦,即當按兵不行。司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見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親何故自墮志氣耶?男料街亭易取。”懿問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親自哨見,當道並無寨柵,軍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換衣服,引百餘騎親自來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圍巡哨了一遍,方回。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傳令與諸將:“倘兵來,只見山頂上紅旗招動,即四面皆下。”

卻說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報曰:“乃馬良之弟馬謖也。”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又問:“街亭左右別有軍否?”探馬報曰:“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懿乃命張郃引一軍,當住王平來路。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兵圍山,先斷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亂,然後乘勢擊之。當夜調度已定。次日天明,張*引兵先往背後去了。司馬懿大驅軍馬,一擁而進,把山四面圍定。馬謖在山上看時,只見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隊伍,甚是嚴整。蜀兵見之,盡皆喪膽,不敢下山。馬謖將紅旗招動,軍將你我相推,無一人敢動。謖大怒,自殺二將。衆軍驚懼,只得努力下山來衝魏兵。魏兵端然不動。蜀兵又退上山去。馬謖見事不諧,教軍緊守寨門,只等外應。

卻說王平見魏兵到,引軍殺來,正遇張郃;戰有數十餘合,平力窮勢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山上無水,軍不得食,寨中大亂。嚷到半夜時分,山南蜀兵大開寨門,下山降魏。馬謖禁止不住。司馬懿又令人於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亂。馬謖料守不住,只得驅殘兵殺下山西逃奔。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謖。背後張郃引兵追來。趕到三十餘里,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視之,乃魏延也。延揮刀縱馬,直取張郃。郃回軍便走。延驅兵趕來,復奪街亭。趕到五十餘里,一聲喊起,兩邊伏兵齊出:左邊司馬懿,右邊司馬昭,卻抄在魏延背後,把延困在垓心。張郃復來,三路兵合在一處。魏延左衝右突,不得脫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間,忽一彪軍殺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將合兵一處,大殺一陣,魏兵方退。二將慌忙奔回寨時,營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儀從營中殺出。王平、魏延徑奔列柳城,來投高翔。此時高翔聞知街亭有失,盡起列柳城之兵,前來救應,正遇延、平二人,訴說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復街亭。”當時三人在山坡下商議已定。待天色將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進,徑到街亭,不見一人,心中大疑,未進,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見高翔兵到,二人共說魏兵不知在何處。正沒理會,又不見王平兵到。忽然一聲炮響,火光沖天,鼓起震地:魏兵齊出,把魏延、高翔圍在垓心。二人往來衝突,不得脫身。忽聽得山坡後喊聲若雷,一彪軍殺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徑奔列柳城來。比及奔到城下時,城邊早有一軍殺到,旗上大書“魏都督郭淮”字樣。原來郭淮與曹真商議,恐司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來取街亭;聞知司馬懿、張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徑襲列柳城。正遇三將,大殺一陣。蜀兵傷者極多。魏延恐陽平關有失,慌與王平、高翔望陽平關來。

卻說郭淮收了軍馬,乃謂左右曰:“吾雖不得街亭,卻取了列柳城,亦是大功。”引兵徑到城下叫門,只見城上一聲炮響,旗幟皆豎,當頭一面大旗,上書“平西都督司馬懿”。懿撐起懸空板,倚定護心木欄干,大笑曰:“郭伯濟來何遲也?”淮大驚曰:“仲達神機,吾不及也!”遂入城。相見已畢,懿曰:“今街亭已失,諸葛亮必走。公可速與子丹星夜追之。”郭淮從其言,出城而去。懿喚張*曰:“子丹、伯濟,恐吾全獲大功,故來取此城池。吾非獨欲成功,乃僥倖而已。吾料魏延、王平、馬謖、高翔等輩,必先去據陽平關。吾若去取此關,諸葛亮必隨後掩殺,中其計矣。兵法雲:歸師勿掩,窮寇莫追。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當斜谷之兵。若彼敗走,不可相拒,只宜中途截住:蜀兵輜重,可盡得也。”張*受計,引兵一半去了。懿下令:“竟取斜谷,由西城而進。西城雖山僻小縣,乃蜀兵屯糧之所,又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總路。若得此城,三郡可復矣。”於是司馬懿留申耽、申儀守列柳城,自領大軍望斜谷進發。

卻說孔明自令馬謖等守街亭去後,猶豫不定。忽報王平使人送圖本至。孔明喚入,左右呈上圖本。孔明就文几上拆開視之,拍案大驚曰:“馬謖無知,坑陷吾軍矣!”左右問曰:“丞相何故失驚?”孔明曰:“吾觀此圖本,失卻要路,佔山爲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圍合,斷汲水道路,不須二日,軍自亂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歸?”長史楊儀進曰:“某雖不才,願替馬幼常回。”孔明將安營之法,一一分付與楊儀。正待要行,忽報馬到來,說:“街亭、列柳城,盡皆失了!”孔明跌足長嘆曰:“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急喚關興、張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擊,只鼓譟吶喊,爲疑兵驚之。彼當自走,亦不可追。待軍退盡,便投陽平關去。”又令張冀先引軍去修理劍閣,以備歸路。又密傳號令,教大軍暗暗收拾行裝,以備起程。又令馬岱、姜維斷後,先伏于山谷中,待諸軍退盡,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報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又遣心腹人到冀縣搬取姜維老母,送入漢中。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衆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衆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衆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爲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讚曰:“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爲司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隨軍入漢中;司馬懿必將復來。於是孔明離西城望漢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軍民,陸續而來。

卻說司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後喊殺連天,鼓聲震地。懿回顧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諸葛亮之計矣。”只見大路上一軍殺來,旗上大書“右護衛使虎冀將軍張苞”。魏兵皆棄甲拋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聲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杆大旗,上書“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山谷應聲,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軍心疑,不敢久停,只得盡棄輜重而去。興、苞二人皆遵將令,不敢追襲,多得軍器糧草而歸。司馬懿見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此時曹真聽知孔明退兵,急引兵追趕。山背後一聲炮響,蜀兵漫山遍野而來:爲首大將,乃是姜維、馬岱。真大驚,急退軍時,先鋒陳造已被馬岱所斬。真引兵鼠竄而還。蜀兵連夜皆奔回漢中。卻說趙雲、鄧芝伏兵於箕穀道中。聞孔明傳令回軍,雲謂芝曰:“魏軍知吾兵退,必然來追。吾先引一軍伏於其後,公卻引兵打吾旗號,徐徐而退。吾一步步自有護送也。

卻說郭淮提兵再回箕穀道中,喚先鋒蘇*分付曰:“蜀將趙雲,英勇無敵。汝可小心提防,彼軍若退,必有計也。”蘇*欣然曰:“都督若肯接應,某當生擒趙雲。”遂引前部三千兵,奔入箕谷。看看趕上蜀兵,只見山坡後閃出紅旗白字,上書“趙雲”。蘇*急收兵退走。行不到數裏,喊聲大震,一彪軍撞出:爲首大將,挺槍躍馬,大喝曰:“汝識趙子龍否!”蘇*大驚曰:“如何這裏又有趙雲?”措手不及,被雲一槍刺死於馬下。餘軍潰散。雲迤邐前進,背後又一軍到,乃郭淮部將萬政也。雲見魏兵追急,乃勒馬挺槍,立於路口,待來將交鋒。蜀兵已去三十餘里。萬政認得是趙雲,不敢前進,雲等得天色黃昏,方纔撥回馬緩緩而進。郭淮兵到,萬政言趙雲英勇如舊,因此不敢近前。淮傳令教軍急趕,政令數百騎壯士趕來。行至一大林,忽聽得背後大喝一聲曰:“趙子龍在此!”驚得魏兵落馬者百餘人,餘者皆越嶺而去。萬政勉強來敵,被雲一箭射中盔纓,驚跌於澗中。雲以槍指之曰:“吾饒汝性命回去!快教郭淮趕來!”萬政脫命而回。雲護送車仗人馬,望漢中而去,沿途並無遺失。曹真、郭淮復奪三郡,以爲己功。卻說司馬懿分兵而進。此時蜀兵盡回漢中去了,懿引一軍復到西城,因問遺下居民及山僻隱者,皆言孔明止有二千五百軍在城中,又無武將,只有幾個文官,別無埋伏。武功山小民告曰:“關興、張苞,只各有三千軍,轉山吶喊,鼓譟驚追,又無別軍,並不敢廝殺。”懿悔之不及,仰天嘆曰:“吾不如孔明也!”遂安撫了諸處官民,引兵徑還長安,朝見魏主。睿曰:“今日復得隴西諸郡,皆卿之功也。”懿奏曰:“今蜀兵皆在漢中,未盡剿滅。臣乞大兵併力收川,以報陛下。”睿大喜,令懿即便興兵。忽班內一人出奏曰:“臣有一計,足可定蜀降吳。”正是:蜀中將相方歸國,魏地君臣又逞謀。未知獻計者是誰,且看下回分解。

到時候見文言文

1. “到那時”或者“到時候”用古文或文言文詞語怎麼表示

彼時

彼時 bǐ shí

釋義:那時,當時。

舉例:

1. “法家辭氣,體乏弘潤。然疎而能壯,亦彼時之絕採也。”——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封禪》

2. “我彼時不知府上是那一位做主人,今日說起來,想必是 少卿 兄無疑了。”——《儒林外史》第四一回

3. “彼時我要跳下去,誠恐一個措手不及,那和尚先下手傷了你的性命。”——《兒女英雄傳》第八回

4. 古文或文言文中關於時間的詞語還有:

1. 往日 wǎng rì

釋義:昔日;從前。

舉例: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楚辭·九章·惜往日》

“往日之事,患皆然也。”——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

“嬸子,我和你往日無寃,近日無讎。”——元 無名氏《神奴兒》第二折

“要照往日的習慣--他們就得拍手頓腳。”——張天翼《歡迎會》

2. 昔時 xī shí

釋義:往日;從前。

舉例:

“骨肉天性,誠不以遠近親疏,然數見顏色,情重昔時。”——《東觀漢記·東平王蒼傳》

“恐是昔時卿相冢,立石爲表今仍存。”——唐 杜甫《石筍行》

“不惟臣之蒼顏白髮已迫遲暮,而竊仰天顏,亦覺非昔時矣。”——明 張綸《林泉隨筆》

3. 他日 tā rì

釋義:過些天;日後;將來的某一天或某一時期。

舉例:

“墨者夷之因徐闢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他日又求見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 茂陵 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宋 林逋 《先生將終之歲自作壽堂因書一絕以志之》

4. 期年 qī nián

釋義:亦作“朞年”。一年。

舉例:

“秋八月辛卯, 沙鹿 崩。 晉 卜偃 曰:‘期年將有大咎,幾亡國。’”——《左傳·僖公十四年》

“百姓老弱相攜號哭……皆曰:‘願乞 侯君 復留朞年。’”——《後漢書·侯霸傳》

“盟未朞年,今已如此,萬世守約,其可望乎?” ——《金史·宗翰傳》

5. 須臾 xū yú

釋義:片刻,短時間。

舉例: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我勞心數年,提兵十萬,深入敵境,克在須臾。”——明 梁辰魚 《浣紗記·允降》

“小小一枝箭,發出如雷電;陵谷轉滄桑,世界須臾變。”——清 李漁 《巧團圓·全節》

2. 關於 見 在文言文當中的含義

“見”在文言文當中的含義:古文中常用作助詞,表示被動,相當於“被”。用在動詞詞尾,表示完成、實現。

一、基本字義

1、看法~解

2、看到:看~。罕~。~微知著。~義勇爲。~異思遷。

3、接觸,遇到:怕~風。~習。

4、看得出,顯得出:~效。相形~絀。

5、(文字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上。~下。

6、會晤:會~。接~。

7、對事物觀察、認識、理解:~解。~地(見解)。~仁~智(指對同一問題各人從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8、助詞,表示被動或對我如何:~外。~教。~諒(原諒我)。~笑(被譏笑)。

擴展資料

一、字形演變

二、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見,視也。從兒,從目。凡見之屬皆從見。

白話版《說文解字》:見,視,看。字形採用“兒、目”會義。所有與見相關的字,都採用“見”作邊旁。

三、組詞

1、見背jiànbèi

長輩去世

2、見長jiàncháng

在某方面具有超過別人或一般水平的能力。

3、見稱jiànchēng

受到人們的稱讚。

4、見到jiàndào

碰上,遇到。

3. "見"在古文(文言文)中讀做什麼

不能一概而論。讀jiàn的時候更多,一中學語文課本爲例。見的用法主要有:先說讀jiàn的情況

一、動詞。

1、看見。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子見夫子乎 ?

2、會見。私見張良,具告以 事。

3、拜見,謁見。曹劌請見。 冉有、子路見於孔子曰

4、召見,接見。秦王坐章臺見相如。 暴見於王。

二、名詞。

1、看見的東西。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2、見解,見識。 汝真女子之見。

三、介詞。

1、表被動,相當於“被”。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2、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

下面說讀xiàn的情況,

1、引見,使。。見。胡不見我與王? 殺雞爲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2、同現。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風吹草低見牛羊。

從上可知,見的讀音不能一刀切,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4. 古文中“見”字的用法有哪些

”見“字有兩個讀音,分別爲jiàn和xiàn。

用法如下:

一、作動詞

(1)遇見;碰見。如:唐代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兒童相見不相識。”譯:兒童碰見我不認識我。

(2)拜見,謁見;又指會見 。如:《戰國策·齊策一》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於是入朝見威王。”譯:於是,鄒忌上朝廷拜見齊威王。

(3)召見;接見。如:西漢司馬遷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坐章臺見相如。”譯:秦王坐在章臺宮接見藺相如。

(4)知道;懂得。如:宋代陸游的《示兒》:“乃翁見事可憐遲。”譯:於是老翁懂得事情那麼遲。

(5)聽見;聽到。如:清代曹雪芹的《林黛玉進賈府》:“總不許見哭聲。”譯:總是不停聽到哭聲。

二、作名詞

(1)看見的東西。如:北宋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其奇。”譯:進去越深入,那麼進去裏面就更困難,但所看見的東西就越奇特。

(2)見解、見識。如:元末明初羅貫中的《失街亭》:”汝真女子之見。”譯:你真是女子般的見識。

三、作副詞

(1)用在動詞前,表被動,譯爲“被”。如:西漢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譯:誠信而被懷疑,忠誠而被毀謗,能沒有怨恨嗎?

(2)副在動詞前,表示說話人自己,可譯爲“我”。如:《玉臺新詠》中的《孔雀東南飛》:“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譯:你既然如此記念我,那麼過不多久就希望你來(接我)。

詞組:

見得 jiàndé:看得出來;可以確定。

見地 jiàndì: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

情見[qíng xiàn]:情感流露。

見糧[xiàn liáng]:現存的糧食。

自見[zì xiàn]:自我表白;顯露自己。

見多識廣 jiànduōshíguǎng:指見聞較多,經驗學識豐富廣泛。

5. 見在古文中的意思

現在的文章中遣詞造句很多也用古義,古代文章中詞字有些也與今義相同。

把“見”的釋義給你,需要你自己去對號入座。見 [jiàn]〈動〉(會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頭上加隻眼睛,就是爲了突出眼睛的作用。

本義:看見,看到)同本義 [seecatch sight of]見,視也。——《說文》未見君子。

——《詩·周南·汝墳》利見大人。——《易·乾》見龍在田。

——《易·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禮記·大學》見而不見,聞而不聞。

——《韓非子·主道》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樂府詩集·木蘭詩》見兩小兒辯鬥。

——《列子·湯問》兒童相見不相識。——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虎見之。

——唐· 柳宗元《三戒》歧王宅裏尋常見。——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又如:見雌雄(看到結果);見人(見證人);見喜(出痘疹的忌諱說法);見不過(看不慣;見不得);見頭知尾(比喻聰明透頂)進見;會見 [meetcall on]往見楚王。

—— 晉· 幹寶《搜神記》見蔡桓公。——《韓非子·喻老》扁鵲復見。

正見清河。——《世說新語·自新》又如:見駕(參見皇帝);見面掛腳(古時風俗新娘拜見公婆和諸姑姊妹時,所奉上作爲見面禮的刺繡鞋面);見禮(朝見之禮)遇到;碰見 [e into contact withbe exposed to]宋華父 督見 孔父之妻於路。

——《左傳·桓公元年》又如:這種藥怕見光;見齒(露齒而笑);見顧(光顧);見難(遇到危難);見禮(受到禮遇)指死——主要用於口語中 [kick]。如:見閻王聽到 [listen]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東揖 山東隆準公。

—— 李白《樑甫吟》又如:見說(聽說);見話(聽說,聽講)觀察;知道;瞭解 [observeknow]道在不可見。——《韓非子·主道》本無辭輦意,豈見入空官。

——李賀《感諷》又如:見幾(明察事物細微的傾向);見知(知道);見便(識相;知趣)比試;較量 [match]。如:見高低;見陣(交戰,對陣);見仗(交戰)〈名〉看法,見解 [opinion]敢陳愚見。

——《晉書·王渾傳》又如:依我之見;政見;我見;各抒己見;各執己見;固執己見;主見見識 [view]。如:淺見;偏見;見趣(見識情趣);見短(見識短淺)〈助〉表示被動,相當於“被” [be+過去分詞]不見保。

——《孟子·梁惠王上》見犯乃死。——《漢書·李廣蘇建傳》誠恐見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悲獨見病。——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又如:見笑於人;見笑於人;見重於當時;見執(被捉拿);見罔(被誣陷枉屈);見害(被害);見款(承蒙款待)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麼樣見辱問於長者。

——唐· 李朝威《柳毅傳》又如:見告;見示;見教用在動詞後表示結果。如:碰見;聞見;聽見〈形〉現有的 [available]。

如:見力(現有的兵力);見子(現有的兒子);見兵(現有的士兵);見卒(現有的士卒)明顯的 [visible]。如:見證;見人(證人)〈方〉∶每 [every]賢弟若如此,見常也顯你的好處。

——《水滸傳》又如:見常(平常);見年(每年);見天見地(每天);見天見晚(每日每夜)另見 xiàn見 [xiàn]〈動〉“現”的古字。顯現;出現;實現 [appear]見,示也。

——《廣雅》見龍在田。——《易·乾》。

注:“出潛離隱,故曰見。”情見力屈。

——《漢書·韓信傳》圖窮而匕首見。——《戰國策·燕策》見於王。

——《孟子·梁惠王上》見於孔子——《論語·季氏》其末立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有虹見於玉堂。

——《三國演義》有時見日。——吳均《與朱元思書》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唐· 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又如:見影(現形;發覺);見得(顯得)介紹,推薦 [remend]見其二子焉(讓他兩個兒子出見子路。見通“現”,使……現。

焉,於之,向子路)。——《論語·微子》見我於王。

——《墨子·公輸》〈形〉(“現”的古字)現有;現成 [availableready-made]軍無見糧。——《史記》又如:見採(可以立即拿出來的賭注);見錢(現錢)現在 [now]況且見賭着利物哩,他如何肯讓?——《二刻拍案驚奇》供狀人劉玉娘,見年三十五歲。

—— 元· 孟漢卿《魔合羅》又如:見前(眼前);見年(當年);見世報(當世就受到報應)另見 jiàn。

6. 表示時間文言文詞語

來日 未來的日子。

“前途似海,來日方長。”(《少年中國說》) 累日 連日。

“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旦旦 天天。

“豈若吾鄉鄰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說》) 昔日 從前。“試用於昔日。”

(《出師表》) 朔 農曆每月七年級。“朝菌不知晦朔”(《逍遙遊》) 望 農曆每月十五。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望日 農曆十五日那天。

“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與妻書》) 既望 農曆每月十六日。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最盛。”(《觀潮》) 。

晦 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旦 早晨。

“旦辭爺孃去。”(《木蘭詩》) 夙 早晨。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出師表》) 曉 天亮。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賣炭翁》) 曙 破曉,天亮。

“鳴雞外慾曙。”(《孔雀東南飛》) 質明 天剛亮的時候。

“質明,避哨竹林中。”(《〈指南錄〉後序》) 平明 天亮的時候。

“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史記?留侯世家》) 侵晨 快天亮的時候。

“侵晨探採誰家女,手挽長條淚如雨。”(《採桑女》) 東曦既駕 日神已經乘車出來,指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清晨。

“東曦既駕,僵臥長愁。”(《促織》) 日中 中午。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 晌午 中午。

“一日晌午,諜報敵騎至。”(《馮婉貞》) 亭午 中午。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三峽》) 暮 傍晚;日落的時候。

“暮宿黃河邊。”(《木蘭詩》) 日暮 傍晚。

“日暮,所擊殺者無慮百十人。”(《馮婉貞》) 薄暮 傍晚。

“每薄暮下管鍵。”(《獄中雜記》) 日將暮 天快黑了。

“日將暮,取兒蒿葬。”(《促織》) 暝 夜晚。

“晻晻日欲暝。”(《孔雀東南飛》) 昏 天剛黑的時候。

“自昏達曙,目不交睫。”(《促織》) 莫夜 晚上,莫通暮。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夕 晚上。

“日夕策馬,候權者之門。”(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即夕 當天晚上。

“即夕行步如平常。”(《獄中雜記》) 宵 晚上。

“今酒宵醒何處?”(柳永《雨霖鈴》) 夜闌 夜深。“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中夜 半夜。“中夜聞雞鳴。”

(《祖逖》) 夜分 半夜。“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三峽》) 晨夜 日夜。“聞操已向荊州,晨夜兼道。”

(《赤壁之戰》) 旦暮 時間很短暫。“吾攻趙,且暮且下。”

(《信陵君竊符救趙》) 昔 從前。“昔欲救皇上既無可救,今欲救先生亦無可救,”(《譚嗣同》) 往昔 從前。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 疇昔 從前。

“立乎今日以指疇昔。”(《少年中國說》) 疇日 昔日。

“見故國之旗鼓,感生平於疇日。”(《與陳伯之書》) 曩 從前。

“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捕蛇者說》) 曩者 從前,先前。

“曩者壩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周亞夫軍細柳》) 向 先前。

“向爲身死而不受,今爲妻妾之奉爲之。”(《魚我所欲也》) 向時 先前。

“向時雲裏諸峯,漸漸透出。”(《遊黃山記》) 今 現在。

“積於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 今者 現在。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今茲 現在。

“實荊今茲所見。”(《察變》) 方今 現在。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庖丁解牛》) 而今 現在。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姜夔《揚州慢》) 當世 當代。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 當下 立刻。

“當下茶果已撤。”(《林黛玉進賈府》) 登即 立即。

“登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孔雀東南飛》) 即便 立即。

“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遞與他。”(《范進中舉》) 旋 立刻,馬上。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活板》) 旋即 立刻,馬上。

遽 立刻,馬上。“遽刻其舟。”

(《刻舟求劍》) 當是時 在這個時候。“當是時,魏將相宗室滿堂。”

(《信陵君竊符救趙》) 當其時 在那時。“當其時,巫行視小家女好者,雲是當爲河伯婦。”

(《西門豹治鄴》) 至其時 到那時。“至其時,西門豹往會之河上。”

(《西門豹治鄴》) 方是時 在這時。“方是時,餘之力尚足以入。”

(《遊褒禪山記》) 爾來 從那時以來。“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出師表》) 爾時 那個時候。“爾時預復莽索,未得其女。”

(《李寄》) 甫 剛剛,才。“驚魂甫定。”

適 剛纔。“適得府君書,叨日來迎汝。”

(《孔雀東南飛》) 始 開始。“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六國論》) 始而 開始。“始而慚焉,久而安焉。”

(《原君》) 始爾 開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爲久。”

(《孔雀東南飛》) 初 起初,剛開始。“七年級交戰。”

(《赤壁之戰》) 行將 即將,將要。“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爲人所並。”

(《赤壁之戰》) 久 很長一段時間。“天下苦秦久矣。”

(《陳涉世家》) 久之 很久。“之”爲語助詞。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良久 很久。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琵琶行》) 俄 不久。

“俄有。

7. 古文中的‘見’什麼時候讀xian 還是jian

見,作通假字“現”的時候讀xian,意思爲出現、顯現等。

其他情況讀jian,詳細用法如下:

“見”——一個易被忽略的虛詞

李保國

對於“之”、“乎”、“者”、“也”的用法,大家並不陌生,作虛詞使用的“見”,在中學語文教材裏不多見,易被師生忽略。現將其用法進行歸類。

第一,用於及物動詞之前,有稱代動作行爲的受事者的作用(稱代前置的賓語),而且句中要出現動作行爲的施事者(主動者)。如:“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玉臺新詠·孔雀東南飛》)——我當初回家時,府吏囑咐我。“見丁寧”即“丁寧我”。又如:“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我生下來才六個月,父親便丟下我死去。這裏“見背”即“揹我”。

第二,用在及物動詞之前表被動,而句中不出現動作的施事者,相當於“被”。“被”是介詞。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想要(把和氏寶玉)給秦國,只怕秦國的十五座城不能得到,白白的被欺騙。“見欺”即“被欺”。又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史記·屈原列傳》)——誠實卻被懷疑,忠心反倒受到誹謗。“見疑”即“被懷疑”。

第三,有些句子中,“見”和“於”搭配起來使用,也表被動。但是起表被動作用的主要是“於”,“見”與“於”相照應。如:“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我實在害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住趙王。又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我被見識廣博的人笑話。

第四,“見”一方面表被動,另一方面指代自己,這種用法不多見。如:“事理如此,實爲見誣。”(《晉書·太子遺妃書》)——事實、道理像這樣,實際是我被誣陷。這裏,“見誣”即“我被誣陷”。

第五,“見”還有“被認爲”的意思。這種用法也很少見。如:“所說出於爲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必棄遠矣。”(《韓非子·說難》——(被遊說的人)要名聲顯赫,而你卻用豐厚財利去勸說他,就會被認爲你品節不高,並以地位低的人看待你,一定會遭到永遠的拋棄。“見”即“被認爲”。

第六,“見”與“教”、“怪”等詞組合,構成固定結構,這時的“見”爲助詞,只是這種用法更爲少見。如:“岳父見教的是。”(《儒林外史》)——岳父大人指教的對。“見教”即“指教”。

來源:《品 茗》

8.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文言文翻譯

這句詩出自唐代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突兀(wù):高聳的樣子,這裏用來形容廣廈。見(xiàn):通“現”,出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翻譯 :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

全文的翻譯:

八月裏秋深,狂風怒號,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裏。

南村的一羣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着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嘴脣乾燥也喝止不住,回來後拄着柺杖,獨自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像墨一樣黑,深秋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下來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牀溼,怎能捱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爲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所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SOS,幫忙啊

1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背東西,以背載物)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擔負,承擔)

3秦貪,負其強,(依仗,憑藉)

4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對不起,辜負)

5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違背,背棄)

6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失敗)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覆蓋)

8通家尚負責。(虧欠,拖受)

1日初出大如車蓋(遮陽避雨的用

2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器物上的蓋子)

3覆蓋周密無際(遮蓋)

4況劉豫州五室之胄,英才蓋世(壓倒,勝過)

5蓋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約)

6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原列傳》(連接上文,表示原因)

7蓋鍾子期死,伯樂終身不復鼓琴(發語詞,不譯)

8何不蓋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蓋以誘敵。(肯定判斷、原來是)

1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事,事故)

2以故法爲其國與此同(舊,與“新”相對)

3暮去朝來顏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與項伯有故(老朋友,引申爲交情)

6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7故遣將守關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產(原來 ,本來)

9故臣復取壁(所以,因此)

10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事,前列)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堅固,)

2秦孝公據崤函之固(險要的地勢)

3固請,召有司案圖(堅持,堅決)

4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

5至於顛覆,理固宜然(本來,原來)

6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讓步,固然,誠然)

7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安定)

8秦數敗趙軍,趙軍固璧不戰(堅守、安定)

1贏得倉皇北顧(回頭看;回頭)

2顧野有麥場(看)

3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探問,拜訪)

4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顧惜,顧念)

5大行不顧細謹(考慮

6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但是)

7顧玩:仔細端詳

8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不知計所出耳(表輕微轉折)

9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難道)

1國破山河在,誠春草木深(國家,國家的)

2六國破滅,非兵不利(諸侯國)

3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國都,京城)

4逝將去女,適彼樂國(地區,地城)

5等死,死國可乎(國事)

1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經過,通過)

2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超過)

3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勝過)

4以其境過清(過分,過於)

5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錯誤,過失)

6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責備)

7今公子故過之(訪問)

8日,大母過餘曰(到,到來)

1卻看妻子愁何在(哪裏,代詞)

2何時眼前突幾見此屋(什麼,代詞)

3又何間焉(怎麼,爲什麼,狀語)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樣,怎麼樣)

5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麼辦,奈---何:對---怎麼辦)

6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麼辦)

7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多麼)

8何蓑何笠。(背、扛)

1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遺憾,不滿意)

2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怨恨)

3恨,憾,怨。“恨”和“憾”都表示遺憾。“怨”表示仇視、懷恨

4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感到遺憾)

5生人作死別,恨恨那可論。(恨恨:惆悵、悲傷)

1國胡以相恤(什麼)

2胡取禾三百廛兮(爲什麼,怎麼)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古代我國西北部民族的統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憂慮。擔心)

2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六國論》)(憂慮,擔心)

3爲操後患;(《赤壁之戰》)(禍患)

4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從困於所溺(禍害,災禍)

5愈膏肓之患難(疾病)

6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諱忌)

7茜有眼患(病)

8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危害)

9趙宣子驟諫,公患之(厭恨)

10時有患瘧疾者(生病)

1或曰:“梅以曲爲美,直則無姿”(有人)

2或以爲死,或以爲亡,(《陳涉世家》)(相當“有的---,有的---)

3一食或粟一石(有時,偶或)

4雲霞明滅或目睹(也許,或許)

5*賊公行,莫之或止;(《論積貯疏》)(用在動詞前,加強不定語氣)

6或五命急宣,有時朝白帝(如果)

7以田宅或金帛爲抵當(或者)

1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2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點,毛病)

5龐涓恐其賢於已,疾之(通“嫉”妒忌)

6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迅猛,急速)

7舉疾首而相告曰(疾首:頭痛)

8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速、捷)

9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中,而聞者彰(強、猛烈)

10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銳利)

1懷王悔,追張儀,不及,屈原列傳(趕上,追上)

2燒及北船,延及岸上營落(等到,到)

3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到達)

4一人飛昇,仙及雞犬(涉及,牽連)

5其賢不及孔子(比得上)

6及說備使撫表衆(和,並)

7及第:科舉考試考中

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9予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接近)

10卒不去,故及於難(遭受)

11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難已(表他轉,至於)

1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靠近,接近)

2項伯即入見沛公(立即,馬上)

3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當,當時)

4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與“則”的用法相同,相當於“那就”的意思)

6其傷於縛者,即幸留(即使)

7聞雞鳴。即起盥櫛(就,就是)

8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登上帝位)

9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相當於“當”、就在)

1言未既(盡,完)

2既克,公問其故(已經,---以後)

3將軍既帝室之胄(既然)

4三軍既惑且疑(既----又---並列關係)

5既而得其屍於井(既而:不久)

6餚核既盡,杯盤狼藉(全、都)

7壬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既望:農曆每月十六日)

1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借)

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憑藉,藉助)

3大臣犯法,無所寬假(寬容)

4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假,不真,與“真”相對)

5假令僕伏法受誅《報任交書》(假令:假如)

6漢人未可假大兵權(給與)

7假令僕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

1凡天地之間(兩事物的當中)

2奉命於危難之間(中間,期間)

3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一會兒)

4安得廣廈千萬間(指房屋的間數)

5彼節者有間(間隙,空隙)

6遂盧外人間隔(隔離)

7間以詩記所遭(間或)

8讒人間之可謂窮矣(離間)

9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祕密地,悄悄地)

10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參與)

11骨微傷,病間月(間月:隔月,一個月以上)

12間關鶯語花底滑(間關:形容鳥聲宛轉)

13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頃刻)

14秦間來人,趙奢善食而遣之(間諜)

15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表時間有時、偶然)

16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表狀態,從小路)

17侯生乃屏人間語曰(表情態,祕密地、悄悄地)

1事不目見耳間(看見,看見的東西)

2項伯即入見沛公(拜見,會見)

3秦王坐章臺見相如(召見,接見)

4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見解,見識)

5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表示被動,相當於“被”)

6冀君實或見恕也(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已怎麼樣,可譯“我”)

7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同“現”出現)

8軍無見糧(現成的)

1庖丁爲文惠君解牛(剖開,分解動物的肢體)

2悉埋於地,解其棕縛(把繫着的東西解開

3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解開,使分開)

4師者,所以傳道受業惑也(解釋,解答)

5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理解,懂得)

6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渙散)

7解手:1分手,道別2指大小便3解除危難的方法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軍之仇者,何如(解救、消除)

9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消散、離散)

10胡虜益解(鬆解,懈怠)

1金就礪則利(接近,依靠)

2連闢公府不就(赴任,就職)

3軻自知事不就(完成,達到目的)

4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

5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即,隨即)

6若無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

7荊軻遂就車而去(上車、上路)

1中江舉帆,餘船以次俱進(舉起,擡起)

2舉類邇而見義遠(舉出,提出)

3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發動,舉行)

4永元中,舉孝廉不行(推薦,推舉)

5將軍向寵,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爲督(推薦,推舉)

6吾不能舉全吳之地(總合,聚合)

-

7舉疾首蹙而相告曰(全,皆)

8殺人如不能舉(盡)

9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舉言:發言)

10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舉事:作事情)

11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包舉:併吞)

1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於人(拿)

13.兔起鳧舉(飛)

14主人不問,客不先舉(提問)

15衆議舉寵爲督(推薦、選拔)

16卒叫,函谷舉(攻佔、佔領)

17榮祿密謀,全在天津閱兵之舉(舉動)

1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斷絕)

2大聲發於水上噌?如鐘鼓不絕(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隔絕,阻絕)

4佛印絕類彌勒(極,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完全,絕對)

6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橫渡)

7絕代:1久遠的年代2當代獨一無二

8絕倫:獨一無二,超越同等

9不如早與之絕(絕交)

10搶呼欲絕(絕命)

11以爲妙絕(達到極點)

12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陡峭的)

13彷彿印絕類彌勒(很、非常)

14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全然)

1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經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夠,可以)

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能夠,可以)

4不堪吏人婦,豈合今郎君(勝任)

1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能夠)

2然操遂能克紹(戰勝,攻破)

3克已復禮爲仁(剋制)

4引申爲擔當、勝任子克家(肩負)

5克已奉公(剋制、約束)

6與剋期俱至(限定、約定)

7更克畫,平鬥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

1有植土龕巖,亦此類耳(種類)

2舉類邇而見義遠(事例)

3中會殿閣,類蘭若(類似,象)

4義不殺少而衆,不可謂知類(類推)

5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條例)

6近歲風俗尤多侈靡,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大都、大多)

1可憐身上衣正單(憐憫,同情)

2愛士卒,楚人憐之(憐愛,寵愛)

3自各秦羅敷,可憐體無比(可憐:可愛)

4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疼愛、愛惜)

5項燕爲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愛戴)

6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願天寒(值得同情)

7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可惜)

1夜雪初霽,薺彌望(滿,遍)

2奉之彌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3病日至秦。既彌留(彌留:病危將死)

4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爲憂(經、終)

1至莫夜月明(通“暮”讀mu,日落的時候,傍晚)

2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沒有(誰),沒有(什麼)

3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不,不要)

4莫如以吾所長攻敵短(莫如:不如)

5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通“漠”,廣大)

6其事體莫須有(表測度、或許)

1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贏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於是,就,才)

3今其智乃反不能也(卻,竟然)

4至城東,乃有二十八騎(只,僅僅)

5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求之,自以爲得其實(表意外、竟然)

1少間,簾內擲一紙出(裏面,“外”相對)

2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內部,常指國家內部,朝廷內部)

3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內心)

4家有一堂二內(內室)

5距關毋諸侯(通“納”)

6家有一堂二內(內室)

7內狼於囊(放進)

8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交納)

1失期,法皆斬(日期,期限)

2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希望)

3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周(年),月)

4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約定,約會)

1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見的,不平常的)

2大將軍鄧騭奇其才(以----爲奇,驚異)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零數)

4今日違情義,恐此事非奇(適宜,適合)

5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不平常)

此奇貨可居(珍貴的)

7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使人不測的)

8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佳、好、宜)

9奇生怪(怪物、異物)

1戰,守,遷皆不及施(遷移)

2終繼五國遷滅,何哉(改變)

3再遷爲太史令(調動官職)

4是夕始覺有遷謫意(貶謫,放逐)

1君不如袒伏斧質請罪(請求,請求對方做某件事)

2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請求,相當於請允許我,請讓我)

3諸將請所之(請教,請示)

4乃置酒請之(宴請)

5請命1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2請示3請求任命官職

6請獻十金(願意)

7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謁見、謁問)

8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邀請、約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