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麥皮和餃子皮一樣嗎

來源:趣味百科館 1.61W

燒麥皮和餃子皮一樣嗎的答案是:不一樣

燒麥皮和餃子皮一樣嗎

燒麥皮和餃子皮並不是一樣的,燒麥皮是一層薄面,主要是用粗擀麪杖擀出的,麪皮邊有較爲明顯的裙邊,厚度像紗一般,而餃子皮是麪粉和水揉搓均勻後,做成的較厚麪皮,有一定的彈性和勁道,因此在購買時,需要仔細分辨清楚,以免購買錯誤。

餃子是中國傳統食物。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南陽鄧州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作爲藥用,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

燒麥一般用中筋麪粉做。市面上的麪粉分爲高筋麪粉、中筋麪粉、低筋麪粉三種,而在製作燒麥皮時,一般建議用中筋麪粉,因爲中筋麪粉質地半鬆散,揉和的麪糰軟糯、有彈性,還不會出現粘手的情況,這樣燒麥外觀透明,能夠看見內部濃郁的湯汁和餡料,口感上也較爲軟糯,另外,中筋麪粉還可用來製作包子、餃子、饅頭等中式點心,也是較爲不錯的。

相關典故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着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着糕點,一邊就着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着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爲燒麥的邊稍皺摺如花,故又稱之爲“稍美”,意即“邊燒美麗”;還有一種說法是,燒麥最初叫撮子包,因感其名不雅。又因其邊象快熟的麥穗,隨改名爲燒麥。現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

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裏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並製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麥館吃燒麥。這裏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後讚不絕口,回宮後親筆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館名聲遠揚,身價倍增。

另有一種說法是針對羊肉大蔥燒麥的。據說燒麥真正的起源在清朝的綏遠,也就是現在內蒙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明末清初時,在呼和浩特舊城大召,有哥倆兒以賣包子爲生,後來哥哥娶了媳婦,嫂嫂要求分家,包子店歸哥嫂,弟弟在店裏打工包包子、賣包子,善良的弟弟除了吃飽以外,再無分文,爲增加收入今後娶媳婦,弟弟在包子上爐蒸時,就做了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賣包子的錢給哥哥,稍賣的錢積攢起來,很多人喜歡這個不像包子的包子,取名“捎賣”,後來名稱演變,向南傳播就改叫燒麥了。現在呼市舊城人稱它爲稍美。內蒙一些地方(如呼和浩特及其周邊旗縣)吃燒賣要喝磚茶,每天早上,大家三五結伴在燒賣館相聚,倒上一壺磚茶,或聊國事新聞,或聊家長裏短。

熱門標籤