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6W

《童年的祕密》是由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蒙臺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啓示。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想要正確對待兒童,變革是必然的。需要改變父母、家長和教師的觀念,總而言之,要改變成人的觀念,樹立以兒童爲中心的教育思想。蒙臺索利在著作中闡述了她的兒童教育觀,其中一個核心就是必須營造適宜的而且是屬於兒童的環境。她主張“教育要從出生時抓起”;“滿足未成熟兒童的需要,放棄自己的要求,順應他們的要求,這就是成人應該做的事情”,“我們對兒童教育的一個核心特點就是注重環境”;“應該爲‘兒童的心靈得到解放’創造極爲有利的環境,應該消除所有抑制他們行動的障礙”;“真正新型的教育就是:首先發現兒童,實現對兒童的解放”。

兒童代表着未來,對於社會、文明和人類的進步都是至關重要的。爲兒童的成長和教育不懈努力地工作,意味着在不斷探索和發現人類的祕密。蒙臺梭利發現了童年的祕密,她把這個祕密告訴了世界。或許,我們之中仍有許多父母和教師還不知道這個祕密,這也許就是翻譯這本書的目的吧。

音頻推薦:

童年的祕密-蒙臺梭利(兒童心理學的扛鼎之作)22.4萬23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剛剛讀完了瑪利亞·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祕密》,對於幼兒的教育及心理髮展,以及蒙氏教育來說,這本書都有着舉足輕重的意義。但是,就像我曾經說的那樣,要致敬經典,但不能把經典照搬來用。

首先必須要說的就是作者本人——瑪利亞·蒙臺梭利。她的名號很多,但她在意大利醫學史上可以說是史料記載的第一位女醫生及第一位女醫學博士。而她享譽全球的是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以及在1949、1950、1951年連續3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的資格。

她的偉大和她的成就來源於那個時代,作者1870年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納地區,父親是軍人,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她是家中獨女。

1870年,在我國正是清朝同治九年,那時的中國,清王朝正處於衰落的時候,各種力量交織。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心理學還沒有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在蒙臺梭利9歲的時候,馮特纔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研究心理學的實驗室。

蒙臺梭利的學習經歷先是攻讀數學,而後學習生物,之後攻讀醫學,那個時代的意大利女人學習醫學她是第一人,難度可想而知,這也是爲什麼前面要說它是意大利醫學史上第一位女醫生。

1886年,26歲的蒙臺梭利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並且開始了她診斷和治療身心缺陷兒童的工作,這爲她後來創立蒙氏教育奠定了基礎。

1907年,蒙臺梭利在羅馬的聖羅倫斯區設立第一所“兒童之家”。這也是蒙氏教育的“試驗田”,爲其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素材,但是是否具有相關的統計學支撐,我沒有找到相關基礎資料。

1934年,《童年的祕密》出版,也就是她創辦的第一所“兒童之家”後27年,這本書面世了。這期間,心理學,應該說是科學心理學,也在緩慢的向前發展。而蒙臺梭利通過觀察法,對兒童的長期觀察,總結出了兒童發展的一些規律。當然,這些規律,有些可能偏頗,有些卻已經被證實了,而且成爲了我們當代兒童心理學和學前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則。

蒙臺梭利,1952年5月6日逝世於阿姆斯特丹,享年82歲。作爲二十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她所創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着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發展。

回到《童年的祕密》這本書。先說說自己的總體感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宗教哲學類的書,裏面的內容給我個人的感覺是充斥着大量的哲學思辨,有些晦澀。同時,還有很多的宗教經典的引用,如果不瞭解西方宗教經典,讀起來也是很費腦子。前面,提到了作者的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作者本身對這些內容的涉獵和熟悉可想而知。

再回到書的框架上,這本書一共三個大部分,分別是精神胚胎;新教育和兒童與社會。

吸引我讀下去的是開篇的話——“所有的成人都應受到指責,因爲他們不理解兒童,總是在愛和犧牲等名義的僞裝下潛意識的壓抑兒童,阻礙兒童的成長髮展,而且總是和兒童處於矛盾衝突之中。”這句話可以說是振聾發聵,而且是驚的我一身冷汗,因爲在面對子女的教育上,我也存在着諸多問題,而“壓抑兒童”和“矛盾衝突”可以說每天都在上演。

第一大部分的內容可以說是在批判成人,並提出了“精神胚胎”的概念,認爲兒童有極大的可塑性,成人需要依照兒童的天賦和自然屬性來養育他們,但是成人卻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起到的只是阻礙作用。這和同時期華生的環境決定論不同,與皮亞傑的認知理論有重疊的部分。之後作者提出了兒童具有敏感期和內部秩序感,這在後期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

第二大部分新教育中,作者提到了教師的任務,蒙氏教法、兒童心理偏差等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去除成人世界的東西,安排放置符合兒童身高比例的物品,剔除教師們內心的障礙(也就是教師要找尋到自己內心的缺點),從而實現“不教而教”的目的。

第三大部分是兒童與社會。作者將工作劃分爲成人的工作和兒童的工作,成人在工作中追求效率,兒童在工作中則是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成爲他們自己,進而被社會化成爲真正地社會人。對於成人而言,作者認爲成人應該轉變思想觀念,不要認爲陪伴孩子是浪費時間,而是通過陪伴向孩子們學習。

這就是我看完這本書的一些印象,說實話有很多觀點是值得讚賞和認同的,畢竟在哪個時代背景下,得出這樣的結論是需要勇氣的。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鞭策,雖然是向經典致敬,但是其中的一些段落確實深刻的觸動着我的內心,而且也打開了我看待世界的另一扇窗。

比如:“在19世紀,也就是夏科所處的時代,精神病學研究已經發現了潛意識的存在……後來,弗洛伊德獨闢蹊徑開始了對潛意識的研究……可以說,正是通過對精神病人的分析、研究與治療,弗洛伊德推演出了他的心理學理論。”我完全懵B了,在我的知識結構中弗洛伊德和潛意識是劃等號的,然而通過查證才發現,夏科是弗洛伊德的老師,弗洛伊德只是把潛意識淋漓極致的展現在了大衆的視野中,而不是他發現的潛意識。

另一方面,這本書也給了我一頓鞭撻。書中說“家長們只關心孩子通過考試,儘可能學得快點,好爲他們省時間省錢。家長們根本不關心學習本身,也不關心獲得更多的文化,只是響應社會的號召履行自己的義務罷了。他們認爲這項義務是個沉重的負擔,而且浪費錢。所以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他們進入社會的通行證。”看看當代的我們,一直叫喊着爲了孩子好,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可是最終卻是蒙臺梭利在上個世紀就指出了家長們內心深處的毒瘤,我們只是想省事省錢,好讓孩子儘早連滾帶爬的進入社會,以減輕我們自己的負擔。

再一方面,作者在上個世紀就開始鞭打當代教育了。“現代教育對這些野蠻的行爲作了巧妙的改進,它源自學校和家庭合作教育的理論,該理論的原理之一就是聯合學校和家庭共同懲罰和折磨學生。在學校受罰的兒童回家必須向父親交代自己的錯誤,這樣父親就可以同教師一起懲罰責備他。然後孩子被迫把父親的便條帶到學校,以證明他已經向另一個‘劊子手’——他原則上和孩子受到的迫害相關——交代過自己的罪行了。這樣一來,兒童就遭殃了。”現實就是當代的教育,尤其是兒童的學校教育,家庭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和學校一起壓榨孩子們稀少的自由空間。而我們卻樂此不疲,叫喊着是爲了孩子好,即使部分家長怨聲載道,卻也不敢直接指責學校。

縱觀這本書,其實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面對兒童的成長,家長們應該學會觀察、學會引導,更要學會等待,從而給孩子們一個適宜的環境,讓孩子們完成他們該有的社會化程序。

朦朧間,還有一個感覺,感覺有一個老太太在上個世紀便已經洞察了兒童教育的殘酷面,她曾疾呼“兒童是成人之父”的口號,但後來她站在那裏,默默的注視着,祈禱着成人轉變思想,俯下身子,仔細觀察並發現兒童的“祕密”。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童年的祕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得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下面我爲大家介紹童年的祕密讀後感滿分,一起來看看吧!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1

寒假裏看了《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讓我對孩子的很多問題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並不是現在造成的,而是在敏感期時造成的。童年的祕密是什麼?蒙臺梭利認爲體現在:兒童是一個“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過人的教育,這種胚胎才能發育成一個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兒童心理的發展有各種“敏感期”。

本書一共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精神胚胎第二部分:新教育第三部分:兒童與社會

譯者的話裏裏這樣說:“兒童觀是對兒童的本質看法,它是建構教育理論的基礎,是開展教育實踐的前提。蒙臺梭利總結了盧梭等人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醫學。生物學。心理學。人類學和教育學科之大成,結合自己在兒童之家對兒童的觀察和研究,提出了自己對兒童的獨特看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蒙臺梭利兒童觀,從而奠定了蒙臺梭利教育法的理論基礎。”建構教育理論曾經聽說過並且自己在課堂中實際應用過,這個敏感期和其他專家不謀而合。

在第一部分精神胚胎中,作者認爲再小的孩子都是有思想和獨特的感受的,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作者經過試驗和研究發現了孩子的敏感期,原來在幾十年前國外的教育已經進行到了科學的時代。

在第二部分新教育中,作者重點介紹了蒙臺梭利學校是怎樣培養孩子的,以及培養的成果,讓我在其中收穫不小。“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我們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要給愛下一個定義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爲我們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盡

相同,蒙臺梭利關於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並影響着兒童的自我實現。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2

花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地看這本老師給予的任務——《童年的祕密》。並沒有想象中的難以下嚥,蒙臺梭利關於兒童教育的觀點是新穎的,創新的,但同時也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總體來說,無論是一位教育者,還是父親或者母親,都能從中收益頗多。

首先必須得說說這本書的寫作背景。1896年,蒙臺梭利成爲羅馬醫學院的第一位女畢業生,並且在這所學校的精神病診所就職。她在工作中經常去訪視羅馬各個心智障礙兒童收容所,並認爲這些孩子可以藉着特殊教育加以矯治。於是她又前往倫敦與巴黎研究兩晚特殊教育的大師伊塔及塞貢的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她將這些身心殘缺者送到羅馬去參加正常兒童的考試。當他們通過這些考試的時候,蒙臺梭利看到了奇蹟的同時,也看到了潛在奇蹟之下的,具有更重大更具深遠意義的某種東西,那就是被忽視的兒童的祕密——未知的和未被釋放出來的潛力的關鍵。如果所謂“身心殘缺”兒童的水平能夠接近於正常的兒童水平,那麼,爲什麼正常兒童不能夠產生更好的結果呢?這當中出了什麼問題了嗎?於是在1907年,她在羅馬的聖洛倫佐開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這也爲她後來的研究包括這本《童年的祕密》提供了大量的觀察基礎。書中很多的理念很多都來源於觀察兒童之家的孩子。

給這本《童年的祕密》來一個總結吧。蒙臺梭利在書中闡述了她自己的兒童觀念,而這是革命性的。她認爲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是一種積極的、活動的、發展着的存在,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使其按自身規律獲得自然和自由的發展。她主張,不應該把兒童作爲一種物體來對待;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和泥;不是可以任意刻畫的木塊;也不是父母和教師培植的花木和飼養的動物,而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能動的、發展着活生生的人。蒙臺梭利還在書中提出了兒童發展有一個“胚胎期”,“敏感期”;兒童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兒童是在“工作”中成長的。而這裏,必須指出,蒙臺梭利將兒童使用的教具的活動稱之爲“工作”,並且否定兒童玩遊戲的。她認爲遊戲會把兒童引向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可能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能力,並促使兒童心理的全面發展。以下是我印象頗深的一些關於蒙臺梭利兒童教育的觀點。

在第一篇兒童的時代這一節裏,蒙臺梭利寫道,成年人的生活模式實際上很早就被確定下來了。事實上,在書中往後的內容裏,蒙臺梭利都非常強調嬰兒在成年人的生活模式的重要性。可是,在我看來,這種強調是過分的。童年發生的事受到的傷害會對成年人未來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可是,這種影響並不是伴隨着一生一成不變的。

在新生兒的降生這一篇中,蒙臺梭利更是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在講到人們是如何關心一個新生兒的時候,蒙臺梭利說,事實上,當一個嬰兒降生的時候,所有人都只關心他的母親。她確實受苦了,但是新生兒就沒受苦嗎?人們只關心母親是否收到了強光和噪音的干擾,但是對來自毫無光亮和聲音之處的嬰兒又有什麼保護措施呢?他也需要靜謐和幽暗的環境。他本來是一個在沒有任何干擾、恆溫的液體環境下長大的,但是就在這一瞬間,他原來靜謐、幽暗的環境改變了,變得處處都與原來的環境截然不同。在此,蒙臺梭利很明顯地是非常強調要關注這個新生兒,從環境到心理。

在隨後的篇章裏,蒙臺梭利的觀點還有讓我印象頗深的是對兒童秩序感的描述。她舉了個例子說,倘若一個兒童在從事着對於他來說是困難的事情,譬如在疊毛巾,此時的大人不能隨便去破壞兒童做這件事的秩序。儘管兒童疊得很慢,但他總可以自己完成,因爲他自己心中是存在秩序感的。看到這裏的時候,我會想,如果我身爲一位母親在觀察着孩子在如此辛苦地做這件事,我會怎樣做呢?也許真的是會打斷孩子,說,讓媽媽來做。不過細想一下,蒙臺梭利的確是正確的。倘若身爲成年人的你,被人硬生生的打斷正在做的事情,也會覺得不爽,甚至會生氣。兒童,儘管沒有成熟,但是也已經具備了自己心裏的秩序感,也已經有了渴望去做好一件事,儘管對於而言是困難的事情。

總的來說,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兒童內心真實景象,給我們呈現了兒童這個未知而又奇特的世界。給予兒童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與環境是必要而且是有用的。成人應該更多的站在兒童的角度關注兒童的心理,而不是因爲是成人,而變得自我中心,忽略兒童內心的感受。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3

讀了《童年的祕密》的幾個章節,我首先感覺到的是兒童教育遠遠比高等教育以及精英教育要複雜的多,教育者的.責任也重的多。

嬰幼兒教育所探索的信息點更隱祕,也更加易變。如果說嬰幼兒在思維成熟前會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期間,而這個期間又不是想我們很多成人所認爲的那樣是白紙一張,那麼,在這個時間段裏,他(她)的心理信息應該只有通過成人的解析和表述才能爲外界所承認。許多教育學者和兒童心理專家往往通過大量的心理測試和案例對比來分析和表述嬰幼兒的心理歷程,進而形成科學理論,成爲教學方法,應用到所有的早教、幼教和義務教育中,兒童的可塑性也配合了教育理論的印證。於是,現代教育的成品在許多學者、教育家和社會工作者所組成的生產線上完成了生產再造過程,正式推向市場。

蒙臺梭利博士的教學方法被很多人列爲典範,很多教育學者都將蒙氏教學認爲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是教育和人權趨於成熟的標誌。蒙氏的教育理論在我看來,它的獨到之處是將嬰幼兒的心理髮展演變成了開放性的學科。它不再像以前一樣對兒童心理髮展下較爲生硬的定義和規定權威的概念,也不再像先前的心理學研究者一樣對所有兒童的行爲進行病理學一樣的研究。總之,蒙氏的貢獻首先是教育了教育者本身更加謙虛,就像序言所說:“我們必須擺脫成年人的那種所謂無所不知的心理角色,披上蒙臺梭利所說的‘謙遜的外衣’。”這是《童年的祕密》給我的最爲深刻的印象之一。

蒙臺梭利博士的教學思想,讓我們對嬰幼兒教育開始小心翼翼起來,既不敢肆無忌憚的放任生命像野草一樣瘋長,又不敢擅自劃分成長的界限,因爲當你面對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造訪者時,蒙臺梭利博士會在你每每想做出一個膽大妄爲的行動時,及時的在你耳邊叮囑:“這是一個生命。這個生命與你我的沒什麼不同,想象下他(她)對你所做的會有何感想?”這時,我相信,即使你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或是皮亞傑,手心都會冒汗了。

但是,我們也應看到,蒙臺梭利的教育方式和理論無論是多麼經典和具有指導意義,其研究方法依然沒有超出根據大量案例的統籌歸納。範例是蒙氏教學的主要依據。所以,對嬰幼兒教育者來講,我個人認爲蒙氏的教學方法應建立在理論基礎上,並以此爲平臺,探索出自己的社會,自己的人羣,甚至是自己的社區的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畢竟,一個在哥特式教堂穹頂下敬畏上帝的少年和一個遠在東方泥土裏耕田的孩子,對自由的概念的理解還是存在差別的。

作爲這個世界的真正主宰者的一員,面對生命,我也須低下頭,謙遜的審問自己:我真的正確嗎?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4

上學這麼多年來,尤其是中學階段,覺得所謂教育就是在學校學好科學文化知識,考個好大學就是最終的目標,大學的教育一定是高深莫測,豐富多彩的,大學之前都是些小兒科。而且中學之前,更是覺得自己沒受過什麼教育,一路就這麼玩過來的。

直到今天,讀了蒙臺梭利《童年的祕密》,才意識到,原來自己童年乃至剛剛來到世界的那一刻起,教育就無時不刻在影響着我的成長,而且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現在的自己。其實童年時期的教育,相比與成年人的教育,更加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某種意義上說,成年人接受教育更多的是知識上的增長,科學知識的複雜並不代表教學過程的複雜;而童年時期的教育相比與成年時期,知識層面並不顯得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對一個人性格的塑造、影響與思維上的開發。

在“導論”中,蒙臺梭利指出:“兒童並不是一個只可以從外表觀察的陌生人。更確切地說,童年構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爲一個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這不禁讓我想起蝴蝶效應的原理,也許在兒童時期的某種小的刺激,就完全改變了這個人的一生,最近甚至有研究表明,後天形成的精神病抑鬱症甚至最早會在兒童時期就埋下了禍根。

不得不說兒童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的多,怎樣才能對兒童做好早期教育,更是難上加難。因爲幼教所面對的是一個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都生機勃勃,充滿動力的,卻又不善於以成年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個體。很多時候,我們對兒童的行爲很難理解,甚至無法理解,也往往會對兒童的行爲作出不合適的教育方法。

正如蒙臺梭利指出“兒童和成年人之間的工作還存在有一個明顯的差異。那就是兒童並不尋求獲利或是幫助”。在成年人眼中,往往意識不到這個層面,記得在我們國小的教育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仍然記憶猶新,這樣的一句話就好像暗示了兒童是懶惰的,沒有主動能力的一樣。我認爲這樣的教育是不對的,蒙臺梭利指出:兒童擁有一種趨動力,它不同於成年人的趨動力。成年人總是爲了某些外在的目的而行動,這種目的要求他奮發努力和艱苦犧牲。是的,兒童時期的活躍,或者說“調皮”都是發源於內心的,這是兒童“工作”的動力,然而成年人並不瞭解,也沒有做到很好的對兒童進行引導,反而更加誤解了兒童。蒙臺梭利進一步指出:如果成年人不理解這個祕密,他們對兒童的工作的理解就永遠不可能比過去理解得更多一些。他們在兒童工作的範圍設置障礙,認爲休息將是他適宜的生長的最大幫助。成年人爲兒童做每件事,而不讓兒童按他所應該遵循的規律活動。成年人感興趣於花費最少的精力和節省時間。由於成年人更有經驗和更敏捷,他們就試圖給小孩子洗手、穿衣,用手抱或用小推車帶着他們到處轉。重新整理兒童的房間而不讓兒童插手。

兒童的世界非常複雜,成年人對兒童有太多的誤解,但是,讀了蒙臺梭利的書,讓我收穫了很多,每天學習物理學的我,突然有一種想去研究兒童教育的衝動,我相信,只要我們成年人多一點留心,認真的揣摩兒童的成長過程,總會探索出最好的兒童教育方式。這樣我們人類在兒童時期的成長髮育更加順利,不知不覺中,當一個兒童成長爲一個成年人,就會變得更加健康更加貼近與自然文明,更加富有活力與創造力。社會的文明也會向着更加自然與和諧的方向發展。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5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本書蒙臺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啓示。

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我感到這本書挺枯燥的,甚至有點誇大兒童的作用,講到兒童的精神,潛意識及兒童的心理,似乎把人類人生的成敗都歸結到了兒童期,未免將兒童期成長的作用有點太誇大化了,可是經過後面內容的閱讀才明白,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鋪墊。

經歷着青春期的我們是否有過叛逆,是否因爲和父母意見不同而產生衝突呢?而我們的家長或許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不太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大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而蒙臺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釦子、繫繩子的工具。

我也曾比較身邊幾個同學。因爲是鄰居從小一起長大,所以對彼此的家庭狀況非常瞭解。從小被父母管得很多的孩子,從國小習不錯,長大後非常循規蹈矩,按照父母既定路線長大、工作,但遇到挫折便會茫然不知所措,產生心理上的問題;而從小因父母忙於生計不太管教的孩子,小時候學習一般甚至偏下,但是卻有極強的生存能力,遇事有主見,敢於創業,現在生活也非常幸福。

在後面的講述中,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爲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蒙氏工作,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知識的提升!試想想,處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怎會不快樂,我想這是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輕鬆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爲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對孩子的心理進行一定的揣摩與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對幼兒進行死教育,從來也不考慮他們的心理狀態及需要,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什麼學習成果了的。

所以,成人如果給予孩子不恰當的幫助或以不科學的教養觀去教導孩子,過分地給予些什麼、看到孩子發生錯誤急着想幹預些什麼,還不如做一個觀察者,給孩子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其自然地展現和成長。於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這也許讓那些擁有“滿腹經綸”的父母們大吃一驚,但,事實確實如此。

於是,我知道了一般傳統教學法的老師與蒙特梭利教學法的老師的根本不同:

一般傳統的學校,老師只是認識小朋友的行爲,知道要照顧他們,也知道爲了教育他們應該做些什麼;

蒙特梭利的老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時間我將進行第二遍的閱讀,相信將會有更大的收穫與驚喜。

童年的祕密優秀讀後感

《童年的祕密》一書是蒙臺梭利於1936年7月出版的,該書是蒙臺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闡述了蒙臺梭利的兒童教育觀。下面給大家分享童年的祕密的讀後感,歡迎借鑑!

童年的祕密優秀讀後感1

我手中的這本《童年的祕密》是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撰寫的,蒙臺梭利一開始研究智力缺陷的兒童的心理和教育問題,後來她創辦“教育之家”,致力於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

這本書中,蒙臺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

《童年的祕密》詳盡地告訴父母,兒童的成長有着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書中稱爲工作)來獲得。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爲,對他們的行爲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

書中還講到許多具體的觀念,比如,兒童充滿精力樂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動),只是一種內在的心理驅動,並沒有任何目的。在這種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兒童對“秩序”有一種天然的敏感性,如果這種秩序被打亂,會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甚至會引起生理上的疾病。更換保姆、脫穿衣服、移動一些物品的擺放位置等這些秩序的打亂,兒童都能敏感的感知,並做出相應的反應。兒童還喜歡重複性的活動,對於喜歡的活動,他會十分專注的、安靜的反覆操作進行,並在這種重複的活動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成人絕不應該去取笑或打斷孩子的工作。

我覺得蒙臺梭利一生中最重大的成就,除了研製出了各種適合幼兒操作的蒙氏教具外,還有一項就是幼兒關鍵期的確立,配合幼兒不同的關鍵期進行適時的教育,這也許就是孩子們有出色表現的原因吧!對於這一點,我想任何一個蒙氏教師都是十分熟悉的。用心分析孩子出現的各種現象,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蒙臺梭利說“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依據孩子的敏感期,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那麼我們的教育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童年的祕密優秀讀後感2

炎炎暑假,捧起一本《童年的祕密》,靜靜品讀,忽然發現這是一種不錯的休閒方式,彷彿在品嚐一份精神大餐,餘味無窮!

這本《童年的祕密》真的讓我瞭解了很多,特別是書中講到我們成人對兒童缺乏理解,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爲中心,只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與孩子有關的一切,這樣最終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誤會越積越多。兒童並不是什麼也不懂,有時候成人應該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賞兒童,也要對自己的行爲多做自我反省。

書裏還提到:我們無論多麼熱愛自己的孩子,從他一出生,我們就本能的開始對他提防,憑着一種本能的守財欲,我們趕緊保護擁有的每一件東西,即使是毫無價值的破爛。從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這樣一種思想支配,管住這個孩子,不能讓他惹麻煩,看住他。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擰瓶蓋、吃飯、穿鞋等,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成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一切事務全部由父母代勞。

兒童成長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書中舉例:帶孩子出去散步的時候,當孩子停下來的時候,大人也應該停下腳步等待孩子,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大人往往會因爲自己不願等待,不斷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時候對兒童的尊重,我們人還是動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羣走,走累了,停下來時,大象也會停下來等待。看到這裏我想到了曾經看到帶着蝸牛去散步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是讓我們知道,尊重兒童成長步伐。

我覺得成人真的應該承認自己的錯誤,對兒童的成長我們真的不能再幹預太多,有時候成人的“冷眼旁觀”,對於兒童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看這本書,解開了心中有些疑惑,更願意去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覺讓自己也成長了不少。

童年的祕密優秀讀後感3

蒙臺梭利是20世紀歐洲和世界上公認的`最偉大的、科學的和進步的教育家之一。她所著的《童年的祕密》對後世影響深遠,爲從事研究兒童事業和教師們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很快成爲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的名著。

《童年的祕密》揭示了兒童成長的祕密和兒童的發育,十分詳細的描繪了兒童的心理,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兒童內心的祕密,讓成人看到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充分闡明瞭導致兒童產生心理偏差的原因是因爲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並提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指導思想。《童年的祕密》一共分爲三個部分:精神的胚胎、新教育、兒童與社會。在本書中,蒙臺梭利收集了許多生動而具體的例子通過認真的觀察和思考從中得到了一個重要的結論:童年時期是人生中一個最爲重要的時期,幼兒的心理髮展更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視。因爲在某種意義上說,兒童是自己的創造者——————兒童是成人之父。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好書,它值得人們去思考,去品味,去了解,去探索兒童的內心世界,它指出了常識性教育的謬誤,並提出我們想都沒有想過的一些教育方法。通過這本書,不僅讓我看到當今社會在對待兒童的錯誤做法,也讓我更深層次的瞭解到兒童的內心世界。

在當今社會,兒童的地位雖然得到提高,人們也意識到兒童心理的重要性,但是這些只是成人幫助兒童做的表面事情,還沒有深入到兒童的精神生活。成人的幸福其實是與他的童年時期緊密聯繫的。成人往往會把自己的錯誤而落到兒童的身上,從而致使兒童產生心理陰影,難以磨滅。我們對兒童的任何影響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發展,因爲一個人的個性特徵就是在他童年心靈的敏感和祕密時期形成的。所以我們必須爲兒童的權利作出不斷的和真誠的努力,增強人們的認識,喚醒人們的心靈。

心理分析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那就是精神病可能起源於嬰兒時期。成人對兒童的影響是最大的,尤其是兒童的母親。一系列事件表明造成兒童純潔的心理遭受創傷的原因,是由一個處於支配地位的成人對兒童的自發活動的壓抑而造成的,這是兒童與成人的衝突,這類衝突很難解決,至今仍然被當做是病因的徵兆。所以,我們應該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兒童的新領域,瞭解兒童的心理生活,喚醒成人關注兒童的意識,幫助兒童的心理髮展以及關注兒童的教育。

關於兒童的教育,教師需要得到引導和使內心做好準備。他必須要先了解自己的缺點和脾氣,而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兒童的壞脾氣和缺點。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必須贊同兒童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對於兒童的對錯,我們要實行適當的獎賞制度,留下思考的餘地給他們,這樣才能更好的讓兒童認識到他的做法是否正確。

在教育兒童的長期經驗中,專家們逐漸意識到,原來不僅僅成人具有尊嚴感,兒童也具有一種強烈的個人尊嚴感。可是成人從來沒有意識到兒童的心理是極其容易受到傷害和遭到壓抑的。如,當有客人來訪時,他們知道如何去工作以及如何真誠友好的去接待來訪者,他們尊重自己的客人,併爲自己能向客人表演自己所能做的工作而感到自豪,着就證明了兒童已經有了他們自己的自豪感。

其實在童年時期開始,家庭和社會就背上了沉重的責任,然而由於世界上的人們互相不理解而產生了矛盾,深深的刺傷了兒童那充滿愛的幼小心靈。在文明時代中,我們應該一步一步去實現人們對相互理解的渴望,讓兒童們再一次復活,讓他們恢復活力,並重新生活在成人之中!

童年的祕密優秀讀後感4

“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我們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要給愛下一個定義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爲我們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盡相同,蒙臺梭利關於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並影響着兒童的自我實現。

“精神分析揭示齣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於成人權威對兒童自發性活動的壓抑,……”這是《童年的祕密》第一章今日兒童中的一句話,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無法忘卻。讓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是否運用教師的權威壓制了孩子自發性的活動?

蒙臺梭利還從七個方面討論了兒童的發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礙兒童的發展的。

首先:成人爲了自己的方便而強迫兒童長時間睡覺。蒙臺索利指出,如果我們要爲兒童的個性發展提供幫助,鑑於兒童是一個弱者,那麼有着更強個性的成人在指導兒童的時候必須控制自己。

第二:蒙臺索利認爲,兒童並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發展,而是通過練習獲得的,因此,成人必須調整自己以幫助兒童享受行走的樂趣。

第三:蒙臺索利表示,當我們評價兒童的心理髮展時,我們應該根據言語的出現以及從工作中激發出的手部動作的出現來考慮幼兒的心理髮展。

第四:蒙臺索利批評成人並不是從兒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發去幫助兒童,而是取代兒童完成了所有他們想要自己獨立完成的活動。

第五:蒙臺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動取代兒童的行動不僅表現在行動方式上,還表現爲通過暗示把自己的意識滲透到兒童的意識中,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兒童。

第六:蒙臺索利認爲,由於成人不理解運動對於兒童的重要性,所以他們阻止兒童的身體活動。而一個“失去肉體自由”的人要比聾人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慘也更嚴重。

第七:蒙臺索利獨闢蹊徑地提出,兒童具有天賦的特殊的“愛心智力”,這種愛賦予了兒童觀察的能力,兒童以一種熱情的、注意細節的方式賦予了兒童觀察的能力,兒童以一種熱情的、注意細節的方式觀察他們周圍環境中的一切,包括成人。正是由於兒童對我們成人的愛,我們的精神世界才被喚醒。如果沒有兒童幫助成人振奮精神,那麼人類就會頹廢。

其實有一個敏感期我們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兒童的語言天賦。在兒童的某個階段,學語言是非常驚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只是沉默的聆聽,直到某一天說出他們的第一個字。這點成人體會最深,學外語現在對我也是一件頭大的事情,無論是聽力還是單詞,都是需要持續的下苦功纔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對秩序的敏感。?°一個很重要和神祕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就出現,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讓我最後抄錄一段書中的話,與所有的成人共勉:“成人必須確信,在兒童的發展方面他們只能起一個次要的作用。他們必有努力理解兒童,這樣他們才能適當的幫助他們。這應該是兒童母親的目的和願望,也應該是那些所有教育工作的目的和願望。自然兒童遠比成人弱小。如果兒童要發展他的個性,成人必須控制自己,領會兒童的表示,而且成人必須把這當作特殊的事,使自己能理解和追隨兒童。

童年的祕密優秀讀後感5

《童年的祕密》全書分爲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

《童年的祕密》不但批評了一些成年人對待兒童的錯誤態度,譴責了對兒童的忽視和不尊重;還呼籲教師和父母應該仔細地觀察兒童,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發現童年的祕密,從而激發他們的內在潛力。我開始重新反思工作中的一些理念和做法,並試着去改變。然而,這種改變比我想象得要困難得多。一般傳統的教育,老師只是認識學生的行爲,知道要引導他們,也知道爲了教育他們應該做些什麼;而具備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老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也就是說,教師要追隨兒童。讓他們的生命自然地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的花香時,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陽光的哺育。

現在,儘管人們已經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兒童的生活。但現實生活還是告訴我們,在兒童與成人(父母或教師)之間往往會存在着一種潛意識的衝突。這種情況表明,如何看待兒童,如何對待兒童的生活,如何處理兒童與成人的關係,至今仍然是值得重視和思考的問題。蒙臺梭利在《兒童的祕密》一書中所列舉的許多例子,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都能見到。因此,在對“兒童之謎”的思考與探索上,父母、教師以及所有關注兒童及兒童教育的人們肯定能從這本生動通俗而不乏真知灼見的書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啓示。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感謝蒙臺梭利,這位意大利偉大的教育家,是她和她的那本《童年的祕密》走進了我的生活,充實着我的教育觀念,指導着我的教育行爲,更堅定了我的教育信念。

童年的祕密優秀讀後感6

就算再洶涌的海面,也會有平靜的一角;就算再荒蕪的小島,也會藏着救命的“稻草”;就算再黑暗的天堂,也閃爍着微弱卻耀眼的星。生活是充滿荊棘的,但只要你不放棄,時刻懷着一顆積極感恩的心,你總能遇到那些善良美好的事,觸摸到冬天的溫暖。

相信很多人都對阿廖沙這個名字耳熟能詳,沒錯,他就是《童年》的主人公,是馬克西姆·高爾基的化身,是帶領着我們在黑暗中勇敢走下去的明燈。阿廖沙的童年與現代的我們相比,那可是艱難多了。生活的困苦與現實的黑暗時刻緊逼着他那顆幼小的心。但是,雖然那麼幼小,卻又那麼堅強樂觀,那麼頑強無畏,那麼偉大以至於令人佩服。他在痛苦、屈辱的生活中,滿懷信心,奮鬥拼搏,堅信並尋找着那如死一般黑的夜裏的點點希望之火。

夜裏,燃起油燈去感受阿廖沙的生活。三歲時,阿廖沙便遭到了不幸,上帝張着大黑手將他父親帶走了。於是,他與母親寄居到了外祖父家。然而,尼日尼的幸福生活並沒有降臨到他那兒,但也不至於完全沒有。當時,外祖父家業衰落,脾氣愈來愈暴躁,阿廖沙因此遭受了不少打罵。米哈伊爾舅舅與雅科夫舅舅的分家鬥爭更使這個家、這片土地充滿仇恨之霧,連孩子也被這種氣氛所毒害。但是,生活是要繼續的,它不會斷人生存之路,只要你懷着積極樂觀的心,即使在這種家庭中,即使生活再惡劣,也總會有那麼一些善良美麗的人與事圍繞身旁讓你發現,給你溫暖。阿廖沙找到了屬於他的那份溫暖與關愛,找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蓮,那便是他的外祖母。阿廖沙從內心發覺外祖母是一個善良、熱愛生活、有着聖徒一般寬大胸懷的人,也知道外祖母信仰的上帝是那麼可親可愛、與人爲善,和外祖父的恰好相反。外祖母是這片污泥中最清純的小花,她給了阿廖沙許多溫暖與關愛。

生活也還不至於如此悲涼,在一大片荒漠中只樹立一棵白楊。在小阿廖沙身旁,除了外祖母外,還有那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利,也都是他心中獲得溫暖的一把明火。

遷居到卡那特街後,苦難並沒有停止侵蝕阿廖沙。與繼父的不合、外祖父的破產、母親的死,使他心中時刻承受着種種的痛苦與壓迫。他似乎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然而並沒有至於到達這種地步。因爲他時刻懷着那顆積極樂觀的心,以至於總能感受到冷酷生活中不滅的熱情與溫暖。他有與“好事情”的友誼,有相同鄰居孩子們撿破爛賣那充實美滿的生活。這些人、這些孩子都是純潔的,是阿廖沙生命中一道道美麗的風景。阿廖沙最後選擇離開課堂,到“人間”謀生,那是因爲他要探索新的生活,那種即使在黑暗中也有着善良、美麗的人的生活。

就像高爾基所說: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有滋生各種無恥的敗類的肥沃的土壤,但這種土壤終究會生長出來的,健康而且富有創造性的力量,生長出善良和人道的東西,它們不斷激發我們建設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滅的希望。所以,生活是不會讓你走上絕路的,即使再黑暗也總有那麼·些美好的東西。

《童年的祕密》的讀後感是什麼?

寫作思路:簡單介紹《童年的祕密》這本書的內容,結合自己的實際,從成人角度聯繫實際,表達自己讀完這本書的感受以及感想。

正文:

閱讀瑪麗亞蒙臺梭利意大利著名教育家和改革者的《童年的祕密》覺得這本書真的讓我明白很多,特別是在這本書對兒童這件事上,我們成年人缺乏瞭解。

在處理孩子問題上,成年人逐漸變得自私,以自我爲中心,只能從他的觀點的角度來看孩子,所以最後的結果只能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誤會越來越多。

有時候大人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多肯定孩子,也多反省自己的行爲。

書中說:無論我們多麼愛自己的孩子,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 就本能地開始提防他,保護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即使是無價值的垃圾。

成年人的思想不應該以爲孩子是製造麻煩的存在。當孩子們爲瑣事和無用的東西而瘋狂時,別認爲自由探索的行爲很幼稚,並試圖阻止這一切。

但對孩子們來說,這些探索是令人滿足的、有趣的和開心的。例如,孩子會讓父母拿東西,吃飯,鞋子等等,他們會完全沉溺於這些在成人眼中最簡單的事情裏。

在經過許多嘗試,反覆探索,會顯得興奮快樂。但成年人不會讓孩子獨立去探索,反而用最直接的行動來接手孩子們眼中最難的事情,最終一切都是由父母來完成。

孩子的成長需要大人的等待。例如,當帶孩子出去散步時,孩子停下來了,成年人也應該停下來等孩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成年人經常督促孩子向前走,因爲我們不想等待。

尊重孩子,或許有些動物就做得很好,比如一隻小象帶着大象羣一起走,走累了,小象停下來,大象就會停下來等着。看到這裏,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速度。

求一篇讀後感《童年的祕密》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瞭解兒童發育和成長祕密的最生動的著作。,揭開兒童成長奧祕的革命性觀念。。而有些兒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發育和成長,主要是因爲受到成年人的忽視和壓抑。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風靡全球的幼兒教育名著,對幼兒之謎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在書中,蒙臺梭利詳細而生動地描繪了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徵通過蒙臺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它讓世人瞭解到,兒童具有豐富的潛能,但兒童只有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應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纔會自然地發展,並展現他內心的祕密父母和教師可以清楚地意識到:兒童並不是一個只能從外表上進行觀察的陌生人。實際上,一個人的個性正是在他的童年時期就形成的。正因爲如此,父母和教師必須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認識的兒童,並把他從所有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可以相信,所有的父母和教師能從本書的許多具體事例和理論闡述中得到啓迪。更值得注意的是,蒙臺梭利在書中所列舉的許多例子,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都可以看到。

童年的祕密是什麼?蒙臺梭利認爲體現在:兒童是一個“精神(心理)的胚胎”,只有通過人的教育,這種胚胎才能發育成一個健全健康的“精神世界”;兒童心理的發展有各種“敏感期”

通過蒙臺梭利對幼兒之謎的探索和解答,父母和教師可以清楚地意識到:兒童並不是一個只能從外表上進行觀察的陌生人。實際上,一個人的個性正是在他的童年時期就形成的。正因爲如此,父母和教師必須努力去了解尚未被自己認識的兒童,並把他從所有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可以相信,所有的父母和教師能從本書的許多具體事例和理論闡述中得到啓迪。更值得注意的是,蒙臺梭利在書中所列舉的許多例子,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都可以看到。因此,我感受最深的是:兒童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應是理解、尊重兒童,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爲兒童實現自身的潛能提供所需的幫助。

但蒙臺梭利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性,如過分強調工作對兒童身心發展的作用,而輕視遊戲的作用,把遊戲僅視爲閒暇時的一種快樂的消遣;過分強調教具的價值,而貶低玩具的價值;具有神祕主義和宗教色彩等等。因此,我們在學習和借鑑蒙臺梭利教育理論方法的過程中,應本着一切爲了孩子的宗旨,結合具體情況加以利用、改造和創新。

從事教育工作三十餘年,讀蒙臺梭利《童年的祕密》仍深受教育和啓迪,反省自己教育孩子也存在着不少的誤區。愛孩子但並不瞭解孩子的真心需求,滿足他的物質需求而不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從家長的角度出發主宰安排孩子成長的道路,按照自己的願望塑造孩子的行爲,成爲兒童心理髮展的障礙。

一直認爲母愛是偉大的、無私的,在讀“成年人應受到控告”和“愛的智慧”一章時,心頭受到震撼!我們都認爲父母給了孩子巨大的犧牲,付出了無盡的愛,但在與兒童打交道的過程中,成年人會慢慢變得自私自利,以自我爲中心,結果只能使他們之間的誤解越積越多,我們應該記住:兒童愛我們並想服從我們,兒童愛我們勝過其他的一切,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像一顆行星,得到了太陽的光芒,愛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並在創造的過程中產生愛,兒童的心中充滿了愛,他對這種自然的需求是“愛的智慧”,是智力發展的需求,但我們忽視了這種熱愛是一種精神上的能力,它能夠創造美麗的心靈,往往因爲工作壓力和身體的睏乏而喋喋不休地斥責孩子:“我累(或困)死了,一邊去玩!”飛“煩死了還不快長大”我們沒有意識到孩子如此纏着我們粘着我們,是對我們的深愛,應該記住:兒童在幼年時期對我們的依戀如此深愛的愛,當他長大後就會消失,如現在不知珍惜這份愛,悔之晚矣,父母對一切都麻木了,需要一個新人去喚醒他們用愛的生機和活力再次激勵他們,更好的生活感受愛的氣息!沒有兒童的幫助,成人將會頹廢,如果成人不努力超越自我,他的心裏就會慢慢生出硬繭,最終變得麻木冷漠,萬萬不可愚蠢地認爲:“我沒時間,我不能想方設法擺脫孩子的糾纏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能由着他失去我的自由,從而失掉了我們的愛心。

兒童只有在一個不受約束的環境中,即在一個與他的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中,他的心理生活纔會自然地發展並展現他內心的祕密,如果不是堅持這條原則,那麼今後的教育只能使人更深的陷入到無窮的混亂中,由於成人無情干涉,孩子從小就被戴上無形的枷鎖,被迫按照成人的意願去執行命令,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成了父母攀比炫耀的工具,孩子們不是爲自己而是爲父母活着,考好了得獎賞和笑臉,考不好則打罵訓斥,以致造成父母花那麼多的心血供養的孩子離家出走,跳樓自殺,傷害家長……教訓慘痛,真正關愛孩子,那就讓自己變矮,觀察並瞭解孩子,幫助創建一個與他年齡相適合的環境,使他的心理生活自然地發展,並展現他內心的祕密,傾聽孩子的心聲,把理解和傾聽孩子作爲一種職責,有了這樣一個適宜生長的環境,使他們得到滿足,才能開闢教育的紀元,才能真正給人類帶來幫助!

武老師:還未讀完,下週再還書,謝謝!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

《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童年的祕密》在美國最早出現譯本,在所有的英語國家裏,尤其在美國確實是大受歡迎的一本書。這是一本完全屬於兒童的世界。

理解幼兒的世界,是兒童教育的前提。我們對孩子瞭解太少,正如蒙太梭利在書中所說的那樣,“人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他們並沒有認識到兒童有一種積極的心理生活。因爲兒童當時並不能把它表現出來,而且只有經過一個漫長的時期兒童才能祕密地完善這種心理生活。”在《童年的祕密》裏的敏感期一節中,說道,“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爲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要“去了解這個尚未被認識的兒童,發現兒童真正的本性,進而幫助他正常發展”。兒童的生長有其自然的規律,兒童的發展有其自然的進程。這就好比孩子是一顆幼苗,幼苗是需要自己成長的,而我們所做的工作只需靜待觀之,需澆水時澆水,須施肥時施肥,而不能拔苗助長。教育兒童就應該遵循這個自然規律,讓他們朝着該有的方向發展。成人應該只是一個引導者,起着催化劑的作用,而不應該幫他們畫好路線。這和誇美紐斯的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的觀點是一致的。但是當今的社會中,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他們寄予幾乎所有的期望。於是他們就讓自己的孩子很小就學東西,學各種各樣的東西,不管孩子自身願不願意。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識字,只會剝奪了他們的樂趣“過早地強求他們通過閱讀書本來識字也會產生一種消極的影響。追求這些並不很重要的東西會削弱他們生氣勃勃的心靈的能量。”蒙特梭利創辦的第一個兒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們忙於生計而無暇多份精力給孩子,他們的教師是毫無野心和先入之見的普通勞動婦女,這就導致了一種理智的沉靜。教師必須沉靜。他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或更好的、無阻礙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內心清晰的源泉。這種沉靜由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組成,是理解兒童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窗邊的小豆豆》中,小豆豆是一個很幸福的孩子,她有一個愛她的媽媽,又遇上巴學園的小林老師,他們都給了小豆豆最寬敞的發展空間,讓她成就自己的未來。

“孩子的獨白”內容涉及所有對孩子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既寫孩子的歡樂,也寫他們的痛苦。這痛苦是懲罰和巨大的壓力造成的。大人會不斷逼着孩子取得儘可能高的成績,這使他們痛苦不堪。當然,我們也寫了孩子對規則的討厭。規則肯定是成人世界的一部分,但與一個小孩子的世界則無緣。兒童的世界是由想、好動和玩耍組成的。守時、取得成就、做事井井有條等是成人的一些重要的能力,但在兒童的心靈中則沒有多少分量。爲中國人及其孩子的未來寫一本書,意義非常重大。有些中國人給我們講過他們童年的故事,我們主要就寫他們的情況,好讓讀者意識到孩子會把童年的影響帶入青春期和成人期,而正是這些影響塑造了人的一生。今天,關於性格培養和當代教育原則的談論或著述並不多見。而實際上,人們在這兩個領域已進行了許多研究和創新,其成果可幫助當今的這一代父母以適合現代兒童生活的方式教育下一代。這樣,孩子就會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巨大人力和精神資源的國家成長爲能幹的大人。

《童年的祕密》第一次深刻而科學地爲我們揭示了兒童心靈的真實景象;給我們展示出兒童這個未知又奇特的世界。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用愛去教育,兒童的世界將會多一份精彩!

|

《童年的祕密》是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的著作,全書分爲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很多部分讓我有很多的思考。

成人無法理解兒童對感興趣事物的熱愛,他們對一切都習以爲常,並認爲自己瞭解這些事物。所以他們感到乏味和疲倦,他們對工作不再熱愛,開始被動行事,兒童的那種專注、探索、發現和創造也自然隨之消失。蒙臺梭利認爲:成人需要一個新人去喚醒他們,用他們早已失去的那種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機再次激發他們,成人需要一個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給他們以更好的生活啓發。

經歷着青春期的我們是否有過叛逆,是否因爲和父母意見不同而產生衝突呢?而我們的成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產生衝突的原因。雖然孩子在年幼時對父母的這些強迫沒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長期如此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種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幾乎會無限擴展,就像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時傳出去的波一樣。在成人的眼裏,孩子熱衷於一些瑣碎的、毫無用處的事物,他們爲此感到不可理喻,他們認爲孩子的自由探索行爲是很幼稚的,這個過程是很緩慢的,他們企圖將一切事情代勞。但對於孩子來說,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們從中得到了滿足感。比如,孩子會要求自己紐鈕釦、繫鞋帶,他們會完全沉迷在這些在大人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嘗試、重複中探索、發現、興奮着、愉悅着,但大人們看不下去了,最後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勞。而蒙臺梭利很重視兒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訓練,她做了專門用於訓練兒童扣扣子、繫繩子的工具。

許是從事教育的關係,經常會與朋友討論關於教育對人的影響。我有個朋友,曾經談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和現狀。她說,周圍的人一般認爲她很要強,追求進步,很有自信。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內心的“無目標”感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只知道工作的時候認認真真、勤勤懇懇,實際只是爲了做旁人眼中的“好孩子”。因爲從小母親就是這樣教導她,從小就手把手地教她,設計了母親自認爲的正確成長路線來“幫助她”成長,母親的評價於是就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長大以後,別人的目光和評價就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失去了自己對自己的真正“感覺”。這樣的她,雖然別人眼裏很幸福,但事實上,心裏經常有的是對自己的不確定感,所以並不快樂。

《童年的祕密》告訴我們,教育可以採用一種幫助兒童的自然發展的方式去保護和培育兒童,從而對這些自然特性產生影響。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發現兒童真正的本性,進而幫助他正常發展”。在這裏,除了環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條件是特別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徵”。蒙特梭利創辦的第一個兒童之家,那些父母是文盲,他們忙於生計而無暇多份精力給孩子,他們的教師是毫無野心和先入之見的普通勞動婦女,這就導致了一種理智的沉靜。教師必須沉靜。他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或更好的、無阻礙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內心清晰的源泉。這種沉靜由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組成,是理解兒童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於是,我知道了一般傳統教學法的老師與蒙特梭利教學法的老師的根本不同:一般傳統的學校,老師只是認識小朋友的行爲,知道要照顧他們,也知道爲了教育他們應該做些什麼;

蒙特梭利的老師,眼前應是一位還沒有被認識、完全有待於被瞭解的孩子。站在孩子旁邊,觀察孩子。讓孩子在自理中獲取生理的獨立,在自由選擇中獲取意志的獨立,在無止盡的獨立工作中獲取思想的獨立。也就是說,我們要追隨兒童。讓“他們的生命自然地展現,就像蓮花在散發出芬芳的花香時,伸展出百色花瓣以接受陽光的哺育。

“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我們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但要給愛下一個定義卻是非常困難的。因爲我們每個人對愛的理解不盡相同,蒙臺梭利關於愛的理解是:愛不是原因,而是結果,它的動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創造力量,在創造過程中,他產生了愛,這種愛充滿了兒童的意識,並影響着兒童的自我實現。

讀到《愛的智慧》這一章時,給我的觸動是非常大的,書中列舉的孩子與父母的例子如此的熟悉,因爲在我和女兒之間也經常有這種情形。例如:星期天,本想好好地睡一覺,可一大早就被孩子叫醒了,你是不是也會覺得很討厭呢?我們來聽聽蒙臺梭利是怎麼說的:早晨,兒童進入父母的房間喚醒他們,這是件令父母極討厭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愛,還有什麼東西會使一個小傢伙一醒來就去尋找他的父母呢?黎明,當一個兒童去找他的父母時似乎是要說:“天已經亮了!是早晨了!”但是,孩子走到父母跟前,不是爲了去教導他們,而只是去看他所愛的那些人。看到這些文字,你是不是心裏有一種溫暖的東西在涌動?蒙特梭利對兒童的細微觀察和心理探究真的是讓人佩服。也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一些固有的觀念,我們是否真的瞭解兒童,是否知道他們的心裏在想些什麼?我們真該適時的轉換一下角色進行思考,這樣才能讓自己更好地理解兒童的世界,瞭解童年的祕密。

由此再引申到我與班級裏的孩子,仔細想想一些孩子平時的表現,在當時可能會覺得不耐煩,但現在再好好想想,就會知道那是孩子一種愛的表現了。感謝蒙臺梭利告訴了我們這種愛的重要價值,今後我要向孩子們學習,學習這種愛的智慧。---《童年的祕密》讀後感

暑假我品讀了一本《童年的祕密》,其中一段是這麼說的:人們對兒童心理上的創傷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傷痕大多數是由成人無意識地烙上去的。¡這些創傷,幾乎全部都是因爲我們不瞭解兒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們自以爲是爲了孩子好,但其實卻造成了相反的後果。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太多了。而《童年的祕密》裏,或者指出常識性做法的謬誤,或者提出了一些我們未曾想到過的地方,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本非常顛覆性的書籍。

其實有一個敏感期我們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兒童的語言天賦。在兒童的某個階段,學語言是非常驚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老師,他們只是沉默的聆聽,直到某一天說出他們的第一個字。這點成人體會最深,學外語現在對我也是一件頭大的事情,無論是聽力還是單詞,都是需要持續的下苦功纔可以。但是除此之外,兒童的敏感期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敏感期,就是對秩序的敏感。¡°一個很重要和神祕的時期是兒童對秩序有極端敏感的時期。這種敏感在兒童出生後第一年就出現,並一直持續到第二年。

蒙臺梭利說¡°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秩序感在於認識到每樣物品在它的環境中所處的位置,記住每件東西應該放在哪裏。這意味着一個人能夠適應自己的環境,在所有的細節方面都能支配它。心靈的適宜環境是這樣的:一個人能閉着眼睛到處走動,僅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東西。這樣的環境是平靜和快樂所不可少的。很明顯,兒童對秩序的熱愛不同於成人對秩序的熱愛。秩序給成人某種外在的快樂。但對幼兒來講就完全不同了。它好像動物漫步的大地,或魚兒遊憩的水。

不過這一點,再深入想一想,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我們新到了一個環境,也是會經歷很不適應的時期,所謂的¡°水土不服¡,但是兒童卻更加的敏感,敏感到桌子上放了一把沒見過的雨傘也會生氣的地步。而兒童的這個敏感期,據說一直會持續到五歲。

一直以來在成人的腦海中,保護自己的財產使其免遭侵犯,這幾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則。所以,我們經常會阻止我們的孩子不讓他們做很多事情,怕打壞東西總是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節奏來生活。同時,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儘可能少的時間內達到他的目的。當他看到一個兒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無成效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間就可以做完,並且做得完美得多,這時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幫助這個兒童。還有我們迫不及待的教小孩子識字,剝奪了他們的樂趣。過早地強求他們通過閱讀書本來識字也會產生一種消極的影響。追求這些並不很重要的東西會削弱他們生氣勃勃的心靈的能量。¡這一點,在鬆居直的《圖畫書論》裏也有所涉及。

每一個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成人,都是他們的教師,所以,並非有孩子的父母親,或者教授他們知識的老師才應該來閱讀這本書。當一個成人看到兒童端了一杯水,他就開始害怕這隻杯子可能會摔破,當他感覺到這一點時,他的貪婪就使他把這杯子看作一件珍寶,並從兒童手中把它奪過來。另一方面,兒童還必須形成他的行爲習慣,但是他從來也沒有得到許可去展現連續的行爲過程。如果兒童正在遊戲,成人就會打斷他,認爲該是散步的時間了。這小孩就被打扮一番帶出去了。這些都是不好的。當兒童工作時,他並不是爲了獲得某些進一步的目的而如此做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當他重複一項練習,使自己的活動達到一個目的時,這個目的是不受外界因素支配的。就兒童個人的反應而言,他停止工作跟勞累沒有聯繫,因爲使他的工作完全更新,充滿精力是兒童的特徵。

實際上這本書裏的珠玉比比皆是。我以爲每一個人都應該讀一讀她。我們大多數人的童年在某個地方被弄丟了,我們現在要做的,是重新認識我們自己。

那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童年的祕密》這本書裏給了我們答案。首先要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在那裏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他們自己的。小桌子、小凳子、小拖把等都是爲他們所特別制的。這些對孩子很有吸引力。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靜。它是一種更深沉的平靜、一種空白,即我們所說的客觀的心理。無需過多的語言和暗示。最後是要給兒童特殊的作業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運動,從而使他們聚精會神,精力集中。兒童就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快樂感。這樣兒童就向正常化邁進。即學會剋制自我、平靜地生活喜歡工作。這本書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和認識水平,在今後的實踐中應不斷地總結經驗,尋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長。

《童年的祕密》是一本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當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幼兒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瑪利亞.蒙臺索利撰寫的,本書蒙臺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兒童心理髮展的祕密,說明成人對兒童的阻礙和壓抑是導致兒童出現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並通過自己在“兒童之家”的教育實踐指出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和療救之方。通過對本書的閱讀,給我留下很深的啓示。

“精神分析揭示齣兒童所遭受的痛苦源於成人權威對兒童自發性活動的壓抑,……”這是《童年的祕密》第一章今日兒童中的一句話,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迴盪,無法忘卻。讓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中是否運用教師的權威壓制了孩子自發性的活動?

一、人的心理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剛開始閱讀的時候,我感到這本書挺枯燥的,甚至有點誇大兒童的作用,講到兒童的精神,潛意識及兒童的心理,似乎把人類人生的成敗都歸結到了兒童期,未免將兒童期成長的作用有點太誇大化了,可是經過後面內容的閱讀才明白,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鋪墊。

在後面的講述中,蒙臺梭利講到的關於對幼兒的教育,無一不是以尊重幼兒爲前提下,儘量讓幼兒在最自然的環境下,在自願與自我選擇的條件下進行蒙氏工作,從而總結經驗,完成自我知識的提升!試想想,處在這樣環境下的孩子怎會不快樂,我想這是孩子的心裏肯定是最輕鬆愉快的,而我們知道快樂容易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孩子有興趣,還怕他不會學習嗎?所以作爲一個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對孩子的心理進行一定的揣摩與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會讓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對幼兒進行死教育,從來也不考慮他們的心理狀態及需要,勢必會造成煩躁與牴觸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會有什麼學習熱情,更不要說什麼學習成果了!

所以作爲教師,學習對幼兒進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我們教師對幼兒的引導將會遊刃有餘,還怕孩子調皮,會造成教育失敗嗎?而且我還有更深的理解,擁有一位“好”老師,不光是孩子的幸運,更是家長的福氣,我相信教師的行爲、教育方法及理念無疑會潛移默化的傳導給家長,從而影響到一代人的一生。

二、對於成人的斥責

也許是對幼兒的教育及現在幼兒所處的現狀百感交集,所以蒙臺梭利好不留情面的對成人進行了斥責,他把成人對幼兒的關愛看作是成人自私自利,我承認成人在照看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勢必會走彎路,或出現一些錯誤的舉動,但在孩子面前,我卻覺得父母都是無私的。

如果沒有成人組成的人類社會,我將質疑一個嬰兒會憑自己的能力而成長爲一個真正的人,成人的努力是在教會孩子怎樣去更好的適應社會,當然也不排除極少數的成人對此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成人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最自然的本能就是將孩子培養成一個適應社會並能夠生存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成人蔘與,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性格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是自然存在的矛盾相對論,但總體來說,依照現在社會的發展來說,人類還是在不斷的發展的,人類的教育總體來說還是好的,但對於某些方面,某些家長還缺乏正確的引導,只要將正確的方法加以推廣,科學的理念得到普及,相信未來的人類將是更加智慧無比的,但與此同時,作爲教育者,我們更加的感到了肩上人物的重要性。

三、關鍵期與教育

我覺得蒙臺梭利一生中最重大的成就,除了研製出了各種適合幼兒操作的蒙氏教具外,還有一項就是幼兒關鍵期的確立,配合幼兒不同的關鍵期進行適時的教育,這也許就是孩子們有出色表現的原因吧!對於這一點,我想任何一個蒙氏教師都是十分熟悉的。用心分析孩子出現的各種現象,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他提供什麼樣的環境。把孩子置身於一個愉快的環境。蒙臺梭利說“這種敏感期的存在也許更清楚地表現在兒童所遇到的障礙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發脾氣很可能都是由於這種敏感性……依據孩子的敏感期,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那麼我們的教育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於這本書,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了解的知識與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時間我將進行第二遍的閱讀,相信將會有更大的收穫與驚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