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讀後感

來源:趣味百科館 1.65W

《浮生六記》讀後感①

浮生六記讀後感

初見這本書時,它被放在書店的書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潔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後,便是書封面上那幾個淡淡的文字“浮生若夢,爲歡幾何”讓我有想要閱讀它的衝動。

《浮生六記》爲清朝蘇州人沈復所著,因同爲蘇州人,便對書中所寫的園林有一種親切之感。沈復居於滄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園林一樣古色古香的建築。書中有介紹園林的地方,我因幼時去參觀過,能大致在腦海裏勾畫出園林的樣子,便不覺得枯燥乏味。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沈復,而是他的妻子陳芸。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芸孃的可愛之處在於,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穎慧,幼時“即能成誦”《琵琶行》,還自己學會吟詩作對,對於詩歌,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於,她賢淑能幹,懂插花、疊盆景、焚香、畫蟲草,還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緻,是一種食盒,形如梅花,內置中五六隻瓷碟,裝上飯菜,如裝於花瓣中。芸娘還曾女扮男裝,同沈復一起參加廟會。因那時並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還真心真意的幫沈復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韻味才行,後遇到憨園,芸娘很喜歡憨園,但因種種原因,沈復未能娶到憨園,這也讓後來芸孃的病情更嚴重。

《浮生六記》中的閨房記樂是它的獨特之處。正如陳寅恪指出:“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係,而於正式男女關係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暱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於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會寫閨事,夫婦生活,而沈復以直率平實的語言敘述閨中樂事,寫出了夫婦之間真摯的愛情,琴瑟和鳴,伉儷情深。後來,沈復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貧窮,生活艱難,芸娘仍爲沈復想辦法賺錢,去討一份工作。這夫婦之間的真情令人感動,不幸的是芸娘紅顏薄命,沈復漂泊各地。

“浮生”應就是指沈復浮蕩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與芸娘在一起的時光雖短暫,但很歡樂,美好,但相比較他後大半生坎坷遊歷,那些歡樂的時光便如夢境一樣虛幻飄渺,曇花一現。浮生若夢,爲歡幾何?

《浮生六記》讀後感②

看完《浮》,着實對沈復這人喜歡不起來,也可以說是鄙夷、厭惡。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國文人的清淡閒雅之氣。在生活窘迫之時,仍能苦中作樂,遊山玩水,或與妻在閨中,時不時會三兩好友,吟詩歌嘯,撫琴聚談,飲酒行令。他好熱鬧,好交友,是個真性情的集出世與入世於一身的人。

但要說真性情,其夫人陳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喪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紅養活全家,並自學認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詩;但她並不是一個只知相夫教子、知書達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還有着可愛靈通的內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於女扮男裝去看廟會,也能想出絕妙的辦法爲丈夫的賞花會解決難題,而又不失雅緻與樂趣,能夠寬容主動爲丈夫謀妻室,也主動爲自家公公尋姬妾,並獨自承擔家庭的誤會,隱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邊與芸恩愛不已,視爲知己,又能一邊毫不介懷地享受尋妓之樂,還說是因爲與夫人有些相像?芸爲其謀妻室,也因此被欺騙,讀後感。而傷心氣憤得舊病復發,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雙人”的覺悟和堅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鄉,差點無錢下葬的下場?若真能將這愛入骨髓建立在忠貞,只此一人的基礎上,何會中年喪妻喪子?

乍看沈一生經歷衆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樂,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誤會,他無法從中斡旋解釋,緩解家庭關係;妻子病重無錢醫治,還得自己拖着病體趕工刺繡掙點藥費,是沈無能。父親病重,無錢趕回家中見其最後一面,在父親生時也未能盡兒女之責,是沈不孝。還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個人精神世界倒是維護得很好,可是未想過一直都是有人在爲他負重前行。我並不認爲他算得上一個真正的男人。

中年喪父、喪妻、喪子、喪摯友,這一切,何不是因果報應呢?只可惜了這些爲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個男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浮生六記》讀後感③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着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於沈復與陳芸的愛情,我羨慕着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於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脫於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後家道中落,雖爲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芸雖在飢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後,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悽慘。就在陳芸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耳”。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通讀後,不覺中發現,另一種想法卻涌上心頭。

沈復作爲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芸作爲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係,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芸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捲一捲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爲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爲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芸,聰明的芸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芸最終去世了,沈復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並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芸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衆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塗還是敷衍?”

沈復空有一身知識,但自身的知識終是被現實所擊敗。不懂變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細胞又有何用?芸嫁於沈復實在是淒涼。到頭來,芸的一生終究只化作沈復一句“夫妻恩愛不到頭”,只成了讀者心中解不開的故夢罷了……



浮生六記讀後感

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20201

清秋夜雨,燈影映窗紅。讀三遍《浮生六記》,怔怔之久,感動着前人的一段恩愛悲歡。

我感動於沈復與陳芸的愛情,我羨慕着他們平常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傾心於他們的真摯恩愛,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們一生平凡卻心胸磊落,超然脫於俗塵。

沈復,生活初是小康,但後家道中落,雖爲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他與妻子陳芸雖在飢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卻志趣相投,彼此恩愛。但最後,夫妻二人卻天人永隔,滿是悽慘。就在陳芸去世讓沈復再找一人時,沈復說:“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耳”。

罕有文人的愛情傳說可以感動我。比如,李隆基楊玉環的悲劇華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趙明誠的顛沛流離只使我可憐,蔣鹿潭黃婉君的貌合神離只讓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難過……

通讀後,不覺中發現,另一種想法卻涌上心頭。

沈復作爲一介書生,雖然娶了聰明又有情趣的芸作爲妻子,但他自己卻在家中不懂得如何處理與親人之間的關係,窩窩囊囊,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最終落得自己都被排擠出門,與芸四處飄泊,無所依靠,外出借錢,半路差點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捲一捲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爲生活的點綴,卻無法成爲主流。那些讓人看起來羨慕不已的閨房之樂,在缺少衣食的現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在《坎坷記愁》中寫到沈復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樸的夏氏雖嫁了農民,但豐衣足食,生活穩定,一家人其樂融融。相比芸,聰明的芸嫁給了沈復這個才子,卻遭到家人的排擠,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盡了艱苦。

芸最終去世了,沈復以“夫妻恩愛不到頭”來做自我安慰,但陳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並未在自己身上找過。朱奇志點評曰:“芸之早夭,誰致之耶?大戶人家,是非衆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無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闊,不善生計,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論,不知是糊塗還是敷衍?”

沈復空有一身知識,但自身的知識終是被現實所擊敗。不懂變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細胞又有何用?芸嫁於沈復實在是淒涼。到頭來,芸的一生終究只化作沈復一句“夫妻恩愛不到頭”,只成了讀者心中解不開的故夢罷了……

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20202

《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小說。文章寫得坦率真實。不論是哪一章,都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浮生六記》,分爲《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後兩記疑是僞作《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逍》。四記穿插相聯,所記所敘雖然都是日常瑣事,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更無學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徐徐拂面。

沈復,字三白,清乾嘉年間蘇州人,出生於衣冠之家,父親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爾後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家計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飢寒交迫,他和妻子陳芸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們吟詩,作畫,郊遊,聚友,烹餚,興趣昂然,意興飛逸。而後來,終於因爲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芸死後,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書中記錄着作者一生經歷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散發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彷彿置身於當時的社會,體味着世間百態。沈復得雙眼始終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這位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癡情,不得不讓讀者“閱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嫺雅,口授成誦,何其穎慧,顧盼神飛,何其纏綿,太湖縱目何其豪邁。與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女兒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寶釵淡雅,比探春體貼,比湘雲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間煙火。於當今的時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內涵,淡雅,一份矜持。卻不料這樣一位佳人中道悽然長逝,空流下兩行痛淚。

芸雖思想高超,卻在處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盡人皆知,小夫妻的恩愛往往成爲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禮儀很嚴肅的,父母,兄弟媳婦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處處小心翼翼,後來漸漸放鬆了,在公開場合也和三白並起並坐,當然就有人看不順眼,慢慢起了閒話。

有一年,三白隨父親在外任職,沈父說芸能筆墨,就代沈母寫信。後來家中有了些閒言,沈母以爲芸寫信不清楚,就不讓她寫。沈父怒道:“想汝婦不屑代筆耳!”芸怕沈母不高興,便不解釋。超然大度的芸娘,獨在家事上唯唯諾諾!可見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佔的比例來說,《浮》應該是快樂、幸福、積極的,這些都應和了我曾經的人生觀:充滿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隻佔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記愁”,改變了我的看法。開篇的“閨房記樂”和“閒情記趣”所描寫的夫妻恩愛,歡樂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暢,也再次讓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鬢相磨,親同形影,愛戀之情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這是怎樣的幸福生活!也許就是因爲這太快樂,太幸福了,所以當我讀到妻子芸“受責於公”、“失愛於姑”後與作者四處流浪,最終客死異鄉時,我的眼淚無可抑制的流了下來。

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歷戰亂、飢餓、孤苦,但誰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嗎?疾病、失去親人、沒有工作……這並不遙遠,每天都有那麼多人躺在醫院的病牀上,奔波於各類人才市場。顯然,我的人生觀過於理想化了。對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夠充分,不夠深刻。想來這也是我過去多次失敗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輕視了事情的困難面,過分樂觀,冒冒失失,失敗後又沒有及時總結經驗,只是一味地將過失歸咎於客觀原因,從未檢查過自己的錯誤。重新打開《浮生六記》,看到“閒情記趣”,再看到“閨房記樂”,沈復在經歷了妻死子散後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是什麼?痛苦又是什麼?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經明白了我以前對於生活的過於膚淺的理解。那麼我能做什麼呢?改變我的人生態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慮,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情況。困難挫折破壞了生活的快樂,但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戰勝困難,也要盡我們所能幫助他人,爲他人創造快樂與幸福。

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20203

初讀沈復的《浮生六記》,竟有許多感動。依然是太容易感動的人。

“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不貪屠門之嚼”,日子過得輕淡,沈三白應是極隨性的人了。卷四浪遊記快,與衆友共覽天下名勝,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灑灑,閒情逸致,字裏行間皆是。細細讀來,讓人暫忘塵世間的千絲萬縷。於愛妻芸娘,沈三白筆墨卻不多,就是浪跡天涯,流連煙花巷之時,心中的那份牽掛,也似不經意的。卷二閒情記趣、卷四浪遊記快,寫情寫景,對芸娘看似不經意,那份平淡而真實的感情,卻處處都在了。於是,芸孃的雋秀穎慧,知書達禮,溫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筆墨中,輕輕點出,就這麼不經意的豐滿和鮮活起來:居鄉,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蘭插菊玩石置景賞月;會友,“芸拔釵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領襪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潔;夏荷初開,芸置條葉於荷心取香……一點一滴,皆平白敘來,娓娓道出,可羨可嘆,夫復何求的感覺,真讓人羨煞!

沈三白生性爽直,落拓不羈,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獨對芸娘用情至深,讓依然好感動。然而世事無常,終歸是“恩愛夫妻不到頭”,卷三中盡訴失妻之恨,又讓依然唏噓不已……

不知是友人無心,還是有意,送來的《浮生六記》,是從卷四開始的,然後是卷二,接着是卷三,最後是卷一。依然是先得其閒,寫景寫物,抒胸暢懷,讓人感慨萬千;再得其趣,飲食起居、花木蟲草、山水風月,引人遐思無限;再感卷三坎坷記愁之哀婉淒涼,真切傷情;讀到卷一閨房記樂,又是句句心聲,事事真情,竟是卷三中情癡更深處的感覺……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隨筆記來,隨意貼來,讓人見笑了。

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20204

並不能用有趣、精緻、傷感來簡單概括這本小書,之所以入得經典行列,許是手邊有此一冊,便真如一妙友相伴。

——題記

或許有的人一生轟轟烈烈,或許有的人一生平平淡淡,又或許有的人活得碌碌無爲,有的人卻光彩奪目。沈復是哪種人,我不得而知。關於他的生平,百度也僅是寥寥數語。但這本充滿清新率真、情真意切的書卻能讓人體會作者苦樂摻雜、至誠至愛的一生——沈復,他,已成經典。

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在那些逝去的時光背後,星星點點都是回憶,若不以筆墨記錄下來,未免辜負了那一路的風光與坎坷。在作者心中,爲官作宰不足掛齒,與愛人琴瑟和鳴才真是一輩子難以忘懷。

沈復的妻子叫陳芸,女紅習得嫺熟,通曉文學詩詞,那一身才情頗受他之喜愛。每當看到“秋侵人影壽,霜染菊花肥”時,我總能體會到陳芸的蕙質蘭心。這樣一位妙人對於沈復更是耳鬢廝磨形影不離,愛戀之情無以言述。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當芸染了重病,只能在病榻上“兩行眼淚,涔涔流溢”之時,我便能感受到沈復的心是怎樣的支離破碎。等到她靈魂縹緲,懷恨辭世之時,我也忍不住吶喊,上天爲何如此不公,讓一對恩愛夫妻只可來世再見!這人生,果然曲折坎坷。

本以爲失去了芸的沈復會痛不欲生,追隨妻子而去。但他沒有,痛苦之後他平靜地接受了現實,選擇“不諳世事,不染紅塵,遠離世間悲苦極樂”的方式,獨身一人云遊四方。這又不禁讓我想起了莊子的《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爲鳥,其名爲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這是多麼偉大的思想啊!“天道無爲”是他之所想,“衆人皆醉我獨醒,衆人皆濁我獨清”就是他的追求。當夕陽西下,獨自一人,登上山頂,拈鬚吟哦“獸雲吞落日,弓月彈六星”,與酒光對飲,喝到微醺,人生如此,豈不快哉!

沈復的一生儼如一塊純美之水晶,只見明瑩不見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我相信這種淳樸淡然,恬淡自甘的生活,正如芸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這是否就是人活於世間的最高境界呢?浮生若夢,爲歡幾何?不用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不落俗世。這或許便是這本《浮生六記》想要告訴我們的吧!

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20205

《浮生六記》的譯文者張佳諱在序言中寫到“古來通文辭,善解語的才女,和通情達理,癡情一往的妻子許多時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渾身璞玉地湊成了一體。”林語堂也曾經評價過芸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芸,就是沈復所編寫的浮生六記中閨房記樂中的重要人物。

沈復自小便有親事的,但由於對方病逝,也是無可奈何的,同時也讓他在一次機遇中結識了芸這個溫暖賢良的人。

芸所生長的環境不是那麼良好,多年來一直都在除了丈夫疼愛而沒有什麼地位的家庭裏當媳婦兒,雖然有爲人婦的許多壓力,但她依舊活地瀟灑自在。而且溫柔冷靜,落落大方,總是十分寬容沈復,這做爲一個女子,確實是十分可愛的地方。也是芸之所以成爲本書的亮點之處。

在文章中我印象很深的便是芸女扮男裝同沈復出門去逛廟會,害怕惹了麻煩,大方地承認自己的女人身份。將芸的活潑可愛寫的活靈活現。還有一處十分令人動容的故事,便是芸主動幫沈復找妾室,而且十分樂意,並說這樣一來便有姐妹同自己一同了,這樣便不會孤獨。後來認識了憨園,也是十分優秀的女子,便幫丈夫暗示,雖說最後憨園還是因爲社會的封建而被嫁到有錢人家裏,但這件事卻寫出了芸的心胸開闊,溫婉賢良。

芸是《浮生六記》的一抹美麗的色彩,芸的早逝也無不是一個遺憾,但芸的可愛之處卻被衆人所頌讚。

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20206

書中記錄着作者一生經歷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散發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彷彿置身於當時的社會,體味着世間百態。它就像一個生動的實例,讓我懂得了:生活原來是這樣的。 我們都有同樣的經歷:在講解一些枯燥的.理論時,如果配上一個實例,就會頓時趣味盎然,易於理解。這是爲什麼?原因很簡單,在實例創造出的生活化的氛圍裏,聽衆很容易融入這樣的空間,不知不覺中理解講演者的目的,而且還能印象深刻。將道理生活化,具體化,這就是實例之所以有這樣魅力的原因所在。

而生活,對我這種涉世不深的學生來說,幾乎就如同盲人摸象,似懂非懂,更不用說能深入理解,實際應用了。雖說從老師、家長、朋友、長輩的口中聽到了不少對生活的感慨或忠告,總覺得那是離我很遙遠的東西,就好比蒼穹中閃爍的星星,看不真切,卻又對它充滿了幻想。也許是我所處的環境向來比較好的緣故,我總認爲生活是幸福的,是充滿光明的,即使有一些困難挫折,這些小黑點在生活的萬丈光芒中是那麼渺小而不起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就是這樣盲目樂觀的膚淺認識構成了我最初的人生觀。

這一切,在不久前的一箇中午,當我從圖書館的書架中取下那本《浮生六記》對,已悄悄的開始改變。 與其說這是一本小說,倒不如說是一本自傳。書中記錄着作者一生經歷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散發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彷彿置身於當時的社會,體味着世間百態。它就像一個生動的實例,讓我懂得了:生活原來是這樣的。

就篇幅所佔的比例來說,《浮》應該是快樂、幸福、積極的,這些都應和了我曾經的人生觀:充滿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隻佔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記愁”,改變了我的看法。 開篇的“閨房記樂”和“閒情記趣”所描寫的夫妻恩愛,歡樂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暢,也再次讓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鬢相磨,親同形影,愛戀之情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這是怎樣的幸福生活!也許就是因爲這太快樂,太幸福了,所以當我讀到妻子芸“受責於公”、“失愛於姑”後與作者四處流浪,最終客死異鄉時,我的眼淚無可抑制的流了下來。在病榻上,“骨瘦形銷”、“換湯索水,上下厭之”;在客居異鄉時,“三日所造,不敷一日所出,焦勞困苦,竭蹶時形":在作者四處奔波時,“躊躇終夜,擬卸襯衣,質錢而渡”;在妻子去世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在“回煞”當夜,“張燈入室,見鋪設宛然,而音容已杳,不禁心傷淚涌。又恐淚眼模糊,失所欲見,忍淚睜目,坐牀而待”。

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歷戰亂、飢餓、孤苦,但誰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疾病、失去親人、沒有工作……這並不遙遠,每天都有那麼多人躺在醫院的病牀上,奔波於各類人才市場。顯然,我的人生觀過於理想化了。對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夠充分,不夠深刻。想來這也是我過去多次失敗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輕視了事情的困難面,過分樂觀,冒冒失失,失敗後又沒有及時總結經驗,只是一味地將過失歸咎於客觀原因,從未檢查過自己的錯誤。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過去的我只是一相情願的看到了他們積極的一面,對於背面的黑暗,我總是輕易地略過。 重新打開《浮生六記》,看到“閒情記趣”,再看到“閨房記樂”,沈復在經歷了妻死子散後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是什麼?痛苦又是什麼?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經明白了我以前對於生活的過於膚淺的理解。那麼我能做什麼呢?改變我的人生態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慮,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情況。困難挫折破壞了生活的快樂,但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戰勝困難,也要盡我們所能幫助池人,爲他人創造快樂與幸福。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生活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在努力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尋找快樂,追求幸福,有句話說的好,精彩的過程遠比圓滿的結果來的重要。從這個角度講,人生是有厚度的,還是可以很快樂美滿的。

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20207

《浮生六記》我相信淳樸恬適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說“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是宇宙間美麗的東西。在我翻閱重讀這本小冊之時,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這安樂的問題——讀了沈復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然而我自信這種說法不至於是溢美。想讀這書的,必有能辨別的罷。以上這兩段話是俞平伯和林語堂對此書寫的精彩書評,覺得說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讀此書有從書中的感觸到,過度教養的影響,不只是教養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現代父母對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顧與教導,正面回饋卻似乎不如預期,究竟教養出了什麼問題?過度的保護、指導與關愛,不僅是個別家庭的教養問題,更是影響整體發展的社會問題,值得反思與警惕。我們都忘了,我們該養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養的目標,應該是養出一個心智、情感、能力都與年齡並進相襯的成年人。本書以此爲中心思想,希望幫助父母平撫擔憂與恐懼,先放下亟欲爲孩子鋪設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緒,而以更穩健的心態、更明智的愛,創造真實永續的教養效果。

在教養孩子之前,父母請先照顧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本書打破一般教養思維,除了指陳過度教養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案,更聚焦於父母的心理建設與自我關照,懇切提醒父母別爲了教養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當你能好好生活、工作與愛人,孩子就會以你的身影爲榜樣,找到自己實踐成功、創造幸福的方法。

《浮生六記》讀後感

篇一、《浮生六記》讀後感

我習慣把愛看的書不厭其煩地從家裏運到學校,再從學校揹回家。

其實家裏也有可以閱讀的書,學校也有。

可就是喜歡這樣背來背去。好似蝸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時候,手邊恰好沒有這一本書。

從昨晚臨睡開始閱讀沈復的《浮生六記》。

今天值班時偷暇將《閨中記樂》讀完。

只覺得這夫妻的歡娛如此真實地有趣。

吃豆腐滷這樣的小事寫起來亦是生動非凡。

他們印刻章,“願生生世世爲夫婦”,夫爲朱文,妻爲白文。

沈復外出,兩人通信,在信箋結尾必定要蓋上這一個“願生生世世爲夫婦”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卻是如此別緻,讓人感懷。

然而在字裏行間卻充溢了沈復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後,他回憶起以往甜蜜瑣碎時竟找出了許多可以印證“不得白頭”結局的徵兆。

他們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雖然後期顛沛流離,然而伉儷情深,清貧而善於作樂,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經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寫悼妻詩的不在少數。

譬如元縝。他的《遣悲懷》。

可他與“鶯鶯”的故事卻使我對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懷疑。

譬如陸游。他的《釵頭鳳》。

雖然他到老來還數次到沈園題詞懷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對母親的`強權時遠沒有沈復對愛情的堅貞。

陳芸不得公爹喜愛竟被逐出家門,沈復居然追隨她離開了家庭的庇廕,以至一世顛沛流離,而他卻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決心,試問,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語堂說,陳芸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那麼,我也不禁要說,沈復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奇男子。

這兩個最可愛的人的結合,怪不得連老天也要嫉妒,讓他們後半輩子嚐遍坎坷,而使陳芸早夭。

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

愛情似乎越來越速食麪了。而愛情好似也只有那麼幾個月的保鮮或者一年兩年的保質期。

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緻封面。淡雅樸素的小插圖。註解不多,讀來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卻令我深深感動。

這使我的心增添了無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輕盈起來。

篇二、《浮生六記》讀後感

終日蹉跎酒對歌,浮生若夢幾離合。天南地北奔波久,剩水殘山已無多。

在新年第一天,往暢和園消磨一捧心事幾串眼淚,期待很久的《浮生六記》,自然不負我望。譚正巖扮的沈復,梅派青衣竇曉璇扮芸娘。實在郎才女貌呵~

先說暢和園的佈置,着實精緻,早有準備是園林廳堂,見了實景仍不免美到嘆息。大堂兩側的對聯,出將入相的側門,右邊司琴司鼓的長廊,懸頂天花板上的宮燈。座位不多,我坐第三排,沈復的鬍鬚芸孃的頭面,眼角眉梢見得清清楚楚。中間譚老闆唱到喝粥一節,瞧向這邊的一雙妙目,直教我私心忒忒啊。

本來擔心劇本改得不好,敷衍一段死後十年的故事,倒像是兩世姻緣。可今日看來卻好,不顯得太傳奇,而又有一片鍾情其中,竟不忍心糾結芸娘是喜兒還是喜兒是芸娘了。

當年看《浮生六記》,不忍釋卷。知道人間有此種煙火神仙,十三歲的鐘情,藏粥,情投意合,方知相敬如賓竟也是人世良緣。布衣小菜,幾近窮途,印象最深是沈復吃醬瓜腐乳,不得其解,自嘲爲情之所鍾,雖醜不嫌。

或許這齣戲打動人半是因爲所演得自始至終是回憶,沈復是回憶,喜兒是回憶裏的芸娘,故事自始至終是過去的,而重新開始不過圓一出夢。而《浮生六記》於我,是和沈復一樣的記憶,看戲便也是回憶的癡。兩下相合,不過如此。

十年不曾執君手,孤燈長眠不到頭,削肩長項人依舊,只是你神情消瘦爲誰愁?

沈郎,十年不曾見而今又執君手,神情多消瘦——奴本爲君愁。

天下鍾情,或如《牡丹亭》,所要的不過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了。人生若有知己如此,死死生生,自然在所不惜,只是於我固然是晚了的,於天下人,也多半晚了吧。日日歲歲,平白這麼久,而誰與記浮生呢?由來癡心一片,情重愈珍,遇不到人情之所鍾、雖醜不嫌,姑且過自己的日子,倒也罷了。

一出半是歡欣的戲,從譚正巖剛出來就開始哭,到騙粥、到賞月、到死、到活,一年的眼淚,偏在今天流完了。周圍人看我應多是奇怪,而我,不能夠在境遇裏露一點怯弱,偏合宜爲別人掉眼淚。

最喜歡的是譚老闆喝粥前那一段唱詞,他本知道粥裏有藥可還是喝了,爲着清醒總是抵不過糊塗,爲着思念時渴望哪怕有一點相關,所以十年後的沈復亦知自己何其幸運。

你本是一碗粥、一盞酒、一捧愁,醉本難收。江湖出身本無求,將身醉倒且干休,逞陰謀便逞陰謀。

《浮生六記》於我便是這一碗粥,只是迷魂過後,醒來找不到我的仙山。芸娘說,一粥而始,一粥而終,他年若做傳奇,當名《食粥記》。本也想把這篇小文以此爲名,卻安敢自比沈復,安得敷衍傳奇。想天下之大,浮生爲夢,究其真假,半已蹉跎。痛哉!

篇三、《浮生六記》讀後感

和如今在人海茫茫中遍尋不到真心愛人的男男女女相比,沈復和芸娘真是不能再幸運了。少時懵懂,你心上記掛着我,我心中惦念着你,再加上一點緣分,就結成了夫妻。

通篇看下來,沈復本是很平常的人,一點點說不上才華的書畫雅好,也不是長袖善舞遇人皆強的大丈夫性格,說起長處來,一是爲人磊落,二便是癡情了。看到卷四我已沒了興致,說來也是,卷三中芸娘剛剛香消玉殞,任誰哪有心情看沈復大段大段的浪遊旅記。其實芸娘也並非如林語堂所誇就是非她不娶的奇女子了。不過是通點書畫、通情達理又性格爽直不矯情,身上還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部分多點兒。

《浮生六記》的可貴處,便是一個對的男人遇到了一個對的女人,並且二人誠心相待。對於愛情,我們還能夠要求更多嗎?書中寫滄浪亭內二人消夏對飲,課書論古、品月評花,當真是神仙眷侶!沈復談及生活細節,一腐一瓜裏更能見得二人生活裏也是平等對話、相互影響。寫到芸愛惜字畫,修修補補中彷彿可見其蹙眉凝視、欣喜開懷之相,一顰一笑裏更是藏着刻在記憶裏的入骨柔情,於旁人閱見尚且如此,爲夫者於心中想必已憶之百遍,心如絞痛。

看卷一時我心中一半歆羨一半不以爲然,神仙眷侶之多,現實中雖不甚多,瑪麗蘇文中卻不少見,沈復、芸娘二人無非是小打小鬧,哪裏比得上天馬行空的YY人生。一直看到卷三才彷彿被重重一擊,坎坷中一句一句皆是日常,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婆媳公媳矛盾、兄弟爭利、囊中羞澀的絕望無助、颳風下雨的舉步維艱,沒有平常人一輩子遇不上的殺父之恨、家族世仇,有的全是生活中一天天相互扶持過來的坎坷際遇。看到“老親又以盟妓一端,憎惡日甚,餘則調停中立。已非生人之境矣。”和“繡經之後,芸病轉增,喚水索湯,上下厭之。”胸中悲憤、憂鬱、焦躁集聚,難以自持,彷彿我便在芸的身邊,陪她領略着一個個難以承受的白眼,彷彿我便是沈復,眼睜睜望着心愛之人受盡委屈卻無力改變現狀。好好一對眷侶,何以竟要遭受這樣的境遇!然而轉念,這便是生活的苦難,父母不會因忠貞的愛情而疼惜你,金錢也不會因瀟灑的做派而親近你,坎坷中,唯一的溫暖便是夫妻間的不離不棄相互勉勵和朋友一次次的出手相助。

想起剛剛成婚沈復便外出學習,兩個人刻了“願生生世世爲夫婦”的圖章,一人執朱文,一人執白文,通信時便印在下面。年紀如此之輕、相處如此短暫就可以認定彼此爲生生世世的愛人,沈復和芸娘,縱然命運多舛,仍是何其幸運!

不過薄薄一本幾十頁的小書,卻悄悄藏匿了一段不離不棄令人感佩的愛情。與其叫《浮生六記》作沈復的小傳,不如索性如芸娘所說,取名《吃粥記》,去定格一份早夭卻深重的生生世世之情。

讀了《浮生六記》有感

導語:如果有條件的話,一定要躺在被窩裏讀如果運氣好的話,窗外寒風凜冽或者狂風暴雨。守着一盞暖燈讀《浮生六記》,此生足矣!下面請欣賞《浮生六記》的讀後感,祝您生活愉快。

一、《浮生六記》讀後感

近些日子,開始重讀《浮生六記》。

早幾年讀過,不過草草翻過,內容大都已經模糊,只剩下些須閨房記樂的印象。

今日重讀,感觸頗多。

過去執着於卷一,對作者沈復印象之深在於他對芸娘癡心一片,感動不已。今日細讀,纔讀出破綻。卷四是“浪遊記快”,本是一篇遊記,一萬餘字的文章中,前五千後五千都是遊山玩水之字,獨獨中間莫名其妙夾雜了一長段說他在粵東的尋歡文字。讀來可樂。

話說某年越冬,這位沈公子在妹夫秀峯的邀約和妻子的支持下,打算去粵東經商,賺一大票錢回來。寫啓程一段都還好,是中規中矩的遊記,可一到省城廣州,花樣文章就來了。下面全部是他如何在歡場廝混的記錄。

先寫到他和同鄉去沙面觀妓舟的情形:(沒想到哇,200年前沙面還是大名鼎鼎的紅燈區呢。)

“婦呼有客,即聞履聲雜沓而出,有挽髻者,有盤辮者,傅粉如粉牆,搽脂如榴火,或紅襖綠褲,或綠襖紅褲,有著短襪而撮繡花蝴蝶履者,有赤足而套銀腳鐲者,或蹲於炕,或倚於門,雙瞳閃閃,一言不發。餘顧秀峯曰:“此何爲者也?”秀峯曰:“目成之後,招之始相就耳。”(可見眉目傳情千古一同。。。)餘試招之,果即歡容至前,袖出檳榔爲敬。入口大嚼,澀不可耐,急吐之,以紙擦脣,其吐如血。合艇留大笑。又至軍工廠,妝束亦相等,惟長幼皆能琵琶而已。與之言,對曰“(口迷)”,“(口迷)”者,“何”也。餘曰:“少不入廣者以其銷魂耳,若此野妝蠻語,誰爲動心哉?”

總而言之,沈公子嫌南蠻女子粗陋,嗤之以鼻。去了幾地,還跑了潮幫妓場(應該是潮州)始終是“興趣索然”。轉來轉去還是回到了正統的楊幫妓船挑選,終於“餘擇一雛年者,身材狀貌有類餘婦芸娘,而足極尖細,名喜兒。”

他之所以來這句,大約是要顯現千里外依舊對芸娘未忘情。這樣的句子還在後面他和喜兒幽會時描述花前月下的時候非常突兀地出現過:“惜餘婦芸娘不能偕遊至此。”讀到這裏,還沒讓人感動片刻,筆峯一轉,連個喘息也不停,直接又續:“回顧喜兒,月下依稀相似,因挽之下臺,息燭而臥。”

徹底暈。真叫人可氣又好笑。

饒是這樣,沈公子還忍不住表現他的專一呢。就是跟他濫情的妹夫做比較。“秀峯今翠明紅,俗謂之跳槽,甚至一招兩妓餘則惟喜兒一人。”真是偉大啵?

接着又表現他的謙謙君子之風。說到歡場女子時常遇人不淑,時受折磨。而他——君子沈復對喜兒卻是“或小酌於平臺,或清談於寮內,不令唱歌,不強多飲,溫存體恤,一艇怡然,鄰妓皆羨之。有空閒無客者,知餘在寮,必來相訪。合幫之妓無一不識,每上其艇,呼餘聲不絕,餘亦左顧右盼,應接不暇,此雖揮霍萬金所不能致者。”

多麼沾沾自喜的文字啊。

後面還有更搞笑的。

說他在廣州尋歡許久,後鴇兒向他要500金納喜兒,他此時又“患其擾,遂圖歸計。”次年,因遵父命未能再去,而秀峯獨往。“及秀峯歸,述及喜兒因餘不往,幾尋短見。”

此時這位沈公子聽言得意地快到天上去了。按奈不住地寫道:“噫!半年一覺揚幫夢,贏得花船薄倖名矣!”

偶纔想對他喊噫!

比較他們尋歡作樂的文字,正經買賣經商的文字卻少地可憐。只有一句,是他們剛到省城(廣州)時,正逢過年,他和妹夫臨街買賣:“秀峯貨物皆銷與當道,餘亦隨其開單拜客。即有配禮者,絡繹取貨,不旬日而餘物已盡”。

不旬日而餘物已盡!而他們又在廣州呆了多久呢?後面寫他算喜兒處花掉多少錢時有寫:“餘四月在彼處,共費百餘金。”就是說他一呆廣州就四個月!要不是人家逼他納妾他還不回來了。TNND。還說什麼經商,經商個鬼。

反觀卷三“坎坷記愁”就可知沈復一生清貧,幾近窮困。可是他在廣州光尋歡就花掉了“百餘金”,如果比較鴇兒讓他納喜兒爲妾的費用五百金,可知一百金在當時來說應該是非常巨大的一筆費用,那他還能帶多少錢回家啊?!怪不得沈老爹第二年不准他跟妹夫再偕遊。真是英明的老爸啊,大概是知道兒子所謂偕遊經商葫蘆裏賣什麼藥。

二、《浮生六記》讀後感

中國古代的女子要想名留青史實屬不易,留下名字的又或多或少的要牽扯到名利呀,情色呀,緋聞呀,隨之而來的是無數文騷們的牽強附會,直到把那些女子們弄得面目全非,讓人懷疑她們是否真有其人。

陳芸卻與她們不同,她之所以能有名有姓的在歷代女子中間存在着,並不是因爲她的美貌、才學或者當過中國的女皇帝,只因爲她嫁給了沈復,比她活的長,在她死後寫《浮生六記》來懷念她。《浮生六記》裏所載的往事都是家常話,夫妻之間你一言我一語的調侃。沈復說陳芸剛嫁給他的時候不愛說話,沈復就逗她說話。陳芸喜歡吃臭豆腐,沈復就對陳芸說:狗因爲沒有胃才吃糞,屎殼郎因爲要變成蟬才團糞,你是狗呀還是蟬呀?要是換了一個女人聽了老公這麼說自己肯定會臉紅吧,陳芸的可愛就在於她不但不臉紅,還擺出一堆邏輯性極強的道理,最後弄得沈復也跟着吃起臭豆腐來。陳芸說:情之所鍾,雖醜不嫌。

納蘭性德在妻子盧氏死後也寫了一堆的悼亡詞,安如意更是把其中兩句都作爲自己的書名,《人生若只如初見》和《當時只是道尋常》。我覺得不管初見還是道尋常都是因爲曾經滄海過,他們在該戀愛的年紀時遇到了自己要愛的人,在佳人不再時寫下了他人不曾經歷過的句子。

還是要說到來世,沈復曾經對陳芸感慨:你要是一男的該多好,我們一起訪名山,搜勝蹟,遨遊天下,不宜快哉!

陳芸回道:這有什麼難的,等我老了,雖然去不了五嶽那麼遠的地方,近處的虎阜、西湖都能一起去呀。

沈復:恐怕那時候你已經老的走不動了。

陳芸:今世不能,期以來世。

沈復(恐怕也是受了感動,跟着說胡話):來世卿當作男,我爲女子相從。

感情好的夫妻捨不得對方期許來世本來是很平常的事,但是沈復願意下輩子爲女子相從,這在夫妻史上是第一人吧。陳芸之於沈復不再像綠珠之於石崇,寵愛她因爲她笛子吹的`好,也不再像廚娘之於袁枚,捨不得她因爲她飯菜做的好,他尊重自己身邊的這個女性,想讓她分享到自己今生得到的事物,如果有來世。

家長們好像都不怎麼待見感情好的夫妻,前有焦仲卿和劉蘭芝,後有陸游與唐婉,這兩個故事裏的男主角們都是孝子,雖然不捨但都聽了父母們的話,休了自己深愛的妻子。沈復居然選擇拋下自己的父母兒女,頂着個逆子的名聲,半夜和陳芸一同逃走。陳芸帶病,走了幾步就走不動了,沈復揹着她,陳芸對自己稍大的女兒說:幸汝父待我厚。待我厚,是明知道我不是能你帶來福氣的人,還非我不娶待我厚,是即使被父母掃地出門也要同我一起顛沛流離帶我厚,是寧願下輩子做女人也要同我做夫妻。

陳芸最終客死他鄉,臨終前她拉着沈復手,斷斷續續的說着兩個字:來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