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吃糉子的來歷

來源:趣味百科館 9.01K
清明節吃糉子的來歷

清明糉是古時人每年到清明時節的一種糉,每個地方不同用的原料也不一樣。清明時節有吃糉子的風俗。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糉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說:清明糉子穩牢牢。”另外,糉子”是衆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清明大似年,淘米裹糉子,甜麥塌餅嘴裏嘗!”這是禾城的一句民間諺語。清明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買糉葉,回家後浸糉葉、煮糉葉,洗糉葉,淘米,將醬油醃肉、赤豆、豆沙、紅棗、蜜棗之類備好以便裹糉子用。

據專家考證,糉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糉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糉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衆的心願而已。實際上,爲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糉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糉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糉的民間風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