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什麼做的

來源:趣味百科館 2.02W

味精是一種很常見的調味料,它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指以糧食爲原料經發酵提純的穀氨酸鈉結晶。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在中式菜餚裏用的很多,也可以用於湯和調味汁。

味精是什麼做的

味精是什麼做的

味精是以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的原料經水解法制得,或以澱粉爲原料經發酵法加工而成,味精是一種粉末狀或結晶狀的調味品,也可用甜菜、蜂蜜等通過化學合成製作。化學成分爲穀氨酸鈉,是一種鮮味調味料,易溶於水,其水溶液有濃厚鮮味。與食鹽同在時,其味更鮮。

味精是家庭生活常用的調味品,科學合理地選用優質味精,不但能讓人們享受到美食,而且可以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而使用假冒僞劣味精,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正常飲食,而且可能會危及到人體健康和安全,爲此在選購味精時應注意識別真假、優劣。味精還有緩和鹼、酸、苦味的作用。穀氨酸鈉在人體內參與蛋白質正常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腦神經和肝臟有一定保健作用。成年人食用量可不限制,但嬰兒不宜食用。

味精可以用於治療肝昏迷、肝功能損傷及各種原因的昏迷對精神病、神經衰弱、癲癇病、小兒大腦發育不全等症有輔助治療作用。據研究顯示:每日服用一定量的穀氨酸鈉,可增強記憶、安定情緒、振奮精神、改善智力適用於食慾不振、胃酸不足、營養不良等症。

儘管味精有益無害,但使用味精仍然要講究科學。只有瞭解味精的性質以及味精與其使用環境之間的關係後加以科學、合理地使用,才能使其發揮最佳調鮮效果。

味精是怎麼做成的?

味精是鮮味調味品類烹飪原料,以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的原料經水解法制得或以澱粉爲原料經發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種粉末狀或結晶狀的調味品,也可用甜菜、蜂蜜等通過化學合成製作。

擴展資料:

味精在都市傳說中具有許多危害,版本也不盡相同。許多人“相信”味精有害,很重要一個原因認爲它是“化學工業品”。

雖然味精亮晶晶的,好像一種化工產品,其實它和醬油、醋一樣,都是一種釀造產品,可以增進人們的食慾,提高人體對其他各種食物的吸收能力,對人體有一定的滋補作用。

味精的誕生和使用只有百年的歷史,但對於擁有幾千年歷史的美食大國而言,沒有味精,依靠各種天然食材混搭也能提出鮮味來。據說,古時“鮮”字的寫法本是三個魚字。魚本鮮中之最,三個魚就更鮮了。

春秋時代齊桓公的御廚易牙首創了“魚腹藏羊肉”這道菜,從而開創了天然食材混搭提鮮之道。以魚、羊二味合烹爲饌,千古流傳,成爲“鮮”字之本,於是後來“鮮”字的寫法才改爲“魚”加“羊”。

古人最常用的是食材混搭煮制高湯提鮮,俗話說,“藝人的腔,廚子的湯”,製作出優質的清湯或奶湯,是使菜餚增鮮的最佳手段。在發明味精前,高湯幾乎是全世界每一個專業後廚的必備品,用高湯代替水是讓菜品變得更加鮮美的利器。

中餐的開水白菜、魚翅撈飯需要雞肉火腿清湯和雞爪豬肉濃湯;日料壽喜燒、茶碗蒸需要柴魚昆布高湯“出汁”;意大利燉飯需要雞高湯;西班牙海鮮飯需要魚或者海鮮高湯;當然還有各國素食裏的素高湯等等。

除了採用高湯提鮮外,古人常將蟹肉、蟹油、蟹黃用豬油“煉”後收貯起來,俗稱“蟹油”,供製作餚饌時用。

這種方法,江蘇、浙江民間至今仍頗盛行。無論燒菜、制餡,還是下面條,都可以放入適當的“蟹油”,其味之鮮,不可言傳。另外,用蝦籽取鮮也是常用的方法。燒湯做菜先入蝦籽,其增鮮效果不亞於味精。

此外,古人還常將一些比較鮮美的食品原料磨成粉,製作成原始的“味精”撒在菜餚中以增鮮。如清顧仲所撰的《養小錄》中就記有用筍粉和蘑菇粉提鮮。

清朝時期的魯菜成爲宮廷菜的重要原因,魯菜師傅能從各種海鮮裏提出鮮味來,比如將海腸子烘乾研磨成粉,做菜時撒進去,這種原始的“味精”使得普通的菜餚立馬變鮮。

鮮味食物不需再放味精。很多食材本身就很鮮美,如魚蝦海鮮、雞蛋、肉類等,這些食材鮮味的重要來源是穀氨酸,與菜餚中的鹽相遇加熱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

油炸食物不能放味精。味精在80℃-100℃時的溶解度最好,如果溫度高於100℃,會讓鮮味變淡,超過120℃,則會產生焦谷酸鈉,這個物質具有毒性。因此,油炸煎烤的食物是不能放味精的,普通烹飪菜餚也是要在菜餚即將離火時才能加入味精。

甜味菜不用放味精。味精的鮮味在鹹味菜餚中才能有鮮美表現,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鮮,反而會抑制甜鮮的本味,併產生一股異味。

參考資料:人民網---味精 舌尖之鮮的奧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