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是什麼意思

來源:趣味百科館 1.72W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是什麼意思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的意思是:志士仁人,不容易因爲活而去做危害仁的事,卻會因爲保權仁”而放棄自己的性命。

這也就是說大家如今常說的殺身成仁”,衆所周知仁”是孔子理論中具體內容,能夠 說基本上孔子的全部理論見解,說到底全是會重歸到仁”之上,老夫子從仁道”出發,搭建了全部儒學的基礎。

這句話出自於:春秋戰國·孔子弟子及其弟子《論語·衛靈公》。

原文: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①。子路慍②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③,小人窮斯濫矣④。”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譯文:

(孔子周遊列國時)在陳國遭到了斷糧數日的厄運,跟隨的弟子們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能安守窮困,小人窮困時就會胡作非爲。”

孔子說:志士仁人,不會因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只會犧牲生命去成全仁義。”

註釋:

①興:起。

②慍:音yùn,怒,怨恨。

③固窮:固守窮困,安守窮困。

④窮斯濫矣:斯,就。濫,氾濫,指胡作非爲。

典故:

春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者、大思想家孔子創立仁愛”學說。這一學說主張全社會人人相親相愛,以仁義待人。仁愛”學說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

有一次,孔子在家中給弟子們講授仁愛”學說,一名弟子恭敬地請教道:先生,您講的仁德忠義當然都是很好的,誰都想成爲一位有仁德的人。但是,人活在世上,會產生無休無盡的私慾,假如仁德和私慾兩者發生了衝突,該捨棄哪方,選擇哪方呢。”

孔子嚴肅地回答道:這有什麼可猶豫的呢,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這就是說,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爲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當仁德和私慾發生衝突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成全仁義的。

子貢聽了孔子這番話,十分激動,躬身請教孔子道:先生,仁德一定是很難獲得的吧,弟子們該如何去培養自己的仁德呢。”孔於耐心地開導他說:培養仁德的過程是極其漫長而艱難的。比方說,一名工匠要幹好他的活計,就必須先擁有得心應手的工具;一個國君要想施行仁義之法,就應該選用賢能有德的人去侍奉他;對於一個人來說,就應該挑選志士仁人交朋友。只有這樣,仁德才有可能慢慢地培養起來啊。”

弟子們聽完孔子的高論,紛紛站起來,畢恭畢敬地向孔子施禮,表示敬佩歎服。

寓意:

仁義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在儒家看來,仁義和生命在很多時候是不可同時兼顧的,爲了仁義,犧牲生命在很多時候也是必要的。這是道德崇高者的堅定信仰,這種信仰在兩千多年後的如今仍然閃耀着光芒。

作品介紹:

《論語·衛靈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內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爲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孔子的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爲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爲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着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爲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