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爲什麼不屬於唐宋八大家?

來源:趣味百科館 1.3W

李白爲什麼不屬於唐宋八大家?的答案是:因爲唐宋八大是八位代表散文家的統稱

李白爲什麼不屬於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因此我們要知道並不是有了“唐宋八大家”的稱號纔去選對應的八個人,而是有八個人在同一領域有超乎尋常的才華才被稱爲“唐宋八大家”,而其並稱的唯一原因就是這八個人都在“散文”這個領域留下了光彩耀人的篇章。

“唐宋八大家”的稱號是明代開始出現的,全稱是“唐宋散文八大家”。這八個人最重要的就是韓愈,韓愈是“古文運動”的發起人,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爲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儘管南朝以來的駢文中不乏佳品,更是有王勃的《滕王閣序》這樣的傳世名作,但更多的則是辭藻華麗而內容空洞的無病呻吟之作。因此以韓愈和柳宗元爲代表的寫作大家,便發起了“古文運動”,成爲一代宗師。到了北宋,寫作大家更是輩出,歐陽修和三蘇成爲“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撰寫了大量內容豐富、語言精練、表意清晰的散文,而王安石和曾鞏更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成就最高,所以後世便將這八個人並稱爲“唐宋散文八大家”。

1、韓愈

韓愈被蘇軾譽爲“文起八代之衰”,是當之無愧的一代文宗。他的代表作有《馬說》、《師說》等,都入選了教科書,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其中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更是值得我們銘記終生。

2、柳宗元

柳宗元也是散文宗師,其文學成就與韓愈不相上下,他爲我們貢獻了《黔之驢》、《永某氏之鼠》、《捕蛇者說》等作品,另外他在詩詞騷賦方面的成就更是唐人之最,儘管他十分好佛,但是作品中卻有樸素的唯物主義體現,《天說》曾經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高度評價。

3、歐陽修

歐陽修是北宋出類拔萃的政治家,曾經做過宰相,門下學生多爲當時才俊。歐陽修的詩、詞、散文均爲一時之冠,他寫的《醉翁亭記》清新脫俗,是古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歐陽修還是一位史學家,曾與寫出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宋祁合作,編寫了《新唐書》。歐陽修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堪稱“北宋第一位文學大家”。

4、蘇洵

蘇洵是個牛人,他有兩個牛的地方,第一他二十七歲之前是個社會人,根本不愛讀書,直到第一次參加科舉不幸落第,才猛然驚醒努力研讀,最終成爲一代文學大家。後來歐陽修給他寫的墓誌銘中有云:“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說的就是這件事,《三字經》裏也有“年二七,始發奮”的說法。

蘇洵第二牛是他生了兩個好兒子——蘇軾和蘇轍,其中尤以蘇軾也就是蘇東坡廣爲人知,是北宋文壇領袖和扛把子,流傳到現在的故事、典故和文學作品比比皆是。

蘇洵寫的《六國論》是我們記憶猶新的佳作:“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5、蘇軾

“唐宋八大家”的頂峯人物是蘇軾,他也代表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蘇軾的散文、詞、詩、書、畫都是最頂尖的水平,他不僅是宋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文學成就最高、最全面的巨匠。蘇軾的《前後赤壁賦》文采斐然、情韻深致;詞作“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我們每個中國人上學的時候必學的作品,他寫的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既琅琅上口,又富有哲學意味。

蘇軾除了文學方面以外,還有兩大大成就:

第一,蘇軾是美食家,直到今天,他發明的“東坡肉”都是老百姓特別喜愛的一道硬菜;

第二,蘇軾是治水能手,他改造了西湖。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當時的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臺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發動民工20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爲標誌。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6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而“蘇堤春曉”也逐漸成了“西湖十景”之一。

蘇軾一生官場潦倒,並無一時得意之時,然而他並未沉淪,反而做到了進退自如,寵辱不驚,其人生態度成爲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也爲我們留下了無數遐想的故事和傳說。

6、蘇轍

蘇轍一生都活在哥哥蘇軾的影子裏。以他的天才和成就,放在歷史任何時期都是聞名遐邇、青史留名的大文豪,可偏偏老天將他生在北宋,生在四川眉州的蘇家,又偏偏賜給他一個文學巨匠做哥哥。

蘇轍一生都在追趕蘇軾的成就,儘管他一度官職比哥哥高,但是在文學上卻始終被哥哥壓制,以至於我們大多數人可以很輕鬆地背誦蘇軾的作品,可對蘇轍的作品卻一無所知,不只是普通人,就連教科書裏也不曾收錄過他的文章詩詞。

其實,蘇轍能入選“唐宋八大家”,絕對是他自己的實力使然。他雖然與父兄所比有所不及,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蘇轍的政論和史論文章,針對時弊,古爲今用,切中肯綮,以《歷代論》、《三國論》爲其代表之作。蘇轍的賦也寫得相當出色。例如《墨竹賦》讚美畫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態寫得細緻逼真,富於詩意。

7、王安石

王安石可謂是大名鼎鼎,語文書上有他,歷史書上也有他。他是宋代最著名的政治家,二十二歲就高中進士,官場一路走來平步青雲,一直做到了宰相。北宋當時已過百年,歷經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四朝盛世,表面上一片太平景象,可實際上官場腐敗、土地兼併等封建王朝特有的矛盾已經愈演愈烈。神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希求改革,可卻知音難覓,恰好王安石在江寧知府任上政績卓著,因此進入神宗視野,立即調入朝廷任職,不到兩年便拜作宰相,君臣二人同心協力進行了變法。“王安石變法”過於超前,爲當時代表士紳階層的保守大臣們難以接受,紛紛反對或者磨洋工,短短五六年便宣告失敗,王安石也因此罷相,繼續去做江寧知府。儘管後來他再次被起復,但沒多久又被罷相,因此告老致仕,退居江寧。

王安石的變法雖然沒有成功,但他銳意進取的精神仍然被深刻銘記,流傳青史。與此同時,王安石還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大家,他強調文章應該爲社會而服務,主張“文道合一”,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他的詩更是廣爲流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更是千古名句。

儘管當時和後世對王安石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並不能否認他超越時代的積極性,梁啓超就曾評價道:

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詬,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則有克林威爾,而在吾國則荊公。

8、曾鞏

曾鞏是王安石的好朋友,當年向一代文宗歐陽修推薦過王安石,使其迅速成名。而曾鞏本人位列“唐宋八大家”,自然實力也是不容小覷。他也是少年天才,十二歲就能將文章寫得花團錦簇,18歲入京,20歲名滿天下,後來還成爲狀元,就此進入仕途。更爲難得的是,曾鞏爲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他興辦學校、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百姓愛戴。

曾鞏與王安石一樣,注重文章與現實的高度統一,主張“文以明道”,文風則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所以看曾鞏的文章,往往會發現行文平鋪直敘,全篇並無華麗辭藻,但自有其自然淳樸、打動人心之處。他的議論性散文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比如《戰國策目錄序》論辯入理,氣勢磅礴,極爲時人所推崇。

總體而言,曾鞏心懷救世安民之志,並在幾十年間爲此矢志不渝,深刻體現了他恩澤天下的儒家仁義思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