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觀後感

來源:趣味百科館 4.39K

焦裕祿是艱苦樸素的典範,常年穿的是打着補丁的衣服,一件舊大衣成了他禦寒的唯一之物。他嚴於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窩窩頭,小鹹菜。在下鄉救災治澇的數月艱苦奔波中,總是自備乾糧,手拿雨傘,和羣衆一起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他堅持生活在羣衆之中,和羣衆同甘共苦,哪裏最艱苦,哪裏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爲公,一心爲民,唯獨沒有自己。

焦裕祿觀後感

在蘭考一年多的時間裏,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堅持工作,後來病情嚴重惡化,變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頑強的意志忍受着劇痛,在狂風、大雨、沙窩、激流裏奔波,蘭考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他走了120多個大隊。爲治理蘭考的三害,改變全縣36萬人民的貧困面貌,他帶着重病堅持工作,堅持戰鬥,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年僅42歲的好乾部焦裕祿於1964年5月14日離開了人間,但他永遠活在蘭考和全國人民的心中。

家中僅剩一點錢了,妻子原答應給孩子做一頓紅燒肉吃,可剛一出門,卻碰上了焦裕祿,他說把錢已送給別人,不要買肉了。晚飯桌子上,小兒子哭鬧着把玉米窩頭扔到地上,叫着要吃肉。他一氣之下打了孩子,讓他把窩頭拾起來,並耐心告訴他有窩頭吃就很不錯啦,多少人連這還吃不上呢!孩子含淚抽泣着答應再也不扔窩頭了。看着孩子那瘦弱單薄的身子,他的心裏也一陣酸楚.

當焦裕祿的癌病不得不住院時小兒子來到他的牀前,抽噎着說:“爸,爸--我再也不要吃紅燒肉了,我只要爸爸,嗚……”焦裕祿慈愛地撫摩着他的頭.

可是焦裕祿卻匆匆地離開了人世,離開了他爲之奮鬥的蘭考縣和那裏的人民。但是他的精神,他的品質永遠不會被人們忘卻,他像一座豐碑永遠屹立於我們這些後人的心中,時刻提醒我們不要忘了爲人民服務,鞭策我們勇往直前。



觀看焦裕祿電影觀後感心得體會

觀看焦裕祿電影感觸良多,焦裕祿同志的形象和故事此前被多次搬上銀幕或者熒屏。焦守雲說:“反映父親一生的文藝影視作品很多,我們也積極地參與了一部分。”

尤其是1990版電影《焦裕祿》深深影響了幾代人。隨着時代的變遷和電影藝術的發展,2016年,我們萌生了再拍攝一部關於父親電影的想法。經過5年的醞釀和準備,在各級領導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下,今天終於交出了這份作業。

在大家的努力下,在新時代,我們用新的電影語言和視角,去解讀一位父親、一個黨員、一個領導幹部42年光輝的一生。關於這部電影我想說的太多太多,借用我們範元導演的一句話,那就是:“想說的太多,都在電影裏了”。

《我的父親焦裕祿》影片自2020年10月15日開機以來,攝製組輾轉山東淄博,河南洛陽、蘭考,寧夏銀川、石嘴山,內蒙古阿拉善等地拍攝,作品全面回顧了焦裕祿同志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

在拍攝期間,焦守雲說自己全程參與,以便隨時可以給出自己的細節建議。這也是抱着對父親形象的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地表現父親,也給後人留下一個真實的焦裕祿形象。

《焦裕祿》觀後感850字

星期六下午,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觀看了反映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兒子,焦裕祿同志光輝事蹟的故事影片—《焦裕祿》。

焦裕祿同志是六十年代初蘭考縣委書記。他爲了改變蘭考的窮困面貌,帶領全縣人民戰風沙,鬥嚴寒,治鹽鹼,譜寫了一曲共產黨員爲黨,爲人民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光輝篇章。

焦裕祿同志生活非常簡樸,保持和發揚了我黨的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他身爲縣委書記,仍一直保持着勞動人民的本色,穿的是補丁衣,吃的是窩窩頭,縣裏爲了照顧他的身體,特供了一點兒大米。他也叫妻子全部送了回去。有一次,他兒子把一個窩窩頭扔掉。他就給兒子講述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並語重心長地說:“這窩頭還有人吃不上呢!”看到這裏,我心裏非常慚愧、內疚,因爲我總覺得現在生活好了,浪費一點兒也沒有啥,生活中講求吃穿,有時把大米、白麪都浪費掉了。

焦裕祿同志在工作中,保持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衆的`工作作風。他常說:“吃別人嚼過的饅頭沒味道。”有一次,他同祕書冒着風沙下鄉調查,被風吹下了沙堆,祕書勸他回去聽聽彙報就行了,可是他執意不肯,因爲他知道,只有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才能實事求是解決問題。而我們有些同學學習不用功,作風徽惰,遇到問題不願動腦子、想辦法,甚至連作業都懶得做,有的同學還抄別人的作業,焦裕祿這種工作作風不正值得我們學習嗎?

焦裕祿同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在一次基風驟雨中,無數畝玉米被大水淹沒。爲了挽回這一損失,他帶領縣委幹部和人民羣衆在洪水中搶救莊稼,他忍着病痛,以身作則,奪回了被洪水吞掉的損失。

焦裕祿同志心裏時刻裝着蘭考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在他身臥病牀時,還想着蘭考縣的風沙治理和鹽鹼治理問題。縣裏幹部來醫院看他,他說:“下次來給我帶幾根麥穗,我想看看鹽鹼地裏結的麥穗。”多麼樸素的語言,多麼崇高的思想。他在生命最後一刻留下的遺言中說:“我死後請把我埋在黃河故道的沙丘上,我活着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親眼看着你們把沙丘治好。”這就是焦裕祿留給三十六萬蘭考人民的臨終囑託。他的汗沒有白流,心沒有白操。三十六萬蘭考人民繼承了他的遺志,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奮鬥,把沙丘變成了綠洲,把鹽鹼地變爲良田。他的遺願已變爲現實。

焦裕祿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和英名將永存。他不但爲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而且永遠激勵着我們青少年爲祖國繁榮、富強,爲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奮鬥!

以電影《焦裕祿》爲題寫一篇觀後感

近日,我又一次看了電影《焦裕祿》,這部多年前由著名演員李雪健主演的老片子再一次讓我熱淚盈眶,我深深地被電影中主人翁那種“心裏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精神所感動。 記得上國小的時候,在語文課本里就有《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那時雖然在老師的引導下,熟讀課文,甚至背誦部分章節,卻只知道焦裕祿是一個可敬的人。但當我走出校門,步入社會,特別是深入到基層貼近農村、貼近農民,更感覺當年焦裕祿在縣委書記崗位上的難能可貴,因爲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個黨員領導幹部勤政爲民、鞠躬盡瘁的諍諍誓言。 1962年冬天,正是豫東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鹼三害最嚴重的時刻。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20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30多萬畝莊稼,鹽鹼地上有10萬畝禾苗顆粒未收,就在這時節,黨組織派焦裕祿來到了蘭考,面臨困難,重重困難,他沒有退縮,挺胸挑起了這副重擔。他首先從幹部作風入手,從徹底改變蘭考一窮二白的面貌上下功夫。深入鄉村、深入農戶調查研究,哪裏有風沙哪裏有他的身影,哪裏羣衆需要他,他就出現在哪裏,真正把老百姓的疾苦當作是自己的疾苦,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自己的心坎上,從嚴律己,寬於待人,清正廉潔,用自己務實求實的工作作風,帶領全縣人民與天鬥、與地鬥,戰勝了一切不可戰勝的困難,改變了蘭考的面貌。 屈指,焦裕祿同志在蘭考縣委書記的工作崗位上僅僅工作了一年零四個月,但他那種不朽的精神卻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他那“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幹部不領,水牛掉井”等一連串樸素而閃光的語言,至今仍影響着許多人。望着他當年的遺物,那一牀早已說不清顏色.摞滿補丁的被褥(被子上46個補丁,褥子上35個補丁),更是肅然起敬,他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羣衆做到的,自己帶頭做好。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嚴格要求自己身邊的人,心繫百姓,情繫事業,功在千秋,像這樣的領導幹部老百姓除了愛戴和擁護,還能說點什麼呢?

採納哦

我的父親焦裕祿電影觀後感

看完《我的父親焦裕祿》以後,我深受感動,從影片裏我知道了不光是要緬懷榜樣,更應該學習榜樣的精神,並切實聯繫實際,努力提升自身價值,以實際行動弘揚焦裕祿精神。

影片是是根據焦守雲的同名回憶錄,從“投身革命”“在洛礦”“到蘭考”三個時段回顧焦裕祿同志的革命歷程,回顧了焦裕祿同志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

焦裕祿那種爲民謀利益、不求名利、不圖報答的情懷絕不應該隨着時間的流逝被掩埋,而是更加值得我們去發揚光大,深刻學習。

通過影片我知道了在工作過程中,要謹記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服務羣衆爲工作導向,樹立信念堅定、踏實肯幹、愛崗敬業、勇於創新、積極進取的良好形象。他這種勇於挑起重擔,奮勇爭先的實幹、肯幹的工作作風使我覺得深受感動,同時也倍受鼓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