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成書於什麼時期

來源:趣味百科館 2.3W

《詩經》成書於春秋中期。從《詩經》的內容可看出,其主要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最後的作品也產生於春秋時期。除此之外,《詩經》的編訂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也說明了在編訂之前就已經有《詩經》雛形了,由此可推斷,《詩經》成書於春秋中期。

詩經成書於什麼時期

關於《詩經》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爲“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爲立言、立行的標準。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爲經典,成爲《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是什麼朝代的作品?

無法考證具體是那個朝代的作品。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多年的社會生活,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爲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

從漢朝漢武帝起儒家將其奉爲經典,因此稱爲《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註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擴展資料

《詩經》語言風格

《詩經》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但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

小雅和國風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衆多,富於變化。

國風中對語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

雅、頌多爲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爲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經

詩經是什麼年代的

詩經成書於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代稱爲“詩”或“詩三百”,孔子加以了整理。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尊“詩”爲經典,定名爲《詩經》。《詩經》現存詩歌 305 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共 500 餘年的民歌和朝廟樂章,分爲風、雅、頌三章。

“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國風,大部分爲東周時期的作品,小部分作於西周後期,以民歌爲主。(邶: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鄘:後來併入衛國,故城在今河南省汲縣東北。

衛: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一帶。王:周平王東遷後的國都地區,在今河南洛陽一帶。鄭:在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齊:今山東省大部分地區。魏:古魏國在今山西省芮城縣東北。唐:晉的前身,在今山西省。

秦:在今陝西省境內。陳:在今河南省淮陽、柘城以及安徽省毫縣一帶。檜:檜國後爲鄭國所滅,二國領土相當於今河南省鄭州、新鎮、滎陽、密縣一帶。曹:在今山東省曹縣、荷澤、定陶一帶。豳:也作邠,在今陝西郴縣、旬邑縣一帶。)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王畿地區的作品,均爲周代朝廷樂歌,多歌頌朝廷官吏。

“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 40 篇。其中周頌爲西周王朝前期的作品,均爲西周統治者用於祭祀的樂歌,內容多歌頌周代貴族統治者及先公先王,共 31 篇;魯頌爲公元前 7 世紀魯國的作品,歌頌魯國國君魯僖公,共 4 篇;商頌是公元前 8 世紀到公元前 7 世紀宋國的作品,共 5 篇。

《詩經》作爲一部經典著作,對我國歷史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有着極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於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爲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爲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徵。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後,爲緩和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鬥爭,變奴隸制爲農奴制。

正如王國維在《殷商制度論》中所言:“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殷周間的三大變革,自其表而言之,不過一家一姓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裏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爲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經

《詩經》是哪個朝代的?

《詩經》成書於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

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從漢朝漢武帝起儒家將其奉爲經典,因此稱爲《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註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域外影響

《漢書》記載,西漢時西域各國貴族子弟多來長安學習漢文化,1959—1979年在新疆連續發掘的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有《毛詩鄭箋小雅》殘卷,確證是5世紀的遺物。

新、舊《唐書》也記載,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西亞、羅馬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波斯人多有通漢學者。唐建中二年(781年)所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撰寫者景淨是敘利亞人,他在碑文中引用《詩經》二三十處,這證明《詩經》從絲綢之路外傳歷史相當悠久。

詩經是哪個朝代 詩經的朝代

1、《詩經》成書於春秋時期。

2、《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先秦稱《詩經》爲《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三百篇》。西漢時被尊爲儒家經典,才稱爲《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時期,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申培)、魯(毛亨)、韓(韓嬰)、毛(趙人毛萇)四家。東漢以後,齊、魯、韓三家先後亡失,僅存《毛詩外傳》。毛詩盛行於東漢以後,並流傳至今。

《詩經》成書於哪個朝代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成書於春秋時

。《詩經》共收集了311篇詩歌(又稱詩三百),其中6篇爲笙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305篇(既有標題又有文辭的)。到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大量樂譜失傳,僅存的歌詞則編入《詩經》。先秦稱爲《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爲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